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摘 要:在全球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時代,只有用新的視角來解讀傳統的中華文化,將文化與情感通過藝術設計融入到產品和環境中,才能在設計全球化的時代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差異化的物質和精神作品。
關鍵詞:中華文化;藝術設計;造型藝術;創意靈感
中圖分類號:J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2.043
中華文化發展至今形成了極具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的特有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精神實質的真實體現。舊石器時期,人們開始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期,磨制石器和彩陶的產生,華夏大地上的藝術設計開始萌芽。從夏商周青銅器到漢代金屬工藝,從唐代“唐三彩”的雍容華貴到宋代瓷器的古樸優雅,再到明清時期精簡高雅的明式家具,人們一直“有意識”地設計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
1 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時代的可視化表現。大到藝術大師,小到手工匠人,都是通過工藝制品來表現個人情懷和時代特色。中華文化的造物哲學和精湛的技藝,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繼承價值和傳承意義。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抽象提煉給予了設計者無盡的靈感。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從人到物都有著更加廣泛的交流與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滲透和碰撞,使得現代設計的民族性正在減弱,甚至消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從氣候到環境,從風俗到信仰,從文化到經濟都有著各自特點和風格,孕育了一個個民族符號和文化記憶。正是這種特殊的民族基因,給予了現代藝術設計不一樣的情懷和靈魂,賦予了產品或空間除了功能性之外的認同感,提升藝術設計附加值。
產品和空間是文化的載體。現代生活中的人以物傳情或觸景生情,都是一種人與物或空間交流的認同感。因此,將文化與藝術相融合,創造能夠傳遞情感、交流信息、生活娛樂的可視語言——產品和空間,才能提高現代藝術設計的附加價值。
2 中華文化在設計中的體現
中華文化主要通過形式和意韻兩方面來體現。書法、陶瓷、國畫、旗袍等都是世界聞名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將傳統文化載體與現代科技結合,既保留了文化的個性,又使文化載體有了時代性的視覺呈現。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中華文化在全球視野中的展現。在奧運會的設計中,小到標識或產品,大到空間或建筑,在形式和意韻上都能給人渾然天成的感覺。北京奧運會會徽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漢字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充滿活力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它將北京的“京”字演變成動態的人體,與書法的筆韻相結合,通過揮灑的漢字印章體現“新奧運”的精神。北京奧運會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古代傳統的祥云圖案。祥云的紋樣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是吉祥如意之意,是中國古代體現富貴祥和的常見裝飾紋樣。火炬的創意靈感來自中國古代的紙卷軸,寓意著華夏文明通過紙傳播到西方。火炬造型端莊典雅,曲線優美,比例適度,是中華文化在工業產品中良好的體現。
現代設計師們要深刻探究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內在和神韻,不同時期的美感都包含著當時的時代因素,透過元素和符號感受不同時代的東方美學,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意”和“趣”的全新感悟。
3 建筑設計與中華文化
建筑和空間是人與文化最直接的交流場所。在現代建筑或者空間藝術設計中,在吸取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同時,如何創作出極具中華文化的的設計是設計者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只有用新的視角來解讀傳統的中華文化,才能在設計全球化的今天獲得尊重。同時,中國元素在建筑與空間中的運用也是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解讀,構建出新的中華文化。
澳門紅伶頂級私人會所以東方韻為主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一次巧妙融合。從會所標識到內部裝飾和布局運用了中華文化的符號元素和文化典故。會所標識將英文字母融入中國紅印之中,再輔以曲線裝飾,就像一輪紅日在東方升起。會所內中式卷軸漆器雕刻而成的柜臺以中國傳統花卉為表現主題,營造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高風亮節。會所內部裝飾采用不同材質、不同視角,呈現了中華古典名著。會所中還融入了大量的傳統中式紋樣和現代東方藝術品,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激烈碰撞,給人極盡奢華的視覺感受。
中國古代建筑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關鍵,建筑的形式和結構工藝作為不同層次的文化符號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以“斗拱”為靈感,將古代建筑中的建筑構件作為現代建筑設計的基本造型,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時代化體現。斗與拱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構架中的一個特有構件。斗拱這種傳統建筑構件既起到承重作用,又能呈現出美觀的獨特藝術效果。中國館借鑒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形態,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大膽創新,使主體造型展現出現代中華文明之美。
4 結束語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促就了現代藝術設計全球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華文化是現代藝術設計的靈感源泉,我們應該多角度、深層次地解讀中華文化,做好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差異化的物質和精神作品,以滿足現代人們內心需求和時代發展趨勢。
在提倡文化強國的今天,只有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現代設計中,才能創造出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設計。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