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
摘 要:媒體融合環境下,氣象新聞傳播面臨著新的挑戰。本文首先簡要探討了媒體融合環境下氣象新聞傳播的優勢,接著分析了氣象新聞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取得的成效,最后給出了幾點提升氣象新聞傳播能力和效應的對策。
關鍵詞:媒體融合環境;氣象新聞;傳播效應;成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228-01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氣象局制定了《關于落實中央有關媒體融合重要文件精神工作方案》,要求構建現代化氣象傳播體系、提升傳播實效和用戶滿意度,重點堅持內容建設為本,打造全媒體傳播平臺,鼓勵跨媒體產品創作,構建新型管理和業務機制,創新全媒體運營方式。經過兩年發展,“媒體融合”成為氣象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和“關鍵詞”。
1 媒體融合環境下氣象新聞傳播的優勢
1.1 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較2015年底提升2.9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6.14億,網民使用比例達84.0%。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5.71億,占手機網民的82.2%,增長率從16.0%升至18.6%。從這些調查統計數據中不難發現新興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
1.2 信息量大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氣象信息不會受到空間、版面及時間限制,只要接收到氣象信息,可以及時將氣象新聞內容及時向社會大眾發布。社會大眾也可看作是自媒體,他們將自身的所見、所聞、所集等的氣象信息發布出去,這樣就增加了氣象信息量。
1.3 較強的互動性
媒體融合環境下,實現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信息傳遞。受眾者可以對接收到的氣象信息進行評論、轉載,受眾者參與的機會逐漸增多。氣象信息發布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距離不斷縮減,隨時隨地溝通交流。發布者接收到反饋信息后及時更新氣象信息內容。
1.4 傳播手段多樣,產品制作周期縮短
媒體融合環境下,手機APP、短信、移動電視、微博、微信、QQ、數字期刊、數字電視等氣象新聞多媒體傳播平臺不斷拓寬。與傳統的報紙、期刊等生產程序大不相同,借助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可以將氣象新聞內容及時傳遞到社會大眾手中。
2 氣象新聞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取得的成效
2.1 推動了氣象新媒體的蓬勃發展
中國氣象局為了提升官方微博與社會公眾互動性,在微博新增粉絲服務平臺、微博發布大廳、微博定向發布預警、關鍵字自動回復等功能。另外,在發布重大氣象事件或者是氣象新聞之前會開展微直播,確保社會大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氣象信息。如2014年微博話題中“下半年最冷的一天”的點擊量就超過了1.6億人次,2015年世界氣象日微直播的點擊量也超過了394.8萬。
2.2 迸發傳統媒體傳播活力
在全媒體時代,多種媒介形式的有機組合,多種傳播渠道的合并使用才能使傳播的信息量豐富,并在充分、快速、準確覆蓋的基礎上獲得有影響的傳播效果。[1]中國氣象局始終將傳統媒體作為新聞宣傳的主陣地,并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通過對宣傳的內容和方式不斷進行創新,將單一的“內容生產”逐漸朝著雙重的“內容推送+服務”方面進行轉變,消除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壁壘,大力推動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
2.3 推動了移動終端媒體的迅速發展
新媒體時代的氣象信息傳播就是借助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社交網絡、手機應用軟件等平臺進行氣象信息傳遞,完成氣象信息接受的目標。[2]近些年來,移動終端媒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中國氣象網加大力度推進掌上互動和掌上閱讀,借助于世界氣象日等重大活動期間,制作常規網站專題活動頁面,同時還推出手機專題頁面和手機版調查互動。中國氣象網始終將氣象科普傳播作為重點,提出了輕科普圖解和深科普圖解兩個方向。
3 提升氣象新聞傳播能力和效應的對策
3.1 對氣象信息要精心“包裝”
在發布氣象信息之前應順應媒體融合環境發展的要求,工作人員應精心策劃,加強對形式和語態方面的加工及包裝,無形中將部門的態度和立場逐漸滲透出去,可以進一步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3.2 加強與公眾之間的互動
為了拿出服務社會大眾的誠意,各級政府應在新媒體上設立官方賬號,主要負責公開信息、聯系公眾、征求意見、接受反饋、答疑解惑等。氣象部門在搭建開放的氣象平臺加強與社會大眾溝通交流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及時傳遞氣象服務信息,與氣象特點結合,設置出更多的話題,不斷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實現與公眾的良性溝通。
3.3 配合聯動立體傳播
在業務和管理部門提供的基本信息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再加工、創造,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共同推廣的過程。與管理部門之間的聯動,可以及時獲取到最新的政策、政務和法規信息;與業務部門聯動,可分析最新預報產品和氣候變化信息;借助于媒體融合環境則可以利用消息、在線訪談及圖解方式發布信息,提升氣象新聞傳播效應。
參考文獻
[1]王倩.“全媒體時代”提升氣象信息傳播力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2).
[2]彭瑩輝,劉立成,葉夢姝,辛源.新媒體時代的氣象信息傳播公共政策[J].閱江學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