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 思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論傳統三度疊置和弦的結構及聽辨訓練
權 思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在現有的《基礎樂理》及《和聲學》理論文獻當中,對和弦的結構分析只是從根音層面上進行疊加梳理。比如,大小七和弦的結構分析為:以大三和弦為基礎,根音至七度音為小七度音的和弦叫做大小七和弦。這樣的結構分析,實際上忽略了由三音到七音之間已經構成了另外一個三和弦這個因素,而這個三和弦的結構和音響,隨著轉位又帶來了新的變化。總之,忽略了這個因素的存在,將使我們不能夠全面的認識和弦,運用和弦。本文力求將和弦中所包含的另外一層結構和音響,做更加細致的解剖和分析,供大家參考。
在調性音樂中,以某一級音做為基點,按照三度關系疊加起來三個音以上的結合叫和弦。(兩個音為和聲音程)它們的名稱分別是:根音、三度音、五度音、七度音等。三和弦的特征音程是和弦的根音到三度音,因此稱為三和弦。七和弦的特征音程是和弦的根音到七度音,因此稱為七和弦。九和弦的特征音程是和弦的根音到九度音,因此稱為九和弦。
在自然音程當中,三度只有大三度和小三度之分,五度則有純五度和減五度之分。因此,按照三度疊置三個音的結合,只能排列出四種形式,既: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減三和弦、增三和弦。
七和弦是在三和弦的基礎上再疊加一個三度音程而形成,使和弦音的總數由原來的三個音增加為四個音。按照和弦構成的原則可分為以下幾種七和弦:大小七、大大七、小小七、小大七、減小七、減大七、減減七、增大七、増小七、增增七。從十四個自然音程的范圍來看,減七度已不在其列,因此,減小七、減大七、減減七、增大七、増小七、增增七的名稱已經包含有了調性的概念。此外,按照三度疊置的原則,増小七的五度音和七度音已經不是自然音程的三度關系,而是變化音程的減三度。增增七的七度音與根音實質形成了八度重復音。因此,這兩個和弦推算結果已經不能成立,可以先行去掉。
按照和弦推算的辦法,九和弦應該是在七和弦的基礎上再疊加一個三度,使和弦音增加到五個音。它們的名稱應該是:大小大九、大小小九、小小大九、小小小九、減小大九、減小小九等等。前面已經分析過七和弦的結構,理論上可以構成很多種,但是音樂中并沒有運用那么多。九和弦也一樣,實際上在音樂中也并沒有運用那么多種。由于九和弦音的總數已經超過了四個音,在聽覺上顯得比較渾濁。傳統和聲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四部人聲的框架之上,如果要運用九和弦,只能省略一個和弦音。
和聲功能體系的完善是建立在調性的基礎之上,要保證和聲功能的正常運轉,就必須是以主功能為中心,上屬和下屬作為輔助關系進行,各個和聲功能的屬性不能混亂。通過對大小調式體系各音級的推算,我們發現,只有在屬音上,以及在調式的二級音上建立起來的九和弦,沒有攪亂功能的屬性。二級和弦是歸屬下屬功能,在功能進行當中并沒有要解決的任務,也沒有明確的傾向性,而且和弦色彩渾濁,七音和九音又是主功能的根音和三音,有混淆功能之嫌,因此,被棄之不用或很少使用。剩下來只有屬音上建立起來的九和弦了。屬九和弦的和聲功能屬性純正,不協和,緊張度高,保留了屬七和弦的復功能性,有很強的傾向性,也具有很強的解決期待感。屬九和弦可分為大屬九和小屬九和弦,也就是根音到九音為大九度的叫大屬九,根音到九音為小九度的叫小屬九。
和弦的名稱是以和弦中最具特征的音程來命名的。
大三和弦的特征音程是根音到三度音之間形成了大三度,稱之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的特征音程是根音到三度音之間形成了小三度,稱為小三和弦。減三和弦的特征音程是根音到五度音之間形成了減五度,應該稱為之減五和弦。增三和弦的特征音程是根音到五度音之間形成了增五度,應該稱之為增五和弦。但是,在自然音程中,沒有增五度,因此,將減五和弦和增五和弦歸納到以三個音為結合的三和弦名稱當中,這樣的歸納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合理的,符合基本樂理中“簡單明了”這個原則。(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20頁、154頁)否則,就會出現:三和弦、五和弦、七和弦等等。
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叫六和弦。準確的說,三和弦的第一轉位都應該叫三六和弦。因為三和弦轉位后名稱由來是從低音算起,一個音距離是三度,一個音距離是六度,稱為三六和弦。后來,人們根據“簡單明了”的和弦命名原則去掉了“三”,稱為六和弦。但三和弦第二轉位的名稱命名則完全保留了下來,稱為四六和弦。如果把原位三和弦名稱的第一個字比喻成姓氏,(如:張王李趙)在轉位后和弦名字的前面只要加上姓,就可以嚴格的分開每一種三和弦轉位后的名稱。姓氏的排列分別是:大、小、減、增。

三和弦結構表
七和弦的結構實質可以用兩個三和弦重疊來分析。從根音算起向上一個三和弦,再從三音向上算起又是一個三和弦。七和弦都是不協和和弦,原因就是都包含有七度音程,也是和弦的特征音程。在和弦轉位以后,特征音程就變為二度音程。它們的名稱由來分別是:第一轉位是從和弦的低音算起,二度音程與低音的關系一個是五度,一個是六度,稱為五六和弦。第二轉位是從和弦的低音算起,二度音程與低音的關系一個是三度,一個是四度,稱為三四和弦。第三轉位是從和弦的低音算起,二度音程與低音的關系直接是二度,稱為二和弦。如果把七和弦名稱的前兩個字比喻成姓氏,(復姓。類似于歐陽、呼延、東方等等)在轉位后和弦名字的前面只要加上姓,就可以嚴格分開所有轉位后的和弦名稱。姓的排列分別是:大小、小小、減小、減減、增大等等。然而,和弦的形成和運用要符合調式規范化的需要。在大小調體系的形成到確立過程中,特別是和聲理論體系的確立過程中,有一些七和弦便不再獨立使用了,留下了我們常見的四種七和弦:大小七、小小七、減小七、減減七。

七和弦結構表
在視唱練耳課的和聲聽覺訓練中,三和弦的聽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掌握好三和弦的聽辨,就為聽辨七和弦、九和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下面,將和弦聽辨中,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做以下梳理和分析。
原位三和弦:
大三和弦的音程結構為:根音到三度音之間為大三度,三度音到五度音之間為小三度,(大加小)根音到五度音之間為純五度,特征音程是大三度,稱為大三和弦。它的聽覺色彩顯得明亮、堅實、穩定性強,由于音程中含有純五度,有時顯得比較空洞。
小三和弦的音程結構為:根音到三度音之間為小三度,三度音五度音之間為大三度,(小加大)根音到五度音之間為純五度,特征音程是小三度,稱為小三和弦。它的聽覺色彩顯得暗淡、柔和、穩定性強,由于音程中也含有純五度,有時顯得比較空曠、漂浮。
減三和弦的音程結構為:根音到三度音之間為小三度,三度音到五度音之間為小三度,(小加小)根音到五度音之間為減五度,特征音程是減五度,稱為減三和弦。它的聽覺色彩不協和、結構感緊湊、不穩定。由于和弦中含有減五度,因此,具有較強的密集感、收縮感。
增三和弦的音程結構為:根音到三度音之間為大三度,三度音到五度音之間為大三度,(大加大)根音到五度音之間為增五度,特征音程是增五度,稱為增三和弦。在自然音程當中,增五度等音于小六度,因此,這個和弦的聽覺色彩有時也感到不協和。它的結構比較奇妙,如果按照等音關系換算,它永遠沒有轉為。由于結構中含有增五度,在人們潛意識的調性概念作用下,具有較強的擴張感,不穩定,也不協和。如果給和弦每一個音之間加一個大二度作為經過音,既構成了一條完美的全音階。
轉位三和弦:
三和弦的音程結構在轉位以后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六和弦為三度加四度,四六和弦為四度加三度)由原位和弦最遠音程的五度關系,變為最遠音程六度關系,從聽覺上來講也顯得更加寬廣。在調性的范疇里穩定性減弱了,但動力性得到了增強,因此,在和聲的進行當中,轉位的三和弦運用的更為廣泛。
大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叫大六和弦。它的音程結構為:小三度加純四度及小六度。(最遠音程)

雖然由于轉位的關系失去了大三度的明亮因素,但由于加入了小六度音程關系以及完全協種類的純四度音程關系,和弦聽覺色彩的明亮度并沒有減弱,反而顯得更加明亮、寬廣、更加堅實。這都是純四度和小六度的作用。
大三和弦的第二轉位叫大四六和弦。它的音程結構為:純四度加大三度及大六度。(最遠音程)

由于轉位的關系,原位當中具有調和色彩作用的小三度變成了大六度,這樣一來,和弦的聽覺色彩就變得過于單一。即:空曠、明亮加明亮。雖然大六度增加了寬廣度,但由于純四度在下方,和弦的結構顯得比較松散、空曠,穩定性弱,因此,和聲學對它的運用也比較慎重,一般只用在輔助和經過的位置。
小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叫小六和弦。它的音程結構為:大三度加純四度及大六度。(最遠音程)(譜例省略)由于轉位的關系,出現了兩個大音程,因此,它的聽覺色彩比較明亮、堅實,結構也比較緊湊,但在開放排列的時候色彩顯得比較暗淡、柔和。
小三和弦的第二轉位叫小四六和弦。它的音程結構為:純四度加小三度及小六度,(最遠音程)(譜例省略)音程色彩是空曠、暗淡加暗淡。由于純四度在下方,和弦的結構也略顯得松散、漂浮不定,整體的聽覺色彩也比較柔和、陰暗。
減三和弦的第一轉位叫減六和弦。它的音程結構為:小三度加曾四度及大六度。(最遠音程)(譜例省略)這個和弦的音程結構比較豐富,柔暗、明亮、不協和,以及擴張、收縮。由于包括進來了諸多的因素,因此,它在和聲學里面用途非常廣泛。它的低音既可以自然上行運動,也可以自然下行運動,運用起來非常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講,它要比它的原位和弦以及第二轉位和弦,在運用方面自由很多,幾乎代替了它的原位和第二轉位。
減三和弦的第二轉位叫減四六和弦。它的音程結構為:曾四度加小三度及大六度。(最遠音程)(譜例省略)它的音程結構也比較豐富,大小音程以及不協和音程都包含,但總體聽覺色彩給人感到具有擴張性的不協和。由于增四度在下方,和弦的結構顯得比較分散,不穩健。
增六和弦以及增四六和弦的音程結構,在前面原位增三和弦的音程分析中已經做了敘述,這里不再贅述。在沒有調性的前提下,由于減四度可以等為大三度,原位及轉位的聽覺色彩感受完全一樣。但在和聲學里面它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常常作為特殊效果使用,也常常由于聲部處理時偶然產生并形成輔助或經過的形式。
原位及轉為的七和弦:
大小七和弦是由一個大三和弦加一個減三和弦疊置而成。

它既有大三和弦的明亮、堅實、穩定性強的特征,又有減三和弦的不協和、不穩定、結構緊湊的特點,再加上一個不協和的小七度音程,聽覺的色彩非常豐富。在調性概念中,自然大調的屬音上剛好能構成了這個和弦結構。因此,人們常常稱之為屬七和弦。屬七和弦具有很強的傾向性,它的出現會給人一種迫切需要穩定的期待感。有的理論家認為屬七和弦是上屬和下屬的矛盾綜合體,在和聲學里面被認為具有復功能的特點。由上屬功能和下屬功能,從兩個方向支持和輔助著主功能轉動,有時快、有時慢,使音樂流動的動力源源不斷。在大小調式體系形成的過程中,小調式便借鑒了大調式屬七和弦的結構,形成了傾向性更強的和聲小調。反過來,大調式又借鑒了小調式下屬和弦的色彩特點,形成了和聲大調。各種調式的混合,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表現內容。
大小七和弦的第一轉位叫大小五六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減三和弦再套一個大六和弦。

由于轉位的關系,原來的小七度音程變為大二度音程,低音和高音形成了減五度,和弦的結構比原位緊湊了。位于上方的大二度像個“精靈”一樣明顯,有的教師稱這個和弦“頭疼”。
大小七和弦的第二轉位叫大小三四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減六和弦再套一個大四六和弦。

由于導音在上方,上主音在下方,它們的音程形成了大六度,和弦的結構也顯得比較寬廣。因此,這個和弦有強烈擴充的期待感。位于中間的大二度比較隱晦,有的教師稱這個和弦“肚子疼”。
大小七和弦的第三轉位叫大小二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減四六和弦再套一個大三和弦。

這個和弦有較強的下墜期待感,因為解決的時候低音和高音都是往下進行。位于下方的大二度比較明顯,和弦色彩顯得比較渾濁,有的教師稱這個和弦“腳疼”。
小小七和弦是由一個小三和弦加一個大三和弦疊置而成。

由于沒有了減三和弦,不協和因素只剩下了小七度,因此,它在七和弦里面協和度是最高的,在作品里面常常沒有發現它竟然是七和弦,和弦的色彩比較明亮。小小七和弦沒有明顯的傾向性,在五聲音階的羽音上可以自然構成這個七和弦。五聲音階只有五個音,這個和弦的結構已經包含了四個音。和弦在連續分解琶音時,可以自然的帶進商音,使五聲音階的五個音全部包括在這個音響當中。因此,在音樂作品當中,小小七和弦值較長時,明顯的給人一種五聲調式的調式感。難怪有人稱小小七為五聲七和弦。
小小七和弦的第一轉位叫小小五六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大三和弦再套一個小六和弦。

和弦色彩非常明亮,由于和弦的低音是五聲調式的宮音,所以,這個和弦使用的比較廣泛。
小小七和弦的第二轉位叫小小三四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大六和弦再套一個小四六和弦。

和弦色彩略顯暗淡、柔和,但結構比較堅實。
小小七和弦的第三轉位叫小小二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大四六和弦再套一個小三和弦。

由于大二度位于下方,和弦顯得搖擺不定。和弦的色彩給人感覺明暗交錯。
減小七和弦也叫半減七和弦。它的和弦結構是一個減三和弦再套一個小三和弦。(譜例省略)
減小七和弦保留了大小七和弦中不協和的減三和弦和小七度因素,把原來大小七和弦當中的大三和弦變為小三和弦,也就是說,把明亮變成了暗淡。因此,它的不協和程度要比大小七和弦高一個級別,更不協和、更緊張。在大調中,如果在屬七和弦的三音上重疊這個和弦,就變成了屬九和弦,是典型的上屬和下屬的綜合體。因此,減小七和弦也有很強的解決期待感,既可以做功能內解決,也可以做調性解決。在古典音樂中,由于屬七和弦使用的太過于頻繁,到浪漫派后期,很多作曲家就用它替代屬七和弦,既增強了和弦色彩的緊張度,又保留了解決的效果。
減小七和弦的第一轉位叫減小五六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小三和弦再套一個減六和弦。(譜例省略)由于不協和因素的位置在上方,因此,顯得這個和弦色彩比較刺耳。有的人稱它為“嚴重頭疼”。
減小七和弦的第二轉位叫減小三四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小六和弦再套一個減四六和弦。(譜例省略)由于大二度在中間,顯得這個和弦色彩很不協和而且結構結實。有的人稱它為“嚴重肚子疼”。
減小七和弦的第三轉位叫減小二和弦。它的結構是一個小四六和弦再套一個小四六和弦。(譜例省略)這個和弦的色彩,也是顯得很不協和,位于和弦下方的大二度,使人感到根基很不穩定。有的人稱它為“嚴重腳疼”。
減減七和弦也叫減七和弦。它的和弦結構是一個減三和弦再套一個減三和弦。音程結構為:小三、小三、小三、減五、減五、減七。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小就是減,沒有大三度和純四純五度音程,和弦的色彩非常純凈。和增三和弦一樣,如果按照等和弦的方法推算,原位的減減七和弦,同各個轉位的結構完全一樣,在聽覺上也完全相同。減減七和弦的聽覺色彩為緊密的不協和,但在長時值分解和弦形勢下,并不覺得不協和,反而給人以飄渺、夢幻般的色彩感。在調式中,由于減減七和弦一般是在導音上建立,因此,這個和弦有較強的傾向性,但在傾向的方向上又比較自由,既可以上行解決,也可以下行解決。在一個純八度內,減減七和弦按照半音級進三次就包含了所有十二個音。因此,利用它轉調或利用它過渡轉調非常方便,尤其是在遠關系轉調中,使用更為廣泛。
九和弦:
按照和弦推算的辦法,九和弦應該是在七和弦的基礎上再疊加一個三度,使和弦音增加到五個音。它的和弦結構是一個大三和弦,套一個減三和弦,再套一個小三和弦;也可以分出兩個七和弦。

它們的名稱應該是:大小大九、大小小九、小小大九、小小小九、減小大九、減小小九等等。前面已經分析過七和弦的結構,理論上可以構成很多種,但是音樂中并沒有運用那么多。九和弦也一樣,實際上在音樂中也并沒有運用那么多種。由于九和弦音的總數已經超過了四個音,在聽覺上顯得比較渾濁。傳統和聲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四部人聲的框架之上,如果要運用九和弦,只能省略一個和弦音。
和聲功能體系的完善是建立在調性的基礎之上,要保證和聲功能的正常運轉,就必須是以主功能為中心,上屬和下屬作為輔助關系進行,各個和聲功能的屬性不能混亂。通過對大小調式體系各音級的推算,我們發現,只有在屬音上,以及在調式的二級音上建立起來的九和弦,沒有攪亂功能的屬性。二級和弦是歸屬下屬功能,在功能進行當中并沒有要解決的任務,也沒有明確的傾向性,而且和弦色彩渾濁,七音和九音又是主功能的根音和三音,有混淆功能之嫌,因此,被棄之不用或很少使用。剩下來只有屬音上建立起來的九和弦了。屬九和弦的和聲功能屬性純正,不協和,緊張度高,保留了屬七和弦的復功能性,有很強的傾向性,也具有很強的解決期待感。
九和弦的根音到九音為大九度的應該叫大小大九。根音到九音為小九度的應該叫大小小九。由于只能在調式的屬音上建立九和弦,因此,它的名稱就簡略為大屬九和小屬九。
九和弦音的密度很大,色彩非常渾濁。為了減輕色彩渾濁程度,又保持具有屬和下屬復功能這樣的特點,大屬九和弦和小屬九和弦通常沒有轉位。我們知道,如果九度音程要形成轉為,就最少須要超過兩個八度來完成,而這樣的和弦結構就顯得非常凌亂,音區過于寬泛,特征音程也混淆不清,無法運用,因此,也沒有轉位后的通用名稱。在和聲進行中,為了保持四部和聲的基本框架,屬九和弦常常需要省略五音來使用。
將大屬九和小屬九和弦的五個音縮減到一個八度內,我們會發現音程有:小三、小三、大三、純四、減五、大六以及大二、小二和增二度音程。


大屬九和小屬九和弦音的密度更大,色彩更加渾濁、刺耳。在視唱練耳課中,有經驗的同學會用這樣的方法分辨大小屬九和弦:刺耳、包含有半音的是小屬九。不太刺耳、包含有兩個大二度是大屬九。
和弦,是基礎樂理課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視唱練耳課聽覺訓練的重要內容。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和弦的結構和音響,對于學習和聲、曲式、配器以及實際演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際音樂作品中,和弦會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出現,但不管它如何排列和設置,都不能改變它的原始屬性。那些認為和弦在開放排列和非同種音色排列的情況下,可以不講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和弦在開放排列下,同樣要考慮到密集位置的設置問題,在非同種音色結合排列的情況下,也要考慮到色彩度和緊張度的問題。在管弦樂作品中,和弦更多的是從和聲學的要求,以大功能的概念進行,并非一定要像本文中,對和弦結構要求那樣的排列使用,但如果對和弦原始結構的掌握和理解更加細致,更加精確,必將使創作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進入更高的境界。■
[1] [蘇聯]伊·斯波索賓 等.和聲學教程.人民音樂出版,2000.
[2] 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人民音樂出版,196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