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江
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自主技術創新遠遠不夠,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壟斷在少數國家手中。這個時候,向機器人征稅明顯不合時宜。

從智能輔助駕駛到自動駕駛、從阿爾法狗到Master、從大數據到機器人炒股……如果這些還讓你覺得不夠“接地氣”,那么街邊刀削面店里那個嫻熟削面的“機器人變形金剛”能否“驚艷”到你?
事實上,這股“席卷”百姓日常生活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浪潮已經讓許多人焦慮不安。人們開始擔心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自己將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對此,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向機器人征稅。
觀點一出,立刻激起“全球”大討論。
讓機器人慢一點,等等人類
和中國刀削面師傅們擔憂的事情一樣,美國一家餐廳中的面點師也在發愁,最近老板引進一款新型機器人制作漢堡,做工精良,不偷吃漢堡,更重要的是,機械手臂似乎永遠要比人類的雙手干凈,這家餐廳甚至打出橫幅:人類的雙手從未碰觸過這只漢堡,絕對干凈!
這個故事再次說明,人工智能機器人對一些日常工作崗位的“入侵”,已經不再是設想,而成為現實。
在一些機械單調的工作崗位上,機器人在效率、品質方面都占有巨大優勢,而且它們不會遇到情緒問題,抵御職業疾病的能力也更強。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它們的自主判斷+決策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處理事情的維度開始逐步擴張,這使得機器人越來越受企業青睞。2016年,富士康在昆山工廠裝備超4萬臺機器人,裁員5萬人,引發熱議。
在這樣的形勢下,比爾·蓋茨提出,可以通過對機器人征稅,來籌集資金,幫助被自動化所取代的工人進行再培訓。他認為若人們總體對創新的畏懼多于熱情,那是很壞的一件事。這意味著人們不會促使機器人往積極的方向發展。因此,征稅明顯要比禁止機器人發展要好。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約爾松也認為,要正視新技術造成的失業問題。他研究發現,二戰后的很多年里,就業崗位的增加呼應著生產率的提高。其中的模式非常明確:伴隨著企業依賴工人創造出更多價值,國家整體上變得更富裕,進而帶動更多經濟活動,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然而,從2000年開始,生產率持續強勁上升,但就業率卻突然衰退。到2011年,顯示經濟增長并沒有伴隨相應的職位增長,出現了“巨大的脫鉤”。布林約爾松認為,生產率的健康增長和就業崗位的疲弱增長背后的原因都是技術進步。
“我們是要幫助人,而非打擊機器人”
事實上,蓋茨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向機器人征稅的倡導者。2016,歐洲議會議員瑪蒂德爾沃就提出一項議案,建議如果機器人大規模代替人工,那政府就應向機器人所有者征稅,稅金用以資助因機器人失業人群的培訓。反對者則認為,征收機器人稅會對企業創新、就業競爭造成相當負面的影響。最近,這項議案就以396反對票、123贊成票、85棄權票的結果被駁回。
媒體人劉遠舉表示,從長期來看,機器人替代人,是把人這種最寶貴的資源放到更好的地方去了。比如,沒有了人力車夫,沒有了挑夫,他們都去做更好的事情了。所以,用征稅來延緩這個過程,不利于技術的進步??雌饋硎潜Pl了人的崗位,但實際上是對人這種最寶貴的資源的浪費,“我們是要幫助人,而不是打擊機器人”。
自動化技術領域企業瑞士ABB集團CEO史畢福對比爾·蓋茨關于對機器人征稅的觀點也提出質疑,他認為對機器人征稅就像對軟件進行征稅一樣,它們都是生產力工具,對工具征稅是不合理的,應該對它們的產出收益進行征稅。
同時,史畢福表示:“你可以看看世界上失業率最低的幾個經濟體和機器人技術相關聯的程度。德國、日本、韓國這幾個國家的機器人使用率最高,每萬個工作里就有300多個機器人,但同時,他們的失業也是最低的。”
在中國,討論“向機器人征稅”為時尚早
然而,有研究者表示,具體到中國目前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討論“是否應該向機器人征稅”仍為時過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認為應辯證地看待技術進步,機器人在帶來紅利的同時“必然使越來越多的工種不再被需要”。但她強調,“再聰明的機器人也是人類制造出來的設備,是提高人類生產效率和解放生產力的工具和幫手”。
對于布林約爾松的研究結論,有人指出針對的是美國,并不必然適用于中國和其他國家,而且目前還存在很大爭論。
在現階段,中國機器人發展不是快的問題,而是慢的問題。
史畢福在《數字化與產業升級》中稱,國際機器人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每萬名產業工人49臺,而美國已達176臺,日本和德國分別約為300臺,韓國則高達531臺。另據國際勞工組織和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生產效率水平還不足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十分之一。這些數字既代表了差距,也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而就國內機器人產業而言,從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在2016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數據可以發現,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總供給量年均增長速度約為40%。
但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目前仍存在著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等發展瓶頸。據悉,國內具備一定規模的機器人企業雖然超過800家,但是處于產業低端的“空牌子”企業和沒有技術積累、依賴進口零部件組裝的代加工企業幾乎各占一半,真正能實現“自主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僅有不足100家。
可見,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自主技術創新遠遠不夠,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壟斷在少數國家手中。這個時候,向機器人征稅明顯不合時宜。而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比爾·蓋茨的這一建議都還太超前。
(張麗薦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