賈國強
上半年股市嚴重分化:中小創部分個股暴跌,上證50上漲超10%
上半年72%股民虧損,過半股民虧損超8.5%
兩年前的6月12日,滬指創下5178點的高點后,股指一路下跌。兩年后的6月12日,滬指仍在這種陰影中徘徊,當天滬指下跌18.52點,跌幅0.59%。兩年中的幾次股市大跌并沒有“嚇退”廣大投資者,愈挫愈勇的股民“精神”成了亢奮劑。
回望A股市場過去半年的嚴重分化表現,如果要問是牛市還是熊市,不同的投資者或市場人士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答案。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滬深兩市成交量在下降、人氣在衰減,股民火氣卻在增長。
大盤持續震蕩,上證50為何連創新高?投資機會何時會出現?圍繞這些熱點問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了部分市場人士和專家,期望能給投資者一些理性認識和專業分析。
上半年滬指微漲,
不少個股卻跌得很慘
從2016年最后一個交易日(12月30日)收盤,到2017年6月12日收盤,《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通過對滬指、深成指、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等4個主要指數指標梳理發現,滬深主板漲跌幅度并不大,滬指微漲,深成指微跌;中小板和創業板漲跌幅度較大,中小板指漲2.6%,創業板跌了近10%。
除了創業板跌幅大,其他三大指數漲跌幅度并不大。然而在指數看似穩定的情形下,不少個股卻跌得很慘,尤其是市值低、估值高的中小創板塊。如果以2016年1月27日滬指2638.30點的低點(編者注:市場人士稱為熔斷底)作為參考價,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12日收盤,在A股2806只個股中(剔除2016年1月27日之后發行新股以及長期停牌股),有1039只個股的收盤價低于2016年1月27日的最低價,占比為37.03%。也就是說,這期間37.03%的個股是下跌的。而同期,滬指漲幅為19%,深成指漲幅為12.61%,中小板指漲幅為11.18%,創業板指跌幅為5.97%。
進一步分析這1039只個股所屬板塊:滬市主板361只,*ST上普、綜藝股份跌幅居前,超過55%;深市主板145只,中國長城、凱撒旅游跌幅居前,也超過55%;創業板250只,金亞科技、暴風集團跌幅居前,跌幅超過70%;中小板283只,華信國際、朗姿股份跌幅居前,分別為71.57%、63.56%。
在個股方面,金亞科技、暴風集團、華信國際、朗姿股份、新文化、中國長城、*ST準油、易尚股份、*ST上普、鞍重股份等10只股票跌幅居前。在這1039只個股中,跌幅超過10%的有703只,占比67.66%。
主要指數漲跌幅度不大,為何不少個股卻跌得如此慘烈?鼎鈞資本合伙人楊煥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說,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實體經濟出現了經營壓力,大藍籌股因處于行業壟斷地位對經濟下行不敏感,而中小企業就不一樣,它們的借貸成本高企、市場競爭加劇,使得它們生存壓力加大。二是受IPO注冊制改革預期加強、上半年IPO加速等因素影響,上市公司殼價值不斷下滑。因此,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資本市場定價,很多個股的價格受到了不斷壓制。”
不少個股的慘烈下跌,自然影響到了投資者的盈虧。《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查詢同花順賬戶發現,從今年1月份至6月13日,虧損股民所占比例為72%,盈利股民比例僅為28%,50%的股民虧損率超過8.5%。
上證50連創新高,
大藍籌股半年漲逾10%
盡管上半年很多個股“跌成狗”,但市場并非死氣沉沉,以上證50為代表的大藍籌股卻不斷創新高,演化成了“冰火兩重天”的行情。
上證50,是根據科學客觀的方法,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一批龍頭企業的整體狀況。上證50指數2004年1月2日起發布。
今年上半年上證50指數漲勢可謂喜人。從2016年12月30日2286.90點的收盤點位,到2017年6月12日2521.17點的收盤點位,大漲了234.23點,漲幅10.24%。
一邊是中小創個股不斷創新低,一邊是上證50指數氣勢如虹,買了前者的投資者虧了不少,買了后者的投資者賺了不少。確實很難籠統說今年上半年究竟是熊市還是牛市。
以上證50的樣本代表貴州茅臺為例,6月12日,它的盤中最高價為475.44元,與去年12月30日收盤價334.15元相比,強勢上漲42.28%。銀行等大藍籌股也屢創新高,“5178點買的銀行股,在3083點解套”,5月25日,市值3000多億的浦發銀行強勢漲停,令不少投資者“震驚”。
資深市場人士郭施亮認為,在大藍籌股和中小創走勢嚴重分化的情況下,“真正堅守上證50樣本個股的投資者,并不多見。相反,多數熱衷差價投機的散戶選擇堅守在中小市值股票上,且深陷‘越套越深的局面之中。”
他進一步分析說,“縱觀上證50樣本股的股東持股情況,基本是機構扎堆、基金重倉,它的有利之處在于抱團取暖,極端行情下能起到良好的護盤作用。這也是當前上證50強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多數散戶并不喜歡這類個股,所以錯失了這輪行情。最終,上證50的漲勢,只能變成機構可以堅守下去的賺錢游戲。”
而楊煥分析,上證50標的流動性強且有一定的股息回報率,具有套利空間。“前幾年大量的境外資金流入境內套利,因為中國的利率收益比歐美高。去年以來美國開始去QE和進入加息通道,按常理資金將快速流出,但由于資本項目的不完全開放,大量資金不能流出。現在另外一個可以容納大量資金的房地產市場也被限制,資金開始尋求次優資產進行配置。有著接近3%,甚至更高股息率回報的大藍籌股是它們的首選。”
因此,對于上證50樣本股的后續表現,楊煥認為,“這種藍籌股上漲的格局短期不會馬上扭轉,但這類標的的投資風險正在積聚。”
追高大藍籌股有一定風險,那抄底中小創是否正是好機會呢?楊煥分析說,目前抄底中小創的時機還不是特別成熟,“至少有一個標志沒有出現,就是一級市場的股權價值還沒有出現整體性的下調,因為這個是未來中小創深化外延增長邏輯的基礎成本,這個成本沒有變化,那就難以形成一個較長時間的轉變,現在的狀況至多能說是短期下跌過猛后的反抽。”
機會行情何時出現?
下半年,不少機構或市場人士對市場給出了并不一致的預測判斷。
不看好的一方如長江證券認為,2017年下半年A股整體震蕩向下概率較大,理由主要是金融市場流動性在未來半年內擴張趨勢拐點已至;政策環境趨向整體偏緊,并不利于股票市場流動性的改善。
看好的一方如中金公司認為,當前位置不必對A股過度悲觀,下半年“股債雙牛”的概率更高,流動性緊張告一段落,市場走出低谷,股市債市均有機會在下半年出現一定幅度的反彈。
除了從資金流動性和政策因素判斷市場走勢,中華保險研究所總經理郝聯峰則認為,投資要順經濟周期,順風格周期,當前處于基欽周期擴張期、風格周期的價格風格期,適宜投資大市值藍籌股。“從基欽周期看,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基欽周期處于擴張期,全球股票市場也進入擴張期。對于大盤藍籌股來說也是一個上升期,所以還是有投資價值。但高估值中小盤股需要擠泡沫,有很大風險。如果按照PB(市凈率)中位數算,現在全部A股是3.65倍,有可能跌到2倍以下,意味著還有一半的泡沫要擠掉。”
他還判斷,2019年7月是下一個基欽周期低點,是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那個時候股票可能會出現一個低點,“具體指數會跌到什么位置,還很難預測。”
但他建議,投資者“目前必須堅持價值投資,選股主要看內在價值是否低估。2015年5月至2021年11月市場風格是價值風格,最有代表性的選股指標:第一個是大市值;第二個是低估值(主要看PB值);第三個是高凈資產收益率(ROE)。”
那今年何時出現機會,他根據自己的大數據預測,“今年6月底有一個較好的買點,9月份還有一個買點,或許那時更安全一些。”
業內人士的分析判斷是一回事,市場的真實走勢是另一回事,如何操作是股民自己的事,但我們還是要重復提示和警示:對市場多懷一分畏懼,時刻保留一分清醒,切記“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