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學校是核心素養培育的最終落腳地。塔山小學以“發現美、欣賞美、生成美”為主線,把內在的、難以觸摸的“核心素養”,變成能夠外顯、可以落實的校本課程,通過“五名”工程——讀名著、聽名曲、賞名畫、觀名劇、訪名勝活動,多視角、全方位、立體式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展示美、創造美,以美厚德、以美啟智,打造更加豐富、多元、開放、開闊的教育環境。
學校將名著、名曲、名畫、名劇、名勝這“五名”工程納入藝術教育范疇,調動多種感官,讓孩子們在讀一讀、吟一吟、誦一誦、唱一唱、聽一聽、演一演、畫一畫、看一看、觀一觀、走一走中,將教育與藝術、教育與生活、教育與實踐完美結合。名著使人智雅,名曲使人怡情,名畫使人儒雅,名劇使人練達,名勝使人開闊。五個主題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載體、以不同方式展現著美的獨特魅力,養真善美之氣,育仁愛之人。同時,藝術教育又以全人教育、整體長成的大教育觀,克服了以往的時空局限、學科割裂、功能單一、育人不足等問題,創建出高關聯性、主題式、綜合性藝術課程。
課程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希望通過“五名”工程,以最優秀、最經典、最美好的東西,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展示美、創造美。比如,音樂學科的樂器進課堂課程,涵養美的氣韻;美術學科的童年繪本課程,讓孩子們過上有故事的童年;跨學科的《二十四節氣》課程,師生在四季流轉中感悟歲月靜好,生命可貴,等等。同時,學校圍繞五個主題,分年級、分梯度、序列化推出了“五名”工程的課程內容,讓核心素養落實到校本課程的具體執行過程中。
一、經典文化的積累和精神積淀
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成績和分數都不是最重要,能力才是關鍵,立德樹人才是根本。學校針對“核心素養”實施了一系列經典詩文的積累和誦讀活動,老師們是這樣踐行的:
1. 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
讀名著環節,學校將經典誦讀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把經過師生、家長精心挑選的一些國內外的經典書籍,匯編成冊,引導學生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學校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利用早讀時間,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鐘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每天語文課前5分鐘,老師都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并結合所學課文,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夏洛的網》《綠山墻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等經典,深得孩子們的喜愛。
王威森同學讀完《綠山墻的安妮》,寫的讀書筆記很真摯:這是一個關于友情、責任和愛的感人故事。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的小姑娘安妮,自幼失去父母,被轉送了兩家后,又在孤兒院中寄養。最后幸運地被馬修兄妹收養在綠山墻農舍,開始了幸福的生活。安妮個性鮮明,不被困難所壓倒,是個陽光小精靈,她特別喜歡幻想,而且自尊自強,有一顆感恩的心,憑自己的刻苦勤奮,不但得到周圍人們的喜愛,也贏得老師和同學的敬重和友誼。希望我能像安妮那樣,樂觀向上,用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微笑著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戰!
“最是書香能致遠。” 用閱讀守望學生的精神家園,相信書香必定能熏陶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增加人文底蘊,養成儒雅氣質,形成健康人格。
2. 經典誦讀,背名篇名句
中國是詩的國度。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學校要求孩子們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傳統經典誦讀的文本包括《三字經》《笠翁對韻》《論語》《增廣賢文》等,現代經典每月必讀一本,選讀兩本,五年必讀40本,選讀100本。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在讀、聽、賞、誦中,和著音樂、伴著韻律 ,感受快樂、明白道理,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學校定期組織古詩詞演唱大賽。藍天碧空,翠樹掩映,各班小選手輪番上場。在演唱中,孩子們體悟詩詞的境界,“歡樂著作者的歡樂,悲傷著作者的悲傷”,激活了愛國學、知經典、頌雅言的熱情,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熱愛。
今年寒假期間,央視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國人為之一振,為語文教學又打開了一扇天窗:中國古典詩詞恰好能落實文化基礎中的人文底蘊這一目標。古詩詞中凝練的語句,平仄、押韻、對偶等手法,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等各門類,愛國、忠孝、思鄉等主題內涵,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或豐富孩子的人文積淀與人文情懷,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此為契機,語文老師嘗試與孩子們進行“飛花令”的練習,如《月球之謎》課后有“月”字詩的積累,并由此拓展引申到關于泰山的詩句、黃河的詩句;春天杏花開了,又以杏花為主題開展“飛花令”游戲,孩子玩得興趣盎然。
二、用經典音樂“守護”童年
聽名曲過程中,學校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推薦國內外的經典名曲。每個年級每年必賞20首,選賞10首,五年共賞100首,選賞50首,梯次前進,螺旋上升,漸成體系。
《春節序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集中表現中國人過春節的熱鬧景象。作曲家用當地音樂素材生動描繪了大秧歌舞的場面,把黃土高原的粗獷和陜北民歌的蒼勁悠長天然渾成地溶進樂思,使歡快的鑼鼓點和輕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把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純樸的民風和美妙的音樂繪成一幅多彩的畫卷。課堂上,老師引導孩子們通過聆聽導入、名曲賞析、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從音樂的節奏和曲調中聽出春節時分人們心情的歡快、聚會的熱烈,以及團聚后的感動和溫馨。
經典音樂能帶給孩子心靈的歡愉。這樣的名曲欣賞讓孩子們熟悉優秀的民族音樂,從中領略民族音樂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時用節日音樂中的歡樂情緒感染他們,逐漸形成熱愛生活,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
孩子們欣賞的曲目涵蓋從古典且具有“中國符號”特征的《梁祝》《茉莉花》《高山流水》到國外的《秋日私語》《月光曲》《童年的回憶》等名曲,老師隨時根據氣候或孩子的心情變化來設定欣賞內容。下雪天,就引導他們感受班德瑞的《初雪》、德彪西的《雪花飛舞》,下雨天,老師就引領他們一起欣賞李閏珉的《雨的印記》和布格繆勒的《暴風雨》……
一個經常吟唱童謠、聆聽經典名曲的孩子,他的耳畔縈繞著歡快活潑、優雅高貴的生命旋律,他的眼里就充滿了鳥鳴蝶舞、云開花笑的童趣,他的心中,必定擁有更多的天真、單純、優雅、堅定、美好、友愛與神圣。于是,他觀察周圍的世界,他看待自己的生活時,都會罩上一層美麗的光暈,保有這樣的赤子之心,也意味著生命底色的健康和美麗。孩子們在聆聽經典名曲中,身心得到愉悅,視界得到開闊,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轉換的同時,核心素養也自然得到提升。
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俗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啟示我們要走出束縛自己的藩籬,到廣闊的世界去看看、去體驗、去學習。最近國家教育部提倡的研學旅行指出:千萬別以為訪名勝只是給了孩子們出去玩的機會,研學旅行的關鍵在研學,旅行只是載體。
學校倡導家長每年至少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讓學習在旅途中發生。知識來源于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于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訪名勝不僅會讓孩子在頭腦中留下美好的感受,而且還能引導孩子寫旅途日記、拍照片、給朋友寄明信片等,留住記憶,豐盈心靈。所有名勝,都可以挖掘出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角度、多層次的知識元素,而在訪名勝的前置性學習、過程性體驗以及成果化展示中,又多維度地鍛煉了人的綜合能力,如認知與思維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社會參與合作能力等。
四年級的盧卓然同學暑假隨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呼倫貝爾大草原旅游。回來后,她精心準備了課件,把自己拍攝的大草原的照片和旅途感受在班上進行了一次分享。她的開場白就激情滿懷:“同學們,你們去過大草原嗎?那么就隨著我走進壯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吧,這可是中國保存完好的草原,有牧草王國之稱呢。本次草原游之前,我查閱了呼倫貝爾的相關資料,制定了詳細的出行計劃,拍攝了草原美麗風光的照片。請你們欣賞。”
塔山小學還根據地域特點,開展“魅力谷雨節傳承民俗行”等研學活動。谷雨時節,讓孩子們觀看節目表演,參觀龍王廟,深入感受獨特的祭海文化。活動結束后,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總結,匯集研學活動的優秀成果。
這些活動的開展,正如龍應臺所言,“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發現自然之美,熱愛祖國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在心中生發。整個訪名勝的過程,不就是夯實文化基礎、促進自主發展、加強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落地的過程嗎?
四、傳承京劇國粹,提升人文素養
在“觀名劇”的課堂上,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唱道:“奶奶,您聽我說!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雖說是,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可他比親眷還要親。爹爹和奶奶,齊聲喚親人,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他們和爹爹都一樣,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一聲聲,一腔腔,一招招,無不飽含著藝術的魅力與傳承。在歌聲中,師生一起走進京劇,感受迷人魅力,贊美京劇的出神入化。經典唱段中的京劇人物、故事,也能讓學生從小學會分辨真善美,有助于引領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校的朗誦社團選擇孫道臨朗誦配音經典戲劇作品《哈姆雷特》作為選觀朗誦名家作品。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干凈!”看著孩子們屏息聆聽的樣子,老師都受到震撼,唯有感嘆:這就是名劇的魅力。我們在著名的電影、戲劇、舞臺劇中,感受到的人類精神光輝的照耀,是任何形式的藝術也給予不了的。
五、“賞名畫”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
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是通過美術作品欣賞與創作,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對美的鑒賞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審美情趣,注重人文積淀與社會責任感等。“賞名畫”是美術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賞名畫”的過程,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力,以及對文化的理解與關注。
例如學習《寫意動物》一課時,觀賞徐悲鴻的《奔馬圖》,先讓學生談感受,培養觀察體驗的深層次情感,再讓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技法來分析畫面,從中國畫技法到西方透視學,中西合璧,提升學生的審美和藝術素養,繼而從畫的背景上分析賞評,了解繪畫故事背景,從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情懷。相信經過一階段的訓練和培養,學生優秀的綜合素養會慢慢形成。
“教育不是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書包,而是要給學生帶得走的美好。”美以養正,以“五名”工程為特色的校本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以豐盈的內涵培養著師生的大愛情感和真愛能力,猶如汩汩溫泉,潤澤著美育之花的盡情綻放。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塔山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