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觀是制度的內在靈魂,制度是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制度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具體內涵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轉化為制度安排的內在價值觀、具體的規章制度以及賞善罰惡的獎懲機制。價值觀念變革、價值觀念認同、價值觀念踐行是促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的重要原因。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搞好制度的頂層設計、價值評價和重建道德秩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建設的基本途徑。制度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沉淀為人們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建設;生活方式;制度創新;道德秩序重建
[作者簡介]喻文德,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公共生活的基本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5BKS0097)、湖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和諧社會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共生活化研究”(項目編號:15K104)的研究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一種制度存在,制度與價值觀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價值觀是制度的內在靈魂,不同的價值觀會形成不同的制度。制度是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制度一旦形成就會鞏固和強化其承載的價值觀。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指出,價值系統不會自動地實現,制度化是實現價值的一項重要機制:“價值通過合法與社會系統結構聯系的主要參照基點是制度化”{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觀念到實在的轉化不僅需要文化的熏陶,更加需要制度的約束。中共中央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強調,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制度建設之中,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建設的意蘊
何謂制度,可謂見仁見智。青木昌彥認為制度就是“關于博弈如何進行的共有信念的一個自我維系系統”{2}。康芒斯認為,制度是“集體行動抑制、解放和擴張個體行動”{3}。亨廷頓認為:“制度就是穩定的、受尊重的和周期發生的行為模式。”{4}羅爾斯認為,制度“是一種公開的規范體系,這一體系確定職務和地位及它們的權利、義務、權力、豁免等”{5}。“博弈系統”“行為控制”和“行為模式”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制度的特征,而“規范體系”則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制度的社會本質。但是,羅爾斯所講的制度是狹義的制度——正式制度,本文所講的制度是廣義的制度,是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統一。核心價值觀制度化建設具體內涵如下:
(一)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制度安排的內在價值觀
馬里亞諾·格龍多納認為,“價值觀有兩大類:一類是內在的,一類是工具主義性的。內在的價值觀是指我們不計個人得失而均予以遵循的價值觀。例如,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要求人們作出犧牲,有時就個人得失而言,它是‘不利的。然而自古以來,千百萬人都為捍衛國家而獻出了生命。相形之下,工具主義性的價值觀是那種因為它直接對我們有利,我們才予以遵循的價值觀”{6}。內在的價值觀與維護榮譽、捍衛正義、追求卓越等目標密切相關,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價值觀。一個國家貧窮的時候,人們努力脫貧致富,富起來之后人們依然努力工作——這種背后支撐人們努力工作的價值觀就是一種內在的價值觀。內在的價值觀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總體性、至上性和科學性,是一種內在的價值觀。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總體建構,是中華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它向世人昭示了我們在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公民培養等三個層面的理想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塑造了一個全面現代化的國家形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建構一個海晏河清的社會理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展現了一種胸懷天下的理想人格。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的價值標桿。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在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出現了價值觀念錯亂、是非善惡混淆的情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們樹立了評判是非善惡的終極標準。再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適應,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凝聚了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因而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與凝聚力。
制度化是社會基本結構獲取價值觀的過程。馬克思曾經指出,法律制度是保護人們自由權利的重要手段:“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在這些規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不取決于個別的任性的性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不僅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種制度存在,同時也意味著制度的價值化,即社會的基本結構逐步依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設計并體現著它的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制度安排的基本價值遵循和價值預設。各項制度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反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評判制度價值合理性的根本標準。
(二)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規章制度
一種價值觀念要在生活中兌現必須外化為行為,要外化為行為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規章制度,讓人們的行為有據可依。不同的價值觀念有不同的行為要求并形成不同的規章制度。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抽象價值觀念轉化為具體規章制度的過程。這些具體的規章制度主要體現在法律規定、政策條例、公民道德、行業規范、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等各種規范之中。規章制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觀念到行為的中間環節。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凡是需要規章制度約束的地方,都應該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都應該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各個方面的價值訴求,而且每一個價值觀念都可能包含了多重價值訴求,社會生活的相應領域都應有與之相對應的行為規范來確保它的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每一個價值觀都可以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規章制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等即是實現“富強”價值觀的基本政策;“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即是實現“民主”價值觀的基本制度;“兩個文明一起抓”“培育‘四有新人”等即是實現“文明”價值觀的基本方針;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其他幾個價值觀念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構成了一種全方位的制度體系,有力地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endprint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落細、落小、落實”,現有的規章制度需要進一步深化、拓展和完善。具體規章制度的變革涉及利益的重新調整與分配,是改革的深層次問題。能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轉化為具體的規章制度,或者說能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體的規章制度中貫徹到底,不僅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好壞,而且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敗。
(三)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賞善罰惡的獎懲機制
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8}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原初動力,也是制度實現賞罰功能的基礎。人是一種制度化的存在,個體生活的諸多方面都要接受制度的規約。一般而言,個體行為的發生總是受某種動機的驅使。動機即行為的目標指向。當一個人的行為目標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時,如果其行為得到社會的肯定與獎賞,其行為就會得到強化和鞏固,并逐漸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模式;當一個人的行為目標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悖時,如果其行為得到社會的否定與懲罰,其行為就會遭受挫折和打擊,從而有可能根據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矯正自己的行為。根據個體行為發生的一般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通過制度轉化為賞善罰惡的獎懲機制。
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賞善罰惡是制度的應有之義。具體的規章制度不僅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而且要褒獎善行義舉、懲罰惡行非義,形成善者受獎、惡者受罰的獎懲機制。制度的道德選擇是個體的道德選擇的依據。一種道德的制度才有可能引導人們作出道德的選擇;相反,一種不道德的制度很可能導致個體作出不道德的選擇。制度的道德選擇必須體現賞善罰惡的道德賞罰機制,為人們崇德向善提供正能量。一般而言,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思想和行為,具體的規章制度都應該予以相應的支持和鼓勵;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思想和行為,具體的規章制度都應該予以相應的限制和懲處。這樣,整個社會才能形成一種崇德向善的正氣。
只有正義的制度才能保持道德和幸福的一致,充分調動公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人類社會的道德生活經驗一再表明,德福一致是良好道德風尚的保障,而德福背離是社會道德滑坡的誘因。如果一個善的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肯定與獎賞,那么有可能有些人以后不再行善;如果一個惡的行為得不到應有的制止與懲罰,那么很可能有人跟風模仿。德福背離將嚴重消解人們崇德向善的積極性,加劇社會的道德潰敗。對此,有學者指出:“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的非正義行為沒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 其他本來具有正義愿望的人就會在不同程度上效仿這種行為, 乃至造成非正義行為的泛濫”{9}。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建設的緣由
抽象的價值觀念只有轉化為具體明確的規范,才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具有規范性、普遍性和根本性,能有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落實。制度化是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是由制度的特點和核心價值觀的本性共同決定的。
(一)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是價值觀念變革的內在邏輯
制度創新與價值觀念的變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價值觀念的變革是制度創新的思想前提,制度創新是價值觀念變革的必然結果。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認為:“價值觀和道德倫理上的變革會推動人們去改變他們的社會安排和體制。”{10}制度創新記錄了價值觀念變革的艱難步履。社會轉型時期,新舊社會關系的較量最容易激發價值觀念的變革。新文化運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科學和民主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也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的價值觀念。這些新的價值觀念成為推動制度創新的巨大正能量。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科學和民主觀念才逐漸深入人心,直到1949年與科學和民主相匹配制度才初步確立起來。從新的價值觀念的提出到制度的最終確立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在這一建設過程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變革,價值觀念的變革導致了制度創新。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不斷將新的價值觀念轉化為新的制度并付諸實踐的過程。沒有價值觀念的變革就沒有與之相適應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沒有制度創新就沒有當今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在改革開放背景下,社會的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各種新的價值觀念不斷涌現。這種價值多元的局面亟待主流價值觀念的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凝練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的價值觀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引領。這些新的價值觀念既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也是制度創新的依據。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會引起相應的制度創新,并最終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中。
(二)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是強化國家認同的客觀需要
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的成員對國家的政治權力、歷史文化傳統以及自身作為國家成員身份的認可與接受。國家認同是國家合法性的重要基礎,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國家認同的關鍵是核心價值觀認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對于自身生存發展的價值選擇,是國家認同的價值基礎。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認同面臨巨大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項鑄造國家靈魂的工程,是強化國家認同的重要戰略。制度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任何制度實際上都是圍繞著某種價值理念而進行的具體設計。制度化是實現價值觀念認同的有效手段。
價值觀念認同即社會成員對某種或某類價值觀念的認可與信奉。一種價值觀念能否獲得價值認同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這種價值觀是否符合社會成員的價值訴求,二是這種價值觀是否具有切實可行的途徑與機制。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這種價值觀才會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促成社會成員對它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整體設計,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實反映了廣大公眾的價值訴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謂眾望所歸,人心所向。因此,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良好的心理基礎。endprint
滿足價值需要是價值認同的前提,而能否付諸實際則是價值認同的關鍵。正式制度為價值觀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就正式制度的建構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意味著要將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也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述的國家理想、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被確立為全體社會成員的信仰系統。由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獲得了某種政治上的權威性,包含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與機制。正式制度為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凝聚力的活水源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在促成社會成員對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同時,也強化了他們對國家的認同。
(三)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建設是價值觀念踐行的重要保障
相應的制度跟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各種制度相互配合,形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的基本結構對社會成員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社會的制度形式影響著社會的成員,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想要成為的那種個人,以及他們所是的那種個人。”{11}制度決定著社會資源的權威分配,從根本上影響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前景。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偏離正式制度,就可能遭遇社會排斥,其權益就得不到相應的保障。
制度的上述特性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具有一種強力矯正作用。社會成員的價值觀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間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情況。制度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與制度相符合的行為將會獲得相應的權益,而與制度相違背的行為將喪失相應的權益。由此,制度可以促成社會成員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有效踐行。合理的制度將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踐行產生正向效應,不斷強化社會成員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信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的“最大公約數”,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先進的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的制度安排之中,使制度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不僅可以極大地增強制度的價值合理性,而且可以為社會成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強大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政策引導、法律支持和獎懲機制等多個方面。制定公共政策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引導人們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相結合。依法治國要遵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利用法制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范等各種規章制度都要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獎懲機制。
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建設的基本途徑
“新的價值觀一定要通過人們的認識和行動的中介,引起制度的實際創新,轉化成人們新的行為模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變成一套新的社會規范,塑造人們的社會關系。”{1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新成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求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重點從制度的頂層設計、價值評價以及重建道德秩序等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以核心價值觀為目標搞好制度的頂層設計
作為工程學術語,頂層設計的本義是統籌考慮項目各層次和各要素,統攬全局,從最高層次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政治概念,制度的頂層設計是一個國家關于制度建設的總體規劃和理性建構,是由價值理念轉化為操作實踐的藍圖。制度的頂層設計要系統考察政治共同體中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統籌規劃使制度安排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使制度不會因領導人的變故而發生改變。沒有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就會缺乏穩定性和長期性,由此導致人們行為選擇的短期化和社會發展的碎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現代國家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制度。依據現代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制度頂層設計的價值旨歸。具體而言,制度的頂層設計要把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要把社會建設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要把公民培養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
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頂層設計的特點,首先,我們要從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出發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不足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足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尋求根本的解決方法,而不能只求一時之效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舍本逐末,問題日益積累,矛盾一旦爆發,將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其次,制度的頂層設計在維護國家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要超越于各種利益群體之上并對之實施有效的監督。制度的頂層設計不能只考慮某些既得利益群體的價值偏好,而要將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共同利益作為價值標準。既定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逐漸產生利益固化,出現既得利益群體,既得利益群體糾結于既得利益會影響發展全局。制度的頂層設計需要激發各種社會潛力,使之不斷地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以利益競爭限制利益壟斷,實現制度利益分配的均衡。
(二)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制度創新
歷史證明: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制度一旦僵化,再強大的國家也會走向衰亡。新的價值觀念是制度創新的驅動力。只有融入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制度才有生命力。制度需要接受價值的考量,或者說價值要介入制度的建構,制度道德是溝通制度與價值的中介。制度道德使制度與價值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實現了制度與價值的有機結合。不同價值取向的制度會對社會成員產生不同的規范效應:“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3} 制度道德是制度合法性的重要依據。任何制度只有符合社會的道德目的,才能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與支持,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正如有學者指出:“人們對制度的遵守必須有起碼的自覺性和自愿性,其條件是符合服從者的基本價值觀,即在價值觀上取得合法性。唯有這樣,人們才會‘價值合理地遵從制度。”{14}endprint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先進文化的精髓。與其他價值觀相比較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本體價值,具有一元性和本源性。其他各種價值觀在邏輯上都可以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合理的解釋。作為一種本體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會被局部利益或短期效應所左右,而是高屋建瓴、一以貫之地引領著社會發展的價值變遷。無論社會如何風云變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是堅如磐石的價值坐標。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發揮價值引領功能的內在依據。
制度創新需要相關倫理委員會的參與。倫理委員會可以從新制度的內容和實施效果兩個方面展開價值評價。從內容上看,各項新的規章制度都不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逆;如有悖逆,必須要對新的規章制度予以修改和完善。從實施效果來看,各項新的規章制度都必須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如果某項規章制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產生負面效應,就必須予以相應的修改和完善,以消除不良影響。除了倫理委員會的專業評價之外,制定新制度的相關部門還需要廣泛征求和聽取社會成員對新制度的意見。只有做到群眾滿意,新制度才能真正體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訴求。
(三)以核心價值觀為依據重建道德秩序
當下,“扶與不扶”的困惑表明深入人心的道德價值在社會轉型時期已經開始動搖,道德秩序亟待重建。“核心價值觀其實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15}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了對國家、制度和公民的道德要求,是國家道德、制度道德和公民道德的統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道德的基本價值目標,蘊含了共同理想的凝聚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制度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蘊含了制度正義的驅動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價值規范,蘊含了公民美德的親和力。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重建道德秩序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社會轉型時期,必須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要求重塑國家道德、制度道德和公民道德。國家道德是國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只有具有合法性,國家才能贏得社會成員的認同。國家道德的目的在于制約與引導國家行為,使國家成為一個有道德的權力主體。國家道德建設始終要圍繞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些基本價值目標而努力。制度道德既是制度合法性的重要依據,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前提。只有道德的制度,才能培養道德的公民。制度道德建設始終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些價值取向為旨歸。公民道德是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只有擁有一定道德覺悟的人才會自覺地遵守社會規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要利用各種公共生活場所,來熏陶培育這些道德觀念,使其成為公共生活習慣。
“今天的制度,也就是當前公認的生活方式。”{16}制度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了制度,也就融入了公共生活。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經過長期的規范與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
注釋:
{1}[美]帕森斯著,梁向陽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44.
{2}[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2.
{3}[美]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113.
{4}[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9:12.
{5}[美]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4.
{6}[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著,程克雄譯.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89.
{7}{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187.
{9}慈繼偉.正義的兩面[M].北京:三聯書店,2001:1.
{10}[美]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527.
{11}[美]羅爾斯著,萬俊人譯.政治自由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85.
{12}吳向東.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制度與價值觀[J].河北學刊,2005(3).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3.
{14}鄒吉忠.自由與秩序:制度價值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1.
{1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0).
{16}[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40.
責任編輯:李海峰
(本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2016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