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張金軍+柏杉

摘 要:隨著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新一輪的工業改革拉開序幕。而傳統的生產企業正面臨各種的挑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生產模式早已不適合現在的生產要求,傳統工廠升級為智能工廠成為未來的趨勢,通過對智能工廠的架構分析與i5智能系統的說明,明確了i5智能系統對于智能工廠的搭建起到了促進作用,并展望未來會有大量的搭載i5智能系統的智能工廠興起。
關鍵詞:智能工廠;i5智能系統;云制造
中圖分類號:TE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041-02
1 智能工廠的概念與新模式
1.1 建設智能工廠的戰略意義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移動應用等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工業革命開始提上日程,工業轉型開始進入實質階段。推進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智能工廠建設,既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發展目標的主攻方向,是中國邁進世界強國大門的金鑰匙。
而傳統的生產企業正面臨各種的挑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生產模式早已不適合現在的生產要求,具體表現為:現場庫存居高不下,倉庫與生產現場脫節;無法實現訂單物料盤點;無法實現全面可追溯管理;工序流程無法實現防呆管控;人力成本過高,企業招工困難;設備生產咨詢無法即時分析、處理;ERP無法管控生產過程;常出現錯料重大品質事故等等。
既然企業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是否有一種方式可以突破目前的生產瓶頸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版的工業4.0“中國2025規劃”橫空出世,將制造業分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第一步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強國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45年,到建國100周年時,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要實現這一目標,智能工廠在制造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智能工廠是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人工干預,以及合理計劃排產。同時集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于一體,構建高效、節能、綠色、環保、舒適的人性化工廠。其本質是人機有效交互,它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從而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研制周期,實現批量定制化生產,其中包含了企業上層ERP資源計劃管理,SFC生產底層控制和MES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等。
1.2 智能工廠的系統架構
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
系統架構自下向上分為五層,其中:
(1)設備層:包括傳感器、儀器儀表、條碼、射頻識別、數控機床、機器人等感知和執行單元;
(2)控制層:包括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SCADA)、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工業無線控制系統(WIA)等;
(3)管理層:由控制車間/工廠進行生產的系統所構成,主要包括制造執行系統(MES),及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軟件(PLM)等;
(4)企業層:由企業的生產計劃、采購管理、銷售管理、人員管理、財務管理等信息化系統所構成,實現企業生產的整體管控,主要包括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供應鏈管理(SCM)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等;
(5)網絡層:由產業鏈上不同企業通過互聯網共享信息實現協同研發、配套生產、物流配送、制造服務等。
1.3 智能工廠的搭建思路
將這五層系統架構串起來,即是智能工廠。以數字化車間為方向的離散制造為例:在數字化車間中,車間/工廠總體設計、工藝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數字化模型,并進行模擬仿真,實現規劃、生產、運營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采用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CAPP)、設計和工藝路線仿真、可靠性評價等先進技術;產品信息能夠貫穿于設計、制造、質量、物流等環節,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建立了生產過程數據采集和監視控制系統(SCADA),能充分采集生產現場信息,并與車間制造執行系統實現數據集成和分析;建立了制造執行系統(MES),實現全過程閉環管理,并與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集成;建立了車間級的工業通信網絡。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智能優化。
了解了搭建智能工廠的大致步驟還不夠,一些基礎問題不能解決,還是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而車間底層控制是智能工廠的基礎,如何將車間底層控制做好是搭建智能工廠的關鍵,這就要提到沈陽機床集團自主研發的i5智能機床操作系統。
2 i5智能機床操作系統的優勢
i5智能數控系統不僅是機床運動控制器,同時還是工廠網絡的智能終端。i5智能數控系統不僅包含工藝支持、特征編程、圖形診斷、在線加工過程仿真等智能化功能,同時還實現了操作智能化、編程智能化、維護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如圖1所示。
2.1 i5系統的智能化優勢
i5數控系統的智能化表現以下幾方面:
(1)操作智能化。可通過觸摸屏來操作整個系統,機床加工狀態時的數據能實時同步到手機或平板電腦,象征著用戶“指尖上的工廠”,不論用戶在哪里,一機在手即可對設備進行操作、管理、監控,實時傳遞和交換機床的加工信息。
(2)在線加工仿真。在線工藝仿真系統能夠實時模擬機床的加工狀態,實現工藝經驗的數據積累。進一步可以快速響應用戶的工藝支持請求,獲得來自互聯網上的“工藝大師”的經驗支持。
(3)智能補償。集成有基于數學模型的螺距誤差補償技術,能使i5智能機床達到定位精度5μm,重復定位精度3 μm。
(4)智能診斷。傳統數控系統在診斷上反饋的是代碼,而i5數控系統反饋的是事件,它能夠替代人去查找代碼,幫助操作者判斷問題所在;可對電機電流進行監控,給維護人員提供數據進行故障分析提供幫助。
(5)智能車間管理。i5數控系統與車間管理系統(WIS)高度集成,記錄機床運行的信息,包括使用時間、加工進度、能源消耗等,給車間管理人員提供定單和計劃完成情況的分析;還可以把機床的物料消耗、人力成本通過財務體系融合進來,及時歸集整個車間的運營成本。
2.2 i5系統的信息化、網絡化特點
在互聯網條件下,i5數控系統不僅能夠實現機床與機床的互聯,還是一個能夠生成車間管理數據、并與有關部門進行數據交換的網絡終端。通過制造過程的“數據透明”,實現制造過程和生產管理的無縫連接。這不僅為了方便加工零件,同時產生服務于管理、財務、生產、銷售的實時數據。實現了設備、生產計劃、設計、制造、供應鏈、人力、財務、銷售、庫存等一系列生產和管理環節的資源整合與信息互聯,減少浪費,提高效率。
在數控系統提供“透明”數據的情況下,需要與商業模式相配合的云端平臺和云端應用。以沈陽機床集團旗下的iSESOL(i-Smart Engineering & Services On-line,是智能云科公司研發的云制造平臺)平臺為例,通過i5智能機床的在線信息,iSESOL打造了一套云端產能分享平臺(圖2),用戶可以將閑置產能公示于iSESOL產能平臺,有產能需求的用戶無需購買設備即可快速獲得制造能力,通過這種方式產能提供方可以利用閑置產能獲得收益,產能需求方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制造能力,雙方通過分享獲得利益最大化。這種制造能力的分享模式將會極大地改變制造業的組織形式,并且充分挖掘社會閑置制造資源,從閑置資源中獲得利益最大化。在這樣的模式推動下,傳統的買賣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不難看出,這一看似微小的變化將能夠引發整個制造方式的改變。無疑,這種模式將會成為制造業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形式。
2.3 基于iSESOL平臺的智能工廠應用框架
基于iSESOL平臺的智能機床互聯網應用框架(如圖3所示)。所有的i5智能設備通過iPort協議接入iSESOL網絡,非i5的設備(如OPC UA終端或者MTConnect終端)可以通過iPort網關接人iSESOL網絡。類似ERP、MES、遠程看板等云端的APP應用通過iSESOL聚合的實時數據和訪問接口實現對遠程設備的統一訪問。iSESOL提供針對不同設備的數據字典映射統一不同設備的訪問方式,云端APP只需通過標準的服務或者參數命名即可訂閱各類事件和數據信息,實現統一的設備訪問。最終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終端安裝APP實現對設備的各類互聯網應用。
3 結論與展望
通過前文的分析,不難看出,i5智能系統提供了整個車間底層控制的完整規劃,是實現智能工廠的基礎。它編織了車間網絡化管理平臺,將生產詳細信息資料集中管理保存,它整體化地跟蹤和管理生產人員所關心的主要生產過程,實時采集生產底層的各種加工數據并加以統計和分析。這一革命性的系統使得運行車間的工作變得更加簡單,有效和有力,并重新定義了整個生產車間的自動化。與數據分攤式的半自動化系統對比起來,i5智能系統是完全的集成系統,它可以共享智能工廠的加工數據,為需要設備加工的每一個客戶提供了最新的生產數據,相信不久以后,國內就會建起幾十甚至上百個搭載i5智能系統的智能工廠。
參考文獻
[1]黃云鷹,朱志浩,樊留群.“互聯網+”背景下數控系統發展的新趨勢[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6(10):49-52,57.
[2]張曙.智能制造與i5智能機床[D].上海:同濟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