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方式的不同,意味著考生進入大學后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以往的大學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培養方式圍繞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養、專業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來進行的。新的培養方式則以復合培養為特征,學生不必局限于所學專業,可以廣泛涉獵,取其所長。
1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來源于英文的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根據字面意義,把它譯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的含義。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通過將不同學科和知識融會貫通傳授給學生,“廣泛涉獵,學有專攻”,以此培養出完全、完整、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國內的通識教育首先從開課程、修學分的方式開始。北京大學作為推進通識教育的前沿陣地,推出一系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分為“中國文明及其傳統、西方文明及其傳統、現代社會及其問題和人文藝術與自然”,探尋更具成效的教育方式。
后來,通識教育逐漸從“課間加餐”變成了“正餐”:從單純的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改進、助教培養、書院制度的全方位、多層次推進方向。改革路徑之一就是成立“通識教育學院”,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等,這些學院貫徹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方式,以寬厚的通識教育為基礎,學生可以從學校的大部分專業中自主選擇專業方向,給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
2
雙學位
雙學位,是指學校發揮學科優勢,探索跨學科組織的教學模式,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方式,輔修制、雙專業都屬于這類教學模式。它是對大學教育資源有限、學生無法隨意轉專業的一種補充形式。特別是對主修專業不感興趣或想學習其他專業知識的同學,雙學位都是一種便捷的方式,絕大多數學校都可以申請雙學位。
雖然申請雙學位比轉專業要簡單得多,但也不是全無要求。一般來說,具備申請資格的學生為入學滿一學期的在校本科生,且主修專業課程全部及格。符合條件的學生在主修專業之外,可以輔修另外一個本科專業(可跨學科輔修)。申請條件因學校不同而有細微差異,如中山大學規定:“學生第一學年所修讀的必修課程平均學分績點數在2.0及以上者,可申請修讀輔修專業;第一學年所修讀的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的平均學分績點數在2.8及以上者,可申請修讀雙專業,績點數在3.0及以上者,可申請修讀雙學位”。因此有修讀計劃的學生,需要早作準備,主修專業的學習也不能忽視。
在完成輔修專業規定的所有課程、畢業論文和其它教學環節之后,總學分不低于學分要求、成績合格,就可以在獲得主修專業學士學位的前提下,獲得輔修專業的學士學位證書。學生的畢業證書上注明主修、輔修兩個專業(有些學校會單獨頒發輔修專業證書),不再另發畢業證書。
3
試(實)驗班
試(實)驗班是高校為培養創新人才進行的一項有效嘗試,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按類招生、培養的試(實)驗班。如東北大學經濟管理試驗班,按經濟與管理專業大類招生培養,下設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金融學(含互聯網+金融方向)等八個專業,采取多學科知識技能融合、強化實踐的培養理念,實施模塊化課程設計,開設既有國際前沿又有本土特色的整合型課程。為培養學生成為適應和勝任社會需求的經濟管理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2.復合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試(實)驗班。這類模式創新之處在于跨學科復合形式的培養,突破了單一的學科限制,讓學生成為掌握多技術、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人才。如中國人民大
學開設的“金融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工商管理-法學雙學位實驗班”,都帶有明顯的復合培養特色,浙江大學工科實驗班(竺可楨學院交叉創新平臺)也提供了金融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復合培養模式讓學生從中選擇。
來源:《高校招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