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當這邊的共享單車為市場的爭奪煞費苦心,共享電車、共享汽車之類的還在醞釀時機的時候,不知不覺之間,共享充電寶竟然捷足先登,成為了共享家族的新成員。
據了解,從2017年3月底到4月初,短短10天時間里,就有5家企業相繼宣布獲得融資,總金額近10億元。IDG資本、騰訊、欣旺達、海翼股份與著名投資人王剛等紛紛入局,大有去年共享單車瘋狂融資的勢頭。
那么共享充電寶會成為共享單車之后,“共享家族”另一個成功的存在么?
“一夜爆紅”的共享充電寶
共享充電寶,毫無疑問 ,就是類似共享單車的一種營銷模式,通過支付寶、微信掃碼關注其公眾號就可以開始租借。
租用規則顯示,押金100元(支付寶芝麻分600分以上可免押金),充電寶歸還后押金退回來電賬戶。首小時使用免費,超時費用為1元/小時,最高一天10元封頂。
或許是有共享單車的火爆在前,此次共享充電寶的意外爆紅,甚至被外界形容為“莫名其妙就火了”。
2017年3月31日,小電、街電接連宣布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不僅包括“獨角獸”朱嘯虎,還包括投資界的“老大哥”IDG,甚至BAT巨頭之一的騰訊也成為戰略資方之一。4月5日,來電科技獲得2000萬美元A輪融資,由SIG和紅點中國領投,成為迄今為止該行業最大金額。同日,移動電源租賃項目魔寶電源也宣布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
從3月31日到4月10日,前后10天時間,5筆融資,目前已有超過20家投資方入局共享充電寶創投,金額達3億元以上。
這輪融資規模遠比“共享單車”來得更猛烈。要知道,去年單車行業的融資戰天昏地暗,也尚未達到億元級別,而真正在融資額度上邁上新臺階還是在今年初。
據了解,即便在市場已略顯擁擠的狀態下,目前還有幾十個共享充電寶項目在找投資,而這種一窩蜂似的大手筆的投資方式也成為現在市場的一個縮影。
盈利模式模糊不清,前景堪憂
不聲不響之中,規模的“閃電戰”已經打響。
目前,來電科技已進入全國80多座城市;小電、街電等也紛紛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布局,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擴張到更多地方。不過,各公司對市場規模的預期都不盡相同,原因在于用戶需求有多大仍然是個未知數。
但質疑聲也幾乎是一邊倒的,尤其是在關乎盈利前景的討論:靠著充電寶租賃能賺錢嗎?能獲得資本層面的持續輸血嗎?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未來還需要充電寶嗎?
據了解,目前為止,共享充電寶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盡管有廣告、數據線、超時收費等收入,但整體還是很難賺錢的,“失敗了就當作公益唄”。巧合的是,這句話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也說過,而且她還成功了。
對于共享充電寶的應用前景, 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投資合伙人魏武揮則認為,“租賃充電寶的需求是存在的,但目前還不太清楚利潤空間在哪里。為了更充分的方便用戶,就必須多設置網點,那么企業的運作成本也會提高。”
模糊的盈利方式加上隨時可能增加的成本,無疑對共享充電寶的發展前景增加了重重阻礙。
寫在最后
“共享經濟”這個詞近年來非常火爆,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甚至共享辦公,都是因為搭上“共享”概念成為資本新寵,并迅速進入大眾視野。
然而這些都是真正的共享經濟么?雷宏振認為,共享經濟一定要滿足不同所有權主體之間的物品交互使用,而目前這些所謂的“共享XX”并沒有到達這個標準。
對于充電寶有了“共享”兩字的加持以后,前景到底如何,無人知曉。因為技術變革、產品替代、行業惡性競爭、盈利模式單一,這些都是共享充電寶,甚至其他共享概念領域的創投公司所需要考慮的潛在問題,怎樣應對接下來的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