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芳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山東智造、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存量變革,見證了山東老工業品牌企業不斷擁抱變化、增強實力的進化史。增量崛起,則帶來了新興產業雨后春筍般生長。在新與舊的動能轉換間,山東經濟正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機器人“透視”山東智造
在山東重汽濟南商用車有限公司,36個“羅伯特”,即車身覆蓋件沖壓線和車身焊裝線上的機器人,正在工作。車身覆蓋件沖壓線上的8個“羅伯特”是先后作業,工序件來時,排在前面的先伸“手”加工,然后再“遞”給排在后面的“伙伴”。而車身焊裝線上的28個“羅伯特”則是同時作業。
目前,制造業智能化以及自動化生產是一個趨勢,像“羅伯特”一樣的工業機器人面臨巨大缺口。
在濟南,機器人產業處于如火如荼的發展階段。目前,濟南市已有各類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20余家,涉及領域主要是服務于工業的機器人,已推出試驗機器人、焊接機器人、電力巡檢機器人、物流分揀機器人、自由度關節臂機器人、立體倉儲及智能物流系統等30多種產品。
其中,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是電力特種機器人行業創領者,其研發的變電站智能機器人巡檢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整體技術國際領先。濟南中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焊接機器人焊接精度可達到0.2毫米至0.3毫米之間,在國內是一流水平。山東萬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主業為機器人集成系統開發,以控制機器人進行碼垛、焊接、組裝等。
在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方面,濟南高新區目前正加快打造“山東省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該平臺搭建包含“學、創、研、產、用”等系列功能的產業發展優化平臺。平臺通過全國智能機器人創新聯盟,將引進我國多個頂級的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研究團隊,面向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提供關鍵技術的研發測試服務和高級人才培訓,形成完善的“龍頭企業-產業聯盟-公共平臺-人才培養-產業園區”的智能制造創新體系。
作為山東兩級之一,距離濟南365公里的青島也同樣重視“智造”。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機遇下,互聯網工業“青島現象”逐漸嶄露頭角。除海爾、酷特等公司領跑之外,全國領先的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正著力打造“服務生態圈”、青島軟控股份公司的輪胎生產管控一體化系統讓人耳目一新……在2015年工信部公布的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中,海爾、酷特、賽輪金宇等三家青島企業赫然在列,入選企業數在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中車青島四方股份、雙星集團兩家企業再次上榜。
實際上,濟青兩地的嘗試和探索,正是山東制造向山東智造發展的縮影。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堅持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并重”,今后將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加快建設制造業強省。培強一批主導產業、骨干企業、行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時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重點領域。積極培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設計等特色新興產業。
以知識、技術、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新興產業,正成為引領發展的主導力量,高端裝備、信息產業、新材料類行業加速崛起。最新數據顯示,山東1-5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行業增加值增長10.5%,比規模以上工業高2.9個百分點。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環境污染處理專用藥劑材料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2.3%、12.2%、31.7%。
精深加工、消費升級、環保類產品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傳統產品。1-5月全省橡膠輪胎外胎產量增長7.3%,但航空器充氣橡膠輪胎外胎增長42.7%;鋼材產量增長0.8%,但熱軋薄板增長30.9%;手機產量增長4.8%,但智能手機增長25.8%;汽車產量增長16.5%,但新能源汽車增長228.6%。
很顯然,山東在識變、應變、求變的過程中爭取戰略主動,通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協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科技等多重發力,“山東智造”將會帶來更多驚喜。
存量變革,增量崛起
說起瑯琊臺酒,許多山東人都會記起那個著名的廣告,因此倍感親切。其生產廠商青島瑯琊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瑯琊臺集團”)于1958年建廠。在1980年代末,瑯琊臺集團在全國率先開發了30°超低度白酒和2.2兩70°瑯琊臺原酒。
在行業沖擊下,瑯琊臺集團不斷轉型。經過10多年的創新探索,瑯琊臺集團將釀酒所需的傳統發酵技術加以提煉,衍生出海洋生物產業、健康產業及有機飼料和有機肥產業,打造了世界最大的衣康酸研發生產基地和國內最大的海洋微藻DHA、異麥芽酮糖、海洋微藻小球藻、葉酸研發生產基地,成為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的典型代表。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如意紡”技術,花去了山東如意集團執行總裁丁彩玲和她的團隊近七年的時光;不久前榮獲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的“面料服裝的集成創新與變革”系列產品,就充分利用了“如意紡”技術,并顛覆傳統的供給模式,實現消費者個性化定制。丁彩玲說:“服裝等傳統行業是座‘金礦,打開它的‘鑰匙是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過去只掙‘汗水錢的狀況,推動傳統產業邁上中高端。”
作為傳統制造業,海爾在全球領跑“中國制造”,其轉型升級路徑是海爾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探索的“人單合一”模式。通過“人單合一”模式創新,海爾從制造產品的企業轉型為人人創客的平臺,幾個“80后”員工開發的雷神筆記本從無到有,僅幾個月時間就成為游戲本行業第一;海爾一個原本瀕臨破產的裝修隊創造了“有住網”,并迅速成為互聯網裝修行業的領頭羊……這一顛覆管理模式已經入選哈佛商學院教案,日前“人單合一”進入斯坦福課堂,在國際管理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并被復制到世界各地。
存量變革,見證了山東老工業品牌企業不斷擁抱變化、增強實力的進化史。增量崛起,則帶來了新興產業雨后春筍般生長。
浪潮作為中國領先的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商,面向關鍵行業關鍵業務提供高端服務器,使我國成為繼美、日后第三個具備關鍵應用主機研制能力的國家。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恩東這樣解釋先發優勢:“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們在某些領域、某些技術已經形成‘并行甚至領先的態勢,通過‘換道或‘重新劃跑道,發揮先發優勢,使企業牢牢把握競爭的主動權。”
今年4月,本刊記者跟隨“牢記總書記囑托 奮力走在前列”——重大工程建設巡禮媒體采訪團參觀過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
自2015年10月正式成立,這個坐落于即墨鰲山衛、具有科技感的建筑群已經成為中國海洋科研高地。有資料顯示,僅僅過去一年,海洋國家實驗室取得多項全球“第一”: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全球空間分辨率約為1公里的海浪模式研究,海洋數值模式計算速度達每秒45.43千萬億次,該成果入圍2016年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的候選;完成了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南海潛標觀測網的維護及擴充,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蘊含豐富多尺度動力過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
濟南:先行區的先行探索
今后5年是我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期。
《報告》提出,積極創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在我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綜合工程中,建設泛濟青煙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重要一環,而作為省會的濟南將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在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省黨代表、濟南市發改委主任張曰良透露,先行區有“五大定位”、肩負“四大任務”,建成后,這里將成為城市治理的新樣板,矗立起一個綠色、宜居、共享的國際化智慧新城。
此前濟南市曾提出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泉城特色”。杭州錢江新城、鄭州鄭東新區、合肥濱湖新區等國內一流新區,都為濟南提供了鮮活的樣本。對照上述區域,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是后發而建,要充分發揮好后發優勢:一方面要借鑒其他城市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吸取教訓;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時代發展的步伐,運用新的理念和經驗做好規劃建設工作。
6月1日,濟南市濟樂高速南延工程黃河公鐵兩用橋公路引橋第一樁開鉆,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工,標志著山東省會城市 “攜(黃)河發展”戰略正式啟動。“濟樂高速南延線工程建成以后,將成為黃河北部地區到達市區東部和中央商務區最便捷的通道。”濟南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項目建成后,對拉動黃河北部縣域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