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全球500強企業中,有近70%的公司成立了企業大學。它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封閉,只服務于自己,而是更開放、更系統,形成一個勢能集合體。而匯集于此的創業者正在接受一種來自經驗和習慣的熏陶,延續著商業社會的變與不變。
興于美國
2015年1月,馬云、柳傳志、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等知名企業家、學者在杭州共同創建了湖畔大學,開始以“學習失敗經驗”為宗旨廣收創業者。湖畔大學是融入了馬云的個人情懷的。
九年前,馬云一行人去不丹旅行。同行的民營企業家一起交流辦企業心得。“那時候民營企業的狀態非常艱難,想一想民營企業的狀態永遠沒有好過,大家做企業越來越難。誰能告訴我做企業是容易的?都是過了以后才覺得是容易的。吹牛的時候可以講,那時候厲害,其實當時非常艱難,今天是艱難的,未來依舊艱難。”大家說我們要成立一個大學,于是馬云被推選為校長。馬云的觀念是,對創業者的培養更多是價值觀和文化的信念培養,“我在2001年、2002年、2003年的時候,覺得價值觀、使命感對于一個企業是多么的重要。我是真的覺得每一個人進來,必須得了解、必須得學習,差一點讓公司里面的保安、掃地的阿姨都學習上公司價值觀了。只有不斷地強調,而且最后你自己真正相信以后,邊上的人才會相信。”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中,阿里巴巴是最早辦企業大學的公司。2008年10月31日,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與杭州師范大學合作建設阿里巴巴商學院,這應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一家企業大學。除了阿里巴巴商學院,阿里旗下還有淘寶大學。馬云對湖畔大學的構想又一次掀起了企業大學的浪潮,同時是對企業大學現存格局的一次顛覆和創新。
企業辦大學最早興起于美國,主要以催生商業領袖和先進管理思想為首要任務。早在1872年前后,美國企業內部就已經出現了教育部門。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為企業大學的興起提供了理論基礎。美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企業大學是通用電氣公司的克勞頓管理學院。1956年1月,通用電氣(GE)在紐約州哈德遜河谷邊的歐辛寧地區建立了克勞頓管理學院。學院自成立之初就立志啟迪、聯結和發展GE的今日精英和明日之星。隨后,迪斯尼公司推出迪斯尼大學,這是全球第一家正式以“大學”命名的企業大學。
商界傳奇、通用電氣第八任董事長兼CEO杰克·韋爾奇上任后,克勞頓管理學院完成轉型,形成包括初級領導、中級領導到高級領導在內的一系列領導力培訓項目。杰克·韋爾奇將克勞頓管理學院作為發現人才、儲備人才的基地。他每年都要親自執教至少40個小時,宣講公司戰略遠景,發掘具備未來領袖潛質的人才。
美國企業大學曾經主導了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重要管理思想的產生。比如六西格瑪(6σ)概念。這一概念最早由摩托羅拉提出,由GE推向全球。早在1974年,摩托羅拉就先后成立了摩托羅拉大學、質量學院、領導力和管理學院、營銷學院、供應鏈學院、工程學院等企業大學。1986年,摩托羅拉的比爾·史密斯最早提出了6σ概念,成為精益管理的標準。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GE將6σ從一種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演變成為一個高度有效的企業流程設計、改善和優化的技術,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適用于設計、生產和服務的新產品開發工具。6σ與GE的全球化、服務化、電子商務等戰略成為全世界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業最為重要的戰略舉措。
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斯隆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學習型組織理論,推動了新一輪美國商界興辦企業大學的高潮。據公開資料,全球500強企業中,有近70%的公司成立了企業大學。
2002年,GE第九任董事長兼CEO杰夫·伊梅爾特推動克勞頓管理學院先后進入中國上海、德國慕尼黑、巴西里約,成為全球性的企業大學。寶潔大學、蘋果大學、德雷普硅谷英雄學院、惠普商學院等隨后逐漸成為系統。其中,寶潔大學被稱為美國商界的“黃埔軍校”,它為美國商界培養了大批商業領袖,包括微軟前CEO史蒂夫·鮑爾默、惠普總裁兼CEO梅格·惠特曼、波音董事長吉姆·麥克納尼、通用電氣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聯合利華CE0保羅·波爾曼等。
2008年,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和前耶魯商學院院長波多尼(Joel Podolny)共同發起成立蘋果大學,目的是保持蘋果鮮活的企業文化,讓企業文化不會因為重要高管的離去而消失。
硅谷明星風險投資機構德豐杰(DFJ)創始人蒂姆·德雷普(Tim Draper)是Hotmail、Skype、百度和雅虎等公司的投資人,他創辦了德雷普硅谷英雄學院(Draper University),并且在2014年年初宣布不再負責德豐杰日常管理事務,專職投入到這個“又庸俗又無聊的商業世界中,希望依托德雷普硅谷英雄學院為企業家培養一抹理想主義色彩和孤芳自賞的英雄情結”。
“創業的學校”
美國公司文化將企業辦大學的風潮帶到了中國。1993年,摩托羅拉成立了中國區大學,這是中國企業大學誕生的開端。隨著美國管理理念和知識在中國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企業大學的重要性,開始籌辦企業大學。
中國第一家本土公司興辦的企業大學是1997年春蘭集團成立的春蘭大學,對外統稱為春蘭學院。通過與高校合作,春蘭學院為公司發展提供人才。春蘭集團的考量是,傳統大學培養的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不匹配,與高校聯合辦企業大學可以讓在校學生縮短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再有,隨著競爭加劇,企業需要培養高層次人才,這部分教育功能需要企業大學來承擔。
吉利、海爾隨后也創辦了一系列基于企業平臺的學院。其中,吉利集團從1997年到1999年,先后創辦了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浙江吉利技工學校、浙江吉利中等專業學校和北京吉利大學等四所學校,成為企業大學產業化的開路者。
平安、蒙牛、伊利、華為、美的等中國傳統企業也很快成立了自己的企業大學。這一時期,企業大學主要是針對內部員工和中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直到2006年,企業家主導的企業大學才開始面向社會進行商業化運作。
方太創始人茅理翔創辦了家業長青接班人培訓學校,主要開設富二代接班課程;2008年,中國科學院和聯想控股共建中國科學院聯想學院,試圖通過培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并與考察項目、優選投資孵化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與規模產業化;2010年,新華都集團創始人陳發樹向閩江學院捐贈5億元人民幣,成立新華都商學院,面向社會招生。
無論是企業效應還是社會效應,都催生了一批企業大學。2011年,蘇寧集團、萬達集團相繼成立了蘇寧大學和萬達學院。據公開數據,2008至2013年,中國的企業大學每年以新開236所、平均每天1.2所的速度增加。截至2013年底,中國企業大學的數量已超過兩千所。中國企業500強中,約有60%成立了企業大學。
BAT三大巨頭中,百度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一家取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資質的。2011年,百度學院成立。同年初,360正式成立360學院。2014年,騰訊大學成立,下設四個子學院:微信學院、電商學院、開平學院、互聯網學院。
馬云創辦湖畔大學時,把它定義為“創業的學校”,但“我們到底想干嘛,(能)走到多久,我們不是很清楚”。
下一個千億公司
湖畔大學找到趙翼時,趙翼不明所以。他在2011年10月創辦了鄉土鄉親,只賣沒有農藥的茶葉。這在當下的市場環境和根深蒂固的傳統茶葉行業,多少帶點理想主義色彩。湖畔大學找到趙翼時,問他“為何創業”。趙翼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我確實跟其他創業者有點不一樣”,“我的創業充滿了社會理想”。
趙翼在2002年考入中國農業大學,他天生有一種驕傲,也是一個很好的社會活動者。進入大學不久,他加入了一個農村發展研究會社團,成天跟扎根于土地的農民群眾打交道,他深知他們對土地的熱愛,也深知他們因土地而陷入的困頓。他嘗試過多種方式去幫助這些農民,包括成立農村合作社、生產有機大米等,還為此編寫了一套《鄉土鄉親三農科普》叢書。這套叢書后來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親筆回信,這讓趙翼一夜成名。他被評選為大學年度人物,上了新聞聯播。他的活動范圍更廣,活動能力更強了。
有一次,他去山西拜訪一位勞模,看到她的各種表彰,在下山的路上,他有一種恍惚感,仿佛一切努力都無從改變當下農村的貧困面貌,而他自己仿佛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榮譽符號。他不再相信這種符號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有機大米因為價格太高、客源太窄賣不動的時候,他意識到“光靠志愿者的熱情很難持續(這種模式),只有商業力量才能持續幫我實現社會理想”。他選擇了退學,讓自己在極有可能從政的路上徹底斷了出路。
“(湖畔大學)底層價值觀挺正”,價值觀的相似讓趙翼成為湖畔大學的第一期學員,“從我內心來講,我非常認同(這個機構)讓我們從自發走向自覺,就是說怎么去意識到自己的使命,這點其實(對于創業者群體)來說是很難的一件事。”湖畔大學把一群希望推動這個世界變化的創業者篩選出來,“這是我珍惜的一點。”趙翼同樣在湖畔大學同學身上找到了相似性和差異性。
在湖畔第二年的總結中,趙翼意識到他和他的同學們都在尋找商業屬性之外的社會公共屬性,“光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和社會理想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怎么能夠普惠到更多人。”他的理解是,“這種普惠要通過商業價值實現。”
趙翼依然感到一種絕望。湖畔大學有一堂課討論下一個千億美金公司是誰,為什么。“湖畔大學(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反思,原來對一千億美金沒有概念,星巴克都只有九百億美金。”趙翼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討論之后發現人生很絕望,發現怎么算怎么算都輪不到自己,原來沒想過(這個問題),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但是你發現怎么算怎么算,千億美金跟我們沒有關系。”對趙翼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刻,我決定要換一個跑道跟別人競爭,“那個時候我開始重新厘定自己的愿景——賺用戶60年的錢,典型用戶是27歲到45歲,我們以此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而不是用千億美金來衡量。”
社會更像是每個人的大學。每個身處其中的人,無論是商業模型的構建者,還是實踐者,都是其中的局部。對于不同代際的創業者而言,知識的分享和經驗的傳承更多是一種互相觸動。每個人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留存,去開拓。每個人都在擁抱自己的失敗與成功,都在商業世界構建的大學里形成、發揮自己的價值。
這是他們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