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男
內容提要:電視媒體作為服務社會、宣傳主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對公民思想意識和行為的引導有著重要的方向標價值。而法制節目作為電視節目中的重要分支,近兩年隨著我國電視節目及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增加,從中央電視臺到各大衛視再到縣級電視臺,均開辦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制類節目,通過對各種法制新聞的報道和剖析來提升法治社會的發展進程。法制節目的策劃與制作與我國法治社會的進程之間是一種雙效互動的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推進的情況下,電視節目中的法制類節目所承擔的價值和作用變得越來越大,對于法制宣傳和踐行的影響不容小覷。在我國不斷強化法治社會建設和公民法治意識教育的過程中,如何通過有效的內容、技術和方法創新來提升法制節目在全面依法治國目標實現中的作用是當前電視節目中法制節目組需要重點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法制節目;全面依法治國;價值;法治社會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所要實現的總目標進行了明確,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當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宏偉藍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對傳統電視媒體內容和形式創新來實現法治國家建設是我們全國各族人民普遍關注和探索的。作為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者和監督者,電視媒體承擔著重要的法制使命和任務,這也就是為什么各個主流電視節目紛紛創新法制類節目或者欄目的原因。當下傳統節目在受眾市場影響力弱化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對法制節目的內容、形式和質量進行創新和開發,讓公民能夠通過節目感受到法制所弘揚的公平與正義,又能夠同身邊那些違法行為做斗爭是節目策劃和制作時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當然,每個電視臺的法制節目都有其自身的節目定位,一些是普法類的內容,一些則是法治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內容,還有一些是關于法律發展演變的內容,內容的多樣性符合受眾多樣化的欣賞需求,同時也符合我國法治社會實際發展的要求。雖然法律在本質上是對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的適應與調整,但是其背后所蘊藏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則是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和認同,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發展的需要,維護社會運行中的公平正義。
一、法制節目的特點
與其他類型節目相比,法制節目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方面體現在“法”的框架下,由于是對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的宣傳、解釋和適用,因此要尊重法律的唯一性、客觀性,不能夠隨意改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制”即制度方面,法制節目的目的是營造良好的法律制度運行氛圍,讓公民懂法、守法和護法。具體來說,法制節目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和領悟。
(一)廣泛的取材。法制節目的定位往往在于“法”,凡是與我國法律相關的內容都可以納入到創作和策劃中去,例如中央電視臺知名的法律欄目《天網》《今日說法》《一線》等,均是取材于我國法律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案例,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滿足群眾對法律知識的各方面訴求。同時,這類欄目的取材更加具有針對性,一些法律案件的取材可以通過法院的庭審、公安機關的案件偵破記錄及卷宗等來獲取真實、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同時也可以根據廣大群眾所提供的一些線索來進行真實的采訪。
(二)靈活的展現形式。隨著受眾觀看習慣的變化,各大電視臺的欄目組都在探尋更加多樣化、現實化、趣味化的法制節目形式,利用活靈活現的畫面將那些生活中必須遵守的法律內容展現在屏幕上。例如,一些電視臺根據受眾的觀看習慣和特點,會將一些法律現象通過情景再現的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形象且真實,強化了觀眾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同時,一些欄目采用記敘和評論手法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對案例進行客觀、真實的介紹,然后邀請相關的法學專家來對案件背后所蘊藏的法治思想進行深入的解剖,用大眾化的語言將難懂的法律內容進行講解,方便大眾的理解。
(三)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效結合。法治與德治雖然是社會治理中的兩種不同路徑,但是其目標卻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能夠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法制類節目雖然是以法律內容為主體,但是在實際的制作過程中會根據需要融合進一些道德的內容,深化受眾對社會道德和良知的認識,使其能夠在法律與道德面前有清晰的認識,在實際生活中有兩條準繩來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行為與思想,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法制節目對全面依法治國目標實現的價值
法制節目在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目標實現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在思想宣傳領域的中堅力量,對其重要性的分析能夠強化我們對法制發展的理解,盡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法制節目對我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引領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進程。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實現需要深入到群眾和社會運行之中,深化到每個人的內心,使其能夠用法律來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而大量具體的法律文本和規定如何才能夠深化到群眾的內心是法律實踐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制約我國法治社會進程的重點內容。通過電視節目中的法制節目可以讓受眾通過真實的法律案件來感受到法律的正義和權威,營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運行環境,杜絕那些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實現。
(二)提供良好的社會運行秩序。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之間進行信息分享變得更加快速和便捷,通過簡單的搜索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唾手可得,但是所存在的一個限制就是信息的冗余和信息真實性的扭曲,一些虛假的信息擾亂了社會發展的正常步伐,造成不必要的秩序混亂。而電視節目創作程序和內容的嚴格性使得受眾能夠獲得真實有用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來調整自己的社會關系,保證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
(三)方便群眾訴求的表達與解決。法律是用來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的,在當前國家治理體系中,如何將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通過合法的途徑反映到相關的負責主體,得到及時、恰當的處理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前幾年經常會看到一些群眾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來尋求解決的現象,這種難題容易引起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誤解,產生一定的怨念,不利于我國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完善。而法制節目的開設能夠為人民群眾與主管部門甚至人員之間牽線搭橋,將群眾的訴求通過合適的途徑反映出去,實現良好的訴求表達和解決。
(四)優化我國法律體系建設。法律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存在和運行的,而社會的快速發展提升了法律更新迭代的效率,這也就要求法律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自身的良性調整,彌補社會運行中的問題。法制節目的播出能夠幫助我國的立法、司法和檢查工作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提升法律的實效性。例如,中央電視臺法制節目對于聶樹斌案的跟蹤報道促使案件得到了較快的進展,最終法院作出無罪的判決,這在我國司法史上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彰顯了法制節目在促進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中的價值。
三、實現法制節目價值最大化的路徑
法制節目在公民法律意識和行為塑造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的背景下,節目要從自身的定位出發,按照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適當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真實、有效的法制內容,提升服務國家和人民群眾法制需求的目的。
(一)正確定位。對于電視節目來說,需要重點做的就是明白自己在社會運行中的定位,然后根據這一定位來評估節目的受眾、挖掘受眾的需求,根據這些需求制訂自己的發展計劃和目標。我國的法制節目是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服務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新聞觀,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將國家的大政方針通過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受眾面前,深化群眾對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認同感,做到知法、守法、護法。
(二)創新節目形式。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由大量的法律文本規定的,如果將這些文本采用宣教式的講解顯然不現實也不科學,并且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見,一些人只有在需要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的時候才開始被動地去接觸和學習法律,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對法律幾乎是處于“不聞不問”的狀態。面對這樣的情況,法制節目如果想提升收視率和市場占有率,就要從節目開展的形式方面入手,根據自己的節目定位來合理取材,同時要兼顧受眾的欣賞需求。例如,針對一些群眾對電視劇普遍感興趣的特點,可以拍攝一些普法欄目劇,通過電視劇的形式將相關的法律規定融合進去,讓受眾在不曾察覺的情況下認識到法律。
(三)提升節目內容層次。就目前我國電視臺的法制節目來說,雖然形成了一定的策劃、制作風格,但是卻在創新度和大眾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節目組要從提升內容質量方面著手。首先,要體現出法制的專業性,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盡可能地請一些法律專家、律師等法律體系內的人員參與案例的分析,通過這些專業人士的細致化分析,來提升法律普及的深度;其次,要接地氣,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考慮到受眾的接受程度,一些觀眾由于學歷、知識的限制,如果單從專業性方面對法律內容進行解讀和分析,其不一定能夠深入地接受,因此,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有必要引入群眾評論員,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對案例進行理解和表達。
(四)融合多種媒體形式。新媒體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給傳統電視媒體的運行造成了沖擊,但是卻豐富了節目創作的思路和靈感。對于法制節目來說,可以建設網絡節目平臺,將相關的法律咨詢發布到公眾關注的版塊,然后鼓勵大家對其進行評論和建議,豐富法制建設的路徑。有些有價值的線索,可以通過實地采訪的形式來進行深度的報道,實現傳播媒介的大眾化,這樣一方面能夠帶著法律走到群眾中去進行普及,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節目的群眾服務性,優化、提升法制節目的發展。
四、結語
在全面依法治國目標不斷推進的情況下,法制節目面臨著一定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實現自身建設的良性發展是電視節目組需要重點思考和分析的問題。對于電視節目來說,首先要能夠定位好自己的受眾以及需求,從社會發展中挖掘有利于滿足這些需求的路徑和資源,通過實現自身的平臺資源整合優勢創作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節目,引領法治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電視法制節目的開展[J].電視研究,2015(S1):16-17.
[2]劉忠國.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精神規范引領法制節目[J].青年記者,2015(12):58-59.
(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