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商洛學院體育教學研究部,陜西商洛 726000)
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與路徑研究
張玉蘭
(商洛學院體育教學研究部,陜西商洛 726000)
本文從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出發,剖析現階段出現的問題,提出在“新常態”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路徑:在創新體育文化思路的道路上拓展體育產業;積極探索“互聯網+體育”路徑;對我國現階段體育產業結構進行優化整合;加強城鄉體育基礎建設,聯合校企培養體育產業專業人才;促進區域體育旅游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發展。
新常態;體育產業;機遇;路徑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論及我國經濟形勢,說道:“我國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靶鲁B”蘊含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邏輯起點,也為我國體育產業的轉型發展帶來良好的契機。近年來,中國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7月我國獲得了2025年的冬季奧運會的舉辦權,這意味著未來10年我國的體育產業規模需增長16倍左右,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中國體育消費市場空間大、潛力足,我國體育產業將在“新常態”下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體育產業不同于體育事業,廣義上,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綠色產業、朝陽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產業,是一個具有整合性、社會經濟效益性的產業[1]。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經濟活動的集合[2]。它具體包括體育服務業、體育場所建設、體育產品和器械、體育中介和體育傳媒業等,其中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的核心,包括體育精英參與的競技表演以及普通大眾參與的健身休閑;體育場所與體育產品和器械是體育產業的基礎;體育中介和體育傳媒業分別起著打包體育賽事成產品和分發賽事產品給觀眾的作用,為前三者的運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3]。
2.1 體育產業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快
體育產業在全球范圍內以較快的速度持續發展,已經形成具有很大潛力的產業之一。它的“產業”身份源于18世紀英國的“戶外運動”。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體育產業的開始時期,90年代中期才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體育行業制度[4]。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處于較低水平,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度偏低,還未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4年我國體育產業總值3136億元,占GDP的比重僅為0.6%[5]。但是隨著國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體育產業處于快速發展的進程中。
2.2 體育產業結構失衡
2.2.1 “一高一低”現象嚴重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時間不長,但是速度較快,規模日趨壯大,產業結構不平衡。體育服務業如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健身休閑業等發展水平偏低,產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體育產業未能形成支柱性作用。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體育用品的制造和銷售占比超過60%,而美國和韓國該項占比僅為30%[6]。
2.2.2 體育場館運營不暢,利用率不高
體育產業鏈很長,包括體育的賽事和媒體、體育場館的建設、體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環節。《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到的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釋放民間活力、創新場館運行機制都有實際的指導意義[7]。國外很多體育場館所有者為私人或社團,所以開發商在運營中創新理念和模式,盡可能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通過各種渠道創收,增加場館利用率。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發展模式不同于國外,大部分大型體育場館由國內政府投資修建。由于對大型體育賽事賽后場館利用評估分析不夠等多種原因,體育場館閑置率較高。
2.2.3 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夠
國民體質是國家富強、和諧、文明的發展根基,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國競技體育在世界的影響力,在這種體制下我國競技體育成績顯著。但是,我國體育仍面臨著顧此失彼的局面,群眾體育沒有得到重視,國民體質整體上呈持續下降態勢。2015年,中國體育服務行業在體育產業的占比22.38%,遠遠低于美國運動觀賞和運動健身服務的占比57%。這種狀況與國家體育公共服務總量不足、結構不平衡、提供方式單一、運行機制不暢等密切相關[8]。隨著社會經濟轉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身健康的管理,參與體育活動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消費人口勢必會大量增多。在體育設施短缺、體育服務產品單一的情況下,公共體育服務跟不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形成“供不應求”的現狀。所以,要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立覆蓋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2.3 體育消費的需求不足
體育消費作為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只有在收入水平有效提升后才會真正活躍起來[3]。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導致居民支配體育消費的需求仍不足的原因為:(1)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偏低;(2)居民閑暇時間不足;(3)體育鍛煉意識不強,出現體育消費的兩種不平衡:城市和鄉村不平衡;社會精英階層和一般階層的體育消費不平衡。大部分居民參與性體育消費所占比重還是過低,這與我國體育產業以培育體育服務業為核心的發展理念相悖。
2.4 體育產業鏈較短,產出效益不明顯
體育產業產生較長的產業鏈和較強的產業關聯性,是帶動“上下游”“左右岸”的經濟長鏈,但是在實際發展中卻出現周轉時間長、產業鏈延伸度較短、產出效應不明顯的問題,例如:各地區為了拉動消費,將體育與旅游相融合,國際自行車賽、籃球賽等等比賽相繼舉行,這類比賽的籌備時間較長,但是對周邊經濟的輻射效益較低,對周邊旅游、房產、會展、酒店、餐飲等拉動效應較小。
3.1 我國體育產業相關文件的出臺及支持優勢
中國的體育產業起步晚、規模小,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2010年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市場空間增大。這離不開國家對于體育產業的重視和發展,我國體育產業在政策的扶持下將迎來黃金發展期(表1)。
3.2 市場空間較大,利于發展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策,體育消費的空間將會大大增加。2015年我國申請2025年第二十四屆冬奧會舉辦權成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足球“管辦分離”正式付諸于實踐,標志著中國足球率先“單飛”,體育產業的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如開放場地、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等的審批,使我國的體育產業見到曙光。新常態理念下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管理模式等,需要進一步捋清體育產業發展思路,在吸收具有代表性的美、英、法等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開放積極的態度鼓勵體育產業的創新與發展[9]。

表1 1992-2016年我國體育產業工作會議及相關文件
4.1 創新體育文化思路,拓展體育產業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勢頭較快,但起步較晚、規模尚小,商業運作模式單一,尤其是在競技體育產業創意方面顯得先天不足,要想更快、更好地發展,首先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創新國內的產業發展模式,吸引各類資本聚來。體育產業的發展要將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放在首位,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發展[3]。體育文化創意產品是體育產業的關鍵,例如,每屆奧運會的舉辦國要花大量財力物力從文化創新的角度修建別具一格的體育設施,2008北京奧運會給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除提高體育休閑消費市場的供給能力之外,也為我們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0]。
4.2 積極探索“互聯網+體育”路徑
隨著互聯網的普遍滲透,體育產業與經濟深度融合,呈現出較強的產業關聯效應。可以利用互聯網將體育產業融入其中,讓受眾對體育產業有所了解。兩者的有效結合會形成正確的產業化道路。例如:小米以生態思維布局體育產業,在微信中拼運動市場[11]。浙江省提出“互聯網+體育”的探索方案,注重從群眾體育出發,開發“體育生活云平臺”,構建網絡體育電商交易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進行交易,打造新的體育產業增長點[12]。電子商務的浪潮已經蔓延到我國各類市場,互聯網“消費性”“體育性”“專門性”的協調發展將成為我國體育用品網絡銷售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13]。
4.3 優化體育產業結構
4.3.1 加快體育用品業升級
目前體育產品業占據我國體育產業的大半,現有3000多家體育用品加工廠,發展態勢很好,但大多數品牌缺乏創意。中國要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必須在品牌創新上下功夫[14]。《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積極支持體育用品業創新發展,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和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14]。
4.3.2 重點發展體育服務業
我國現階段體育服務業所占比例較小,必須重點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體育服務業,大力培育健身市場,根據消費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不同民族特色、不同消費層次、不同體驗方式的體育服務業發展格局,全方位利用資源,通過各種渠道開發一些惠民的體育健身娛樂項目,如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等行業,充分挖掘體育明星資源,帶動我國群眾體育項目的開展。
4.4 加強體育基礎建設
《意見》指出,要“盤活、用好現有體育設施,積極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在更好地服務群眾的同時提高自我運營能力”。要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決定對全民體育基礎設施的經費投入;進行措施優化,平衡大小場館設施的比例;加快舊設施改造升級;提高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利用率,達到資源共享[15]。
4.5 培養體育產業人才
體育產業發展離不開專業人士和優秀的團隊。在這種新形勢下,可以由政府牽頭、高校主導、企業參與,構建“政-學-產-研-用”的體育產業協同創新中心[8]。通過這樣的渠道,打造經驗豐富和創新能力較強的卓越人才和團隊,加快推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4.6 促進區域體育旅游協調發展
據里約市旅游公司估計,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65萬巴西游客和35萬其它國家游客為里約帶來56.4億雷亞爾(約合113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收入。2014年世界杯期間,31天的賽事給里約帶來了44億雷亞爾(約合88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作為旅游產業的一大分支,體育旅游持續飛速發展,正以年均14%的增速成為全球旅游市場中增長最快的旅游板塊。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2010-2015年,全球體育旅游市場的規模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體育旅游僅占旅游行業的5%,而發達國家的占比為25%,反映出我國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潛能極大。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發展趨勢不同,要充分利用資源的集聚優勢和輻射效應,迅速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產業。東部區域已經具備了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基本條件,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中西部地區發展態勢稍弱,則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從特色項目著手,打造一些休閑養生項目的品牌,如登山、騎行、漂流等。例如,吉林省每年一月份舉辦的中國瓦薩不僅對冰雪運動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還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改善了產業結構,將“冷資源”變成“熱產業”。青海省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打造環青海湖自行車賽,讓世界知道了大美青海[16]。
縱觀國內外體育產業市場,歐美國家產業鏈中各環節都已非常完善,市場化運作水平高,而中國體育產業剛走上正軌,市場潛能較大。國內相關部門要在管理的層面做出反應,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思路,通過“互聯網+體育”等渠道合理優化體育市場結構,盡快打造“城鄉一體化”的體育基礎建設;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緩解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匱乏的現狀;通過“體育+旅游”模式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李曉鳴.淺談對體育產業發展的認識[N].中國體育報,2015-05-08(06).
[2]石碩.產業化之路:論電視與體育的互動雙贏[J].新聞戰線,2015(2):139-140.
[3]周薇.我國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0.
[4]李曉鳴.淺談對體育產業發展的認識[N].中國體育報,2015-05-08(01).
[5]劉峣,劉亞男.體育產業或成經濟增長香餑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5-20(04).
[6]馮紅新.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5(3):112-115.
[7]楊揚.提高體育產業文化的競爭力[N].中國體育報,2015-04-02(01).
[8]易劍東,任慧濤.體育產業納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行性及其潛在進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1.
[9]姚頡靖,彭輝.我國省際體育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研究——基于31省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5(31):96-105.
[10]趙弘.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N].中國文化報,2008-08-26(07).
[11]殷俊海.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新趨勢[N].人民政協報,2015-08-11(05).
[12]李雪穎.2025年目標規模近2萬億[N].中國體育報,2015-07-08(01).
[13]肖波,李郁.我國體育用品網絡銷售模式及經營特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4):39-44.
[14]張宇賢,李陶亞.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培育新經濟增長點[N].中國體育報,2014-11-13(01).
[15]唐勝英,Elizabeth pike.英國大眾體育場地設施的供給、管理與使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94-100.
[16]張玉蘭.我國體育創意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1):114-117.
[17]張玉蘭.大型體育賽事對秦嶺南麓旅游城市的影響分析及策略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0):59-64.
2016-11-22
陜西省體育局常規課題“‘學?!ど鐓^’體育資源共享推動陜西省全民健身運動的研究”(16083);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大型體育賽事對秦嶺南麓生態旅游城市的影響研究”(2014Z112)。
張玉蘭(1976- ),女,副教授,碩士,從事體育人文和體育教學與訓練學研究。
G80-05
A
2095-7602(2017)06-0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