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6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斥資1000億美元重新造林,為何還有“綠色荒漠”?在位于中國西南偏遠山區(qū)的四川省洪雅縣,劉明芳(音)的家被蔥綠的景色所環(huán)繞。與劉小時候的荒漠相比,當地景象已發(fā)生巨變。作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重新造林計劃的一部分,這里的樹大多為過去18年內種植的新樹。僅在最近10年內,中國就已對該計劃斥資1000億美元以上。中國環(huán)保部的數據顯示,如今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從2000年的19%增至近22%。像洪雅縣這樣的地方已被徹底改變。這主要歸功于中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計劃。中國國家林業(yè)局的數據顯示,該計劃的植樹造林面積已達3180萬公頃——略大于美國新墨西哥州。今年中國還將完成退耕還林還草80萬公頃以上——比美國的特拉華州還大。
在全球各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者中,該計劃既引發(fā)艷羨也遭到質疑。許多人為其規(guī)模折服,其他人則稱贊其防止洪災和沙塵暴的功效。但科學家們近來發(fā)現,這些新栽樹林幾乎不能為中國眾多遭受威脅的動植物物種提供棲息地。簡言之,中國的生態(tài)多樣性處境危險。
早在2011年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許建初就告誡稱,中國的新造林并不像其表面那樣“綠色”。他在《自然》雜志撰文稱,政府鼓勵種植速生林,但其中許多因不是土生樹種而不適合當地野生動植物生長。“樹林覆蓋不再是問題,”許說。“但樹下空空蕩蕩。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
截至目前,“退耕還林”計劃已在實現其兩大目標方面收效顯著:水土保持和減緩洪災,官方調查發(fā)現,2000年至2010年這兩方面都已改善近13%。該計劃還惠及3200萬農戶并幫助許多家庭實現脫貧。然而,隨著該計劃逐漸擴大,科學家開始考慮其他意外結果。盡管2012年的生態(tài)評估發(fā)現,該計劃在從糧食生產到碳捕捉等在內的各方面都取得成效,但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棲息地卻是例外——它們已減少3.1%。
去年9月發(fā)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在“退耕還林”中恢復的絕大部分樹林中僅含有一種樹種,由此產生的單一種植在保持生物多樣性上與原生林相差甚遠。就各自能支撐的鳥類和蜜蜂種類而言,這種單一樹種林還不如農田。“我們稱它們‘綠色荒漠,”幫助開展該研究的成都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者吳佳偉(音)說。
隨著中國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與日俱增,北京已經承諾加大保護力度。中國國家林業(yè)局表示,單一種植林是該計劃初期缺乏經驗所致,但如今中國正種植更多混合林。該研究的首席作者、劍橋大學研究員華芳圓(音)等學者認為,應該鼓勵恢復原生林并將保護生物多樣化列為清晰目標之一。“中國能做得更好”,華說。▲
(作者邁克爾·霍爾茨,王會聰譯)
環(huán)球時報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