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文 楊雨濠
[摘要]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新階段,要切實關注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聚焦于推進社會的全面改革。在這一發展背景下,社會發展需要文化引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要解決好文化生態優化、文化創造力提升、社會道德環境凈化以及全民族文化信仰大廈的構建。在推動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的視域下,要以文化發展、公民文化素質的提升為著力點,在思想精神層面,要關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識,將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作為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目標;在社會實踐層面,要直面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采取系統有效的應對措施,以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進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物質與精神協調;文化關切;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簡介]鄒廣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雨濠,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與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追求不同,一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實踐不只是一種生活經驗層面上的目標,更是一種超越經驗之上的關乎一個民族人文價值建構的意義指向。當下要切實推進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無疑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要通過文化的引領,實現全民族文化素質的真正提升。所以,著眼于這一價值訴求,準確理解黨中央有關社會協調發展理念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文化建設對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
一、物質與精神協調視域下的文化定位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生活世界是一個有機的世界,是一個由多種社會要素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它的發展既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也是人類能動自覺參與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人是一種靈魂與肉體的二重性存在,人的肉體需要滿足,心靈更需要滿足。而物質與精神所對應的恰恰是人的不同需求層次——物質富庶與技術進步就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舒適更便捷,但是它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充實問題,所以人類需要人文精神的介入。因為人是一種目的性存在,這種目的性標示著人要創造文化、追尋意義。正是人的精神世界劃定了人性的圓周。同樣,人的精神維度標示著物質進步的方向。
人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質世界滿足了人的肉體生理的需求,精神世界滿足了人的主體精神需求,而謀求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正是社會作為有機體的內在要求。基于這種哲學理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社會發展總體布局,清晰標示出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空節點——由此對于今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實踐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關注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聚焦于推進社會的全面改革。
社會發展是一個有機的、全面的系統,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過:“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①。人類社會作為一個龐大復雜的有機系統,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嚴密的自組織系統,所以馬克思強調要把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視為一個動態的、辯證的、不斷進步的歷史展開過程,而且在對這一社會有機體的關注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主題,因為社會是人與人構成的社會,社會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動力和目的。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這一價值訴求,對于社會發展實踐具有重要啟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必須要指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這些具體目標,每一要素都不可或缺。“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物質財富大幅增長的同時,社會生活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矛盾與問題。例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普遍重視技術經濟而忽略人文精神的現象,精神文化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被淡化和邊緣化,生活中神圣的東西被消解,過度的市場化導向以及利益驅動使得社會文化實踐出現了諸多問題。在社會實踐層面表現為發展的文化含量不足,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關注不夠,過多重視經濟的、量的擴張而忽略發展的品質提升;而在個體實踐層面表現為感性欲望的泛化、主體道德人格的迷失和精神價值的消解。由于人文關懷的缺失和物質享受的泛濫,進一步衍生出了生態環境問題、社會問題,人的個人生活被碎片化、實用化,缺少恒常的價值關懷。
因此,在未來中國的社會全面發展中,文化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較之于經濟和政治,文化對一個國家發展進程的影響更加深刻而久遠。文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靈魂,沒有文化的參與,社會的發展就缺失了方向,就顛倒了社會發展的手段和目的的關系。近代以來已經步入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一個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復興,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必須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作為支撐。因此,在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今天,必須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局部,扎實推進我國民族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切實通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力推進,真正實現從經濟一枝獨秀走向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根據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所發生的新變化,自覺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統領“十三五”全局的五大發展理念,致力于社會的全面推進與協調發展,真正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對等、均衡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關注文化建設的嚴峻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并強調要“注重人文關懷”。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步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真正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實踐關鍵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文化發展時期所面對的突出問題是不盡相同的,今天要切實提高文化創造活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必須對我國當下的文化發展現實的嚴峻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新常態背景下文化建設發展應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面:endprint
首先,文化生態環境亟待優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今中國文化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發展態勢。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傳統文化是目前中國社會的四種最基本的文化形態。但是,由于市場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轉型,導致不同文化形態間的發展不平衡,和諧的文化生態并沒有呈現。主流文化價值如何引領社會生活并有效地向大眾滲透,尚需進一步思考和實踐;精英文化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擔當正在逐漸弱化;大眾文化在活躍了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出現了價值訴求多元的現象;而傳統文化又常常被經濟綁架而使其價值無法真正實現現代化轉換。總之,各種文化形態并沒有植根于其應有的發展土壤茁壯成長,這一傾向尤以大眾文化最為明顯。大眾文化本應順應大眾的需要,成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同時也應該是最接地氣的文化形式,但由于大眾文化是最容易被商業化和資本邏輯影響的文化形態,因此大眾文化在實際發展實踐中出現了盲目逐利而帶來的價值訴求混亂、人文導向背離等傾向,低俗、媚俗、庸俗之風彌漫社會生活,嚴重地干擾了文化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其次,文化創造力亟待提升。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指數在全世界卻遠遠落后于美德英法等發達國家,與中國的經濟地位嚴重不匹配。造成這種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文化創造力的匱乏。實際上中國并不缺少創新的文化資源,而是缺少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的創新手段與能力。反觀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卻常常以中國傳統的經典名著、神話傳說、文化節日等為原材料,進行再加工和包裝后輸出文化產品,這種帶有中國文化烙印的舶來文化反而成為了這些國家的代表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廣泛的影響。經濟與文化的不平衡發展導致了中國文化創造力的匱乏,而文化發展模式中呈現的文化模仿、文化照搬與文化移植又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文化創新能力的不足。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亟待凈化。社會道德與文化的發展狀況是密切相關的,法國思想家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 Schweitzer)就認為文化的真正本質是倫理的,他指出文化首先在于對個人和集體而言生存斗爭的緩和,而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個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②。因此,文化建設同時應該立足于社會道德的構建與維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物質需求,但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切實推動國人倫理道德的進步,人們的道德水平甚至呈下滑的趨勢,以至于有的時候只能以底線道德來約束公民。當今道德環境的堪憂主要表現在社會公德的淪喪,職業道德的扭曲和家庭倫理的弱化三個方面:從社會公德方面看,人們在公共環境中缺少文明禮貌,公共道德意識淡薄,語言粗俗,自我約束缺失;在職業道德方面,各種以權謀私、行賄受賄、揮霍浪費等現象屢屢出現,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在家庭倫理道德方面,存在著家庭責任感淡化,家庭代際關系錯位、 親情關系淡薄、 婚姻道德觀念模糊、 青年擇偶觀念錯位、家庭教育缺失等諸多問題。
最后,精神信仰大廈亟待建構。夯實全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是當下文化建設中必須面對的又一重大問題,因為信仰的缺失,必然導致人心無敬畏,社會道德滑坡就會進一步加劇。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活躍了人們的生活,文化日趨多樣化,尤其是隨著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精神信仰呈現為信仰危機甚至缺失。許多人對諸多社會現象缺乏理性的分析,而僅憑感覺的、表面化的判斷去隨波逐流,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會心理失衡,失去理智判斷,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信仰缺失必然使人難以融入新時代的文明進步社會環境中,退回到唯我獨尊、自私自利、金錢重于一切的畸形狀態,造成社會生活中出現了集體榮譽感缺乏、人際關系緊張,甚至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損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的行為。進一步看,放眼當今世界,各種社會危機此起彼伏,而人類面臨的所有危機,究其根源是人類的信仰與思想的危機。人文關懷的缺失和物質欲望的泛濫讓人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認識不了宇宙和自己生命的真相,不知道自己與大自然的本真關系,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著。“我是誰?”甚至成了人類的難題。
凡此以上種種情形,都直接或間接表明了社會發展中的精神文化層面出現了問題,折射出社會生活的物質與精神的失衡問題。要真正做到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認真面對這些問題,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自覺。
三、 推進物質與精神協調發展中的文化關切
既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目的性指向,那么,“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指向的就是物質與精神的平衡。所以,從社會有機體發展的要求看,在社會發展進步的整體考量中,國民物質財富的積累與人的主體精神充實必須齊頭并進,相輔相成;而從個體發展角度看,人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也需要物質與精神兼修,達到身心平衡發展,切實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較為繁榮的物質生活,而今天我們又面臨著以文化引領社會發展的嶄新發展時期,這一時期要實現的正是在物質豐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完善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全面發展的著力點并不僅僅在于物質生活的改善,更在于對作為主體的人的文化陶冶上。這也表明,一方面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社會發展正是“以人為本”的、以人為目的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又是社會發展的能動主體,是文化的承擔者和社會實踐的創造者。人的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引領必然落腳于文化對公民的教化之上。正所謂“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經·賁卦·傳》),也或言“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③。
首先,在思想精神層面,要關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識,將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作為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目標。精神富有、境界提升是社會發展的目的指向,人類世界不能成為物質所堆積的、追逐名利的場所,更不能完全通過科學技術來“祛魅”,因為當這個世界被“祛魅”之后,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機械呆板的死的世界,精神、信仰、理想、靈魂這些本該讓我們心生敬畏與虔誠的詞匯便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人類的社會生活需要有一些超越技術、超越物質經驗的內容,這也許是人的價值世界何以充滿魅力之所在。無論是一個健全的人還是一個健康的社會,都應該自覺地去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我們最想要得到的?”這里,“最想要”標示了人的精神維度、體現了人的超驗性指向。精神的、人文的世界是需要我們去堅守的世界,它也許是物質與技術所能給出充分理由的世界,但也許因為有了這種堅守,人才會在現代社會紛繁的物質誘惑面前保持一份清醒和警覺——在對物質的追尋之中超越物質,以體現人性的尊嚴與光輝。因此,必須要通過最大的經濟價值的創造來反哺社會文化建設,夯實培育精神充實、人性崇高的社會基礎,切實使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使人的社會生活擁有根本性的、目的性的意義。endprint
其次,在社會實踐層面,要直面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采取系統有效的應對措施,以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一是在對文化生態環境的矯正與優化上,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合理地引導各種文化形態能夠堅持正確的價值訴求,各種文化形式都能夠在自己的領域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健康、有序地朝前發展,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態來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傳播和倡導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真正活躍市場,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和大發展。一個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應該是價值導向正確、各種文化形態相互交融,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二是在中華文化創造力的提升上,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去對我們民族自身的文化歷史成果進行充分的考察分析,努力挖掘和提升其歷史文明成果,從容堅守優秀文化傳統,鼓起勇氣奮發進取,以實現對文化的自我認知、自我反思和自我創建。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經濟與文化、環境乃至全社會的協調發展的要求,為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們只有把握新形勢,積極轉變思維模式,才能實現文化創造力的提升。三是圍繞社會道德環境及其凈化問題,要切實加強道德教育的宣傳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全社會要積極營造公民的道德自律環境,構建新時代的道德規范 ,通過恰當的道德評價引導人們的道德行為。要改善道德教育方式,加強倫理制度建設,通過培養高層次需要來引導人們的道德行為,有效開辟公民道德修養的新途徑,保證道德原則和價值的實現。社會個體要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堅守倫理道德,擺脫單向度的物質享受 ,去積極追求人生事業的成功,強化社會的文化認同與歸屬需要。四是要加強全民族的信仰構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民族信仰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最根本支撐。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4}而構筑全民族的信仰大廈,重要的是應該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傳統文化信仰先天地根植在中國百姓心中,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在弘揚社會主義信仰的同時,應該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信仰的傳播,唯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塑造出導向正確的文化信仰。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②[法]阿爾貝特·施韋澤著,陳澤環譯.文化哲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3:61.
③[英]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的力量[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
{4}習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8/c_
1114474084.htm.
責任編輯:李海峰
(本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2016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