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如果我在亞信裸奔的話,我估計亞信上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誰敢投資這個公司啊?這么大歲數的董事長,精神病吧?”田溯寧,亞信集團董事長,在回答有關“為了亞信,裸奔您都愿意?”的業界傳聞時,笑著說。
業界關于田溯寧的段子和傳聞很多,而這一則除了對田溯寧行事風格一如既往的調侃外,更多的,我們也可以讀出,自田溯寧重新回歸亞信三年來,業界對于亞信改變的認同,以及對田溯寧所付出心力的肯定。
2012年8月,時任寬帶資本董事長的田溯寧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文件,表明將以個人身份參與亞信私有化進程。這使得自2011年年底亞信開始的私有化進程得到了加速。
一年后,2013年5月,亞信聯創和中信資本宣布,雙方已簽署最終的私有化協議。交易完成后,亞信聯創將被以田溯寧為首,包括中信資本、寬帶資本等機構在內的私人投資者財團收購,從納斯達克全球市場退市,變成一家私人控股企業。在2014年1月,亞信聯創宣布公司私有化交易完成。
同年,如業界期望的那樣,田溯寧重新回歸亞信,出任董事長。這一年,田溯寧已經近50歲,距離他創建亞信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
中國互聯網時代開始的地方
對于眼下處在如火如荼的創新和創業大潮當中的人來講,上個世紀90年代,是一個令人向往、血脈噴張的互聯網創新、科技創業的熱血年代——那個年代開啟了中國“互聯網元年”,為中國帶來了一輪持續至今的互聯網經濟熱潮。那一代人還沒有遠去,但是那個時代的故事本身卻已經成為傳奇。
田溯寧就是這個傳奇當中不可或缺的開篇。
1993年4月17日,田溯寧、丁健、劉亞東、張云飛、趙耀、郭鳳英幾位留美學生在美國德州達拉斯創建了Internet公司“亞信”——他們的夢想是把互聯網帶回中國。
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家被稱為亞信的公司的成立,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業興起之始。
1995年的春天,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正式成立,田溯寧把亞信公司的業務重心轉到中國,承擔起中國網絡基礎建設工作。
“亞信剛開始創業時,第一個寫的軟件叫AI計費系統,那時候這個軟件在用戶那邊始終驗收不了,我印象特別深。當時我就想,我們也許永遠寫不出一個終驗的軟件。但是回頭看,正是大家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嘗試,中國最大的系統軟件,我們也寫出來了。”田溯寧的話讓筆者想起業界另外一個關于田溯寧的段子:如果車子在大路上前進,突遇一個大坑,田溯寧一定會對整個車隊大聲喊:沒有退路,沖!沒想到他也有這么低落的時候——可見亞信創業之初的不易。
事實上,當時亞信作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開創者,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不到四年的時間,亞信先后承建了CHINANET、上海熱線、中國金融數據網和各省電信系統的互聯網絡等近百個網絡工程,被稱為中國Internet主建筑師。到1998年,亞信已經成為擁有450名員工,年銷售額6億人民幣的國際性的民族高科技企業。
1999年對于亞信和田溯寧都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時間點:這一年6月,盛情難卻的田溯寧離開亞信,受命出任剛剛組建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同時,亞信登陸納斯達克的準備工作也全面完成。
田溯寧后來曾經對媒體談起,在出差途中的酒店看到亞信登陸納斯達克時的復雜情緒,用了一個詞,“熱淚盈眶”。
中國的產業互聯網
自初創到在納斯達克上市,再到私有化、2014年田溯寧回歸,亞信用了20年的時間,從一家為通信企業定制信息系統的服務商轉型為通信軟件供應商,并且是全球通信領域僅次于amdocs的軟件公司。
在這20年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事實上經歷了最初的黃金發展期:不僅已經從技術深入到了生活,互聯網經濟更是成為中國經濟和商業體系當中的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正在逐漸成為影響全球IT市場的重要力量,而且互聯網+也已經成為傳統行業業務模式改造升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簡單地說:互聯網正在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改變著軟件行業的生存狀態和未來方向。
同樣在這20年當中,亞信所處的軟件市場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軟件行業本身的技術門檻正在逐漸降低,因此曾經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競爭,正在逐漸轉變為在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層面的競爭;另一方面,云計算、大數據等基于互聯網興起的全新IT應用方式,正在改寫用戶對軟件的使用習慣,以及整個企業用戶群體對軟件系統的需求。
“互聯網到了今天,消費者的行為基本被改變了,但是大家可以到一個產業、一個公司去看一看:這些公司的管理、生產,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被互聯網改變得非常之少。甚至有些企業的ERP系統用了近20年。所以說未來地20年,應該是產業互聯網的20年。”
2014年私有化之初,田溯寧曾經認真與丁健共同討論過關于亞信的未來,“產業互聯網”的概念讓他們看到亞信未來在軟件與互聯網結合上能夠帶給用戶價值。
在他們看來,產業互聯網,并非是在淡化軟件的價值,相反,產業互聯網階段,數據將逐漸代替流程成為企業的IT核心,因此軟件的價值將有可能被更大發揮,只是軟件的功能從最初的規范流程進階到了生產、管理和應用數據。兩人甚至共同在《財經》上發表了一篇題目是《從消費者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署名文章,斷言產業互聯網時代即將到來。
田溯寧認為,亞信作為一個擁有1.5萬人的軟件公司,可以通過為產業互聯網提供一些基礎性的軟件,通過注入“互聯網”基因,再次做一個技術的領航者。
“我們認識到了產業互聯網是一個新的時代的主題,完成這場變革需要一個有體量、有經驗積累的軟件企業。亞信恰好是丁健和我創立的,而作為上市公司,大的轉型很難,我們私有化之后就能夠不考慮每個季度的盈利,就能夠做比較大的重組。”田溯寧說。endprint
亞信私有化的這三年
改變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對于亞信這樣一家擁有20年歷史的公司來講,企業文化、商業模式、管理層都已經處在一個“舒適區”,要打破這一切,并且重新構建這一切,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創業者總是有感情因素,你經常能夠看到早期那個時代的情形,亞信很多人都在這兒工作20年了,我真是感覺到有強大的責任,一個1.5萬人的公司,做錯一個決策,可能會影響到幾百人或者上千人的職業生涯。這是一種很復雜的感情。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講,畢竟我離開亞信十幾年,我最大的擔憂或者恐慌,因為技術變革的時代,很多東西真是理解不了,又怕不懂,又怕一知半解,別把大事兒耽誤了。” 重新回歸亞信的田溯寧決心要讓亞信重新回歸到互聯網的主線,這也就是意味著要對亞信做一次徹底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不能僅僅是形式上,更多地,需要從文化、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等更深層開始。
于是,田溯寧領導亞信首先將公司的業務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拆分,成立了亞信軟件、亞信數據、亞信安全、亞信在線和亞信國際無五個獨立的業務板塊。
其中,亞信軟件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運營商進行互聯網化,并請到中國移動市場經營部總經理高念書具體負責這一部門。
“亞信軟件的主要客戶還是運營商,我們今天不敢說軟件就可以脫離運營商做其他行業——三個運營商依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一點沒有變化。”作為目前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亞信最重要的業務和利潤來源,在高念書的規劃當中,亞信軟件一方面需要不斷基于亞信自己的沉淀,把類似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的技術帶給運營商,滿足運營商不斷演進的支撐系統演進需求和提供新服務的需求,保證和驅動運營商新的業務的增長。同時,也要沿著運營商的腳步,伴隨其不斷拓展家庭用戶和企業用戶。“過去亞信給大家的感覺,是只做定制化的服務,但是未來亞信除了要做好現場的定制服務外,還要基于多年對行業的理解,沉淀出一些平臺,幫助運營商業務的靈活的上線、部署,將運營商的業務與底層的操作層結耦做云化——為運營商提供更多的維護操作上的智能化。”
亞信數據則是基于“產業互聯網時代,數據將成為企業的IT核心”的觀點成立,田溯寧希望這個部門可以為亞信重新找到參與互聯網技術競爭的制高點,在未來幫助企業級用戶搭建分布式的大數據操作平臺,進行資源分配和數據治理。是未來亞信戰略布局當中的核心棋子。
2015年9月,亞信并購了趨勢科技中國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亞信安全,這也成為田溯寧所定義的“產業互聯網”與“消費者互聯網”的區別所在。“當金融、醫療、交通這些關鍵行業進入互聯網的時候,安全變得非常之重要,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進行了投資。”事實上,亞信安全也稱為確保亞信重回互聯網技術核心梯隊的重要保證。
而從目前來看,亞信在線和亞信國際,前者是為了順應軟件SAAS商業模式的需求,為亞信軟件未來提供在線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埋下的伏筆,后者則為亞信未來整體具有更多的國際化拓展和義務擴張提供了一個足夠的想象空間。
如今三年過去了,亞信的產品線開始變得逐漸清晰起來,并且開始融入更多的互聯網元素和新興技術,一直隱身在運營商背后的亞信開始具有自己的清晰形象。
“三年以來,圍繞著產業互聯網這樣的一個場景,亞信一致在實踐產業互聯網到底什么樣,我們用安全去解決城市、政府,還有整個網絡安全的社會問題,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我們用大數據解決一些民生民計的問題,像扶貧、醫療、信用管理……”亞信集團的CEO武軍半開玩笑說,可以給過去三年自己的工作打65分,田溯寧笑著接話說:“要比65分好一些。”
采訪最后,田溯寧談起參加2016年的CES,當時他與丁健、李彥宏、楊云慶等幾為中國IT業界的風云人物得以重聚。他說這讓他想起1997年,當時田溯寧和丁健也是在那里參加IECF的會,當時談論的時TCBIP、互聯網時代。
“我覺得2017年非常像1997年”,雖然從小田被叫到老田,但是田溯寧依然被互聯網行業劈面而來的激情所感染,“1997年可以成為互聯網元年,那么我覺得2017年就會是萬物互聯的元年:前端表現為各種智慧終端為代表的萬物互聯,后端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入應用……作為從事IT行業的人,我們很幸運,人生里能夠在這幾個階段有可能參與到這樣關鍵時刻,完成幾種技術的聚合,創造出今天還難以想象的一種商業模式和一個企業。”田溯寧很興奮。
關于未來,田溯寧認為,整個IT業界實際上可以簡單分成兩類公司:一種是創新型的中小企業,這類公司創造力非常強,但是市場化能力比較弱;另一種是像亞信這類的大企業,他們市場化能力很強,但創新能力不足。“現在都在談生態系統,我覺得未來的創新型企業和比較大量的轉型的公司,可能也要形成比較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在B2C的很多互聯網企業中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我們B2B也應該這樣發展。所以在過去三年,我主要精力是亞信的轉型,未來三年,我在想怎么能夠把我投資或者已經很成功的創新型的企業,與亞信進行更好的結合。”
筆者后記
田溯寧本人比照片上更清瘦、年輕,言語間不經意可以依稀聽出一點兒東北口音。他總是很耐心聽完別人的講話,從不打斷,而且回答問題從不閃避,切中要害,且總是融入非常多的個人思考,使得原本技術層面的討論,總是充滿一種與哲學思辨類似的文藝氣息。屬于媒體最喜歡采訪的那類人。
與普通的技術出身或者商業出身的人都不同,田溯寧身上有一種屬于他那一代學人的非常明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事業,同樣也對自己的員工,他不止一次談到,亞信的目標之一,是希望讓每個員工自豪,讓所有亞信的員工有尊嚴的生活,“亞信要創造價值,讓亞信的工程師能夠在北京買得起房,這是最低的要求。”說到這些,田溯寧一臉真誠,筆者心生感動。
很難說,是最初的亞信成就了田溯寧,還是現在的田溯寧給了亞信第二次煥發的生機,只能說,當第二次,田溯寧再次遇到亞信,多年的行業積累、管理經驗和對技術、市場、領域的通透領悟,再加上一個剛剛好的時機,一切都顯得那么恰到好處,嚴絲合縫。
亞信的變革才剛剛開始,田溯寧的傳奇也還在繼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