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喜歡法國梧桐,蔣介石就在整個南京城種滿了法國梧桐。”年輕的時候,愛看《讀者》,里面的故事全是這樣,要么是女生傾國傾城,男生英雄蓋世;要么就是狠狠愛一個,弱水三千,偏偏只取一瓢飲。
長大了,才知道世界名著和《讀者》的差距。《讀者》里的愛情,干擾的因素很少,最后往往是大團圓結局收尾。而世界名著里面的愛情,干擾因素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黛西,最后還是和湯姆一起。不是說蓋茨不好,而是黛西不知道怎樣就選擇了湯姆,一切仿佛順理成章,因為普通人大多都會這樣選。只要稍微現實點的小說都是這樣——愛情總會臣服于更大的面包。
愛情被面包打敗,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不知多少相愛的大學生一畢業就分手,也不知多少女孩選擇了一個有房有車的男人結婚。現實就是這樣,大家卻不愿意承認,我們會覺得那只是別人的故事,覺得“噢,我肯定和他們不一樣”。我們一面沉醉于“山無陵,天地合”這樣的夢想,一面又無法逃避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壓力。
這不是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而是許多人并不知道,我們的愛情觀,可能是被一部小說、電視劇、電影包裝過。那些東西告訴我們,求婚一定要有鉆戒,愛情要甜甜蜜蜜,女生就應該貌美如花,男生就該賺錢養家,愛情只會遲到不會缺席,反正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會遇到最適合的人。真是要感謝那些寫出美好愛情故事的作家們,讓咱們覺得這是對的,是理所應當的,因為這是愛啊!
不知不覺,咱們一邊唾棄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的父母,一邊又把“別人家的男(女)朋友掛在嘴邊。其實人都差不多,對別人要求多多,卻對自己寬容。大家都說,結婚是女人的重生,對于嫁入豪門的女人來說,就是這樣的。前一分鐘她們還一文不名,可一旦在婚書上簽字,瞬間擁有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數億的身家。
或許結婚有點遠,我身邊有個土豪朋友,他告訴我,拍拖基本上就是看看小姑娘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以這個標準向上提個20%,妥妥地拿下。本來想說他是傻逼,但仔細想想,又覺得好有道理。
經濟學有個概念,叫“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個東西的最大價值。換句話說,我做的事情價值多少,是由我放棄的事情反映出來的。那么,之所以那么多人選擇面包,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愛情的價值比不上那些面包。所以,別老說愛情總被面包打敗,多數人追求的只是更大的面包。殘酷的是,你在她眼中比不上一塊大的面包。
好在,我們還是會覺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故事很浪漫。我們還是會被《飛屋環游記》里面的故事而觸動。
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注定留給深情。盡管我們依舊物欲,人皆膚淺。
歌德說得很對:“我愛你,與你無關。”或許愛情的本質就是一場傷風,我遇見你,我就發燒了,我控制不了。別人不能讓我體溫上升,別人不能讓我失去理智,唯有你。
之所以我愛你,無非是一個愛字,前面加我,后面加你,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我變成不一樣的一個人,而你還是你。那么我愛你,還相信著你愛我,這件事情怎么和那些不懂愛的人解釋呢?可能咱們都有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