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登攀,王 冬,周洪良
肌電生物反饋刺激對中樞性協調障礙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
尤登攀1,王 冬1,周洪良2
目的 觀察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將60例在我院就診的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康復治療,主要包括按摩、運動療法、感覺統合等神經發育促進療法,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輔以肌電生物反饋刺激。治療前、治療2月后進行 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AIMS)評定和表面肌電測定。結果 兩組經2月治療后,AIMS得分較治療前升高,而表面肌電的測定結果較治療前降低,并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改善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肌電生物反饋刺激療法聯合常規康復治療對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運動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中樞性協調障礙;肌電生物反饋療法;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表面肌電
中樞性協調障礙(central coordination disorder,CCD)是早期診斷腦損傷的代名詞,指那些由于早產、生后窒息、宮內感染等不良因素致患兒腦神經受損后,患兒早期出現肌張力、反射異常改變的癥候群。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和二孩政策的實施,發現和確診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在增加。早期積極治療是減低該癥候群患兒致殘率的關鍵措施。肌電生物反饋療法(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T)是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可促進肌肉節律性收縮,改善局部肌肉血液循環,改善肌張力并增加肌力,是近年來在康復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本研究在一般康復治療的基礎上,探討肌電生物反饋刺激在中樞性協調障礙康復治療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洛陽市兒童醫院康復科收治的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60例。將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給予運動療法、按摩、小兒捏脊、經顱磁刺激治療、超反射治療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Myotrac生物刺激反饋系統治療(南京偉思醫療),治療時間均為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療前及治療后2月,兩組患兒均進行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AIMS)評估和表面肌電評估(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患兒符合中樞性協調障礙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具有窒息及宮內窘迫、早產、高膽紅素血癥、先兆流產、新生兒感染、驚厥等危險因素,經神經生長發育學檢查其發育水平低于正常嬰兒平均發育水平。排除標準:已明確診斷為先天愚型綜合征、遺傳代謝性疾病,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癲癇、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除接受一般康復治療外,應用生物刺激反饋系統治療。治療在理療室進行,家人抱患兒取坐位,局部皮膚酒精棉球脫脂,根據病情選取電極放置的位置,如:內收肌、腓腸肌、腘繩肌肌腹最豐滿處,用膠布固定,并用彈力繃帶將電極線緊密固定到皮膚上。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連續4周。
1.3 臨床療效評定 在治療前、治療后2月進行AIMS評估,評估者均是我科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且經過AIMS評估培訓,對評估者不告知其分組情況。評估環境要求避免患兒哭鬧的各種因素:疲勞、饑餓、排大小便、睡眠不足等。使患兒在覺醒、活躍舒服的狀態完成評估,每次評估時間約15~20 min。評估在4個體位下完成:仰臥位、俯臥位、坐位、站位。根據各體位下的得分,計算AIMS總分,并根據總分及月齡查出對應的百分位數。通常將AIMS得分對應百分位低于5%作為運動發育異常的判定標準[1-2]。sEMG評估:統一選取患兒的腘繩肌、腓腸肌在治療前后進行肌張力的評估,被檢肌肉被動功能表面肌電測定:測定值超過10 μV均為異常,提示肌張力偏高,系腦損傷臨床表現。

2.1 兩組的AIMs評分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AIM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AIMS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過干預治療,兩組的運動發育水平均明顯提高,以觀察組更明顯,見表1。
2.2 兩組AIMS得分對應百分位數水平比較 干預后兩組AIMS百分位數水平比較,對照組干預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在干預后患兒運動發育異常率明顯降低,見表1。

表1 兩組AIMS得分及百分位數比例比較(n=30)
注:①與干預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表面肌電的測定 干預前,兩組的腓腸肌及腘繩肌的表面肌電均明顯高于正常值,經過治療后,腓腸肌和腘繩肌表面肌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觀察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表面肌電比較 μV
注:①與干預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隨著產科及新生兒科搶救水平的提高,具有早產、病理性黃疸、新生兒感染等危險因素的高危兒存活率不斷上升,繼之而來的是腦癱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多。CCD是指嬰兒的肌張力異常導致的姿勢與運動協調能力出現紊亂的階段,是腦性癱瘓的早期階段[3]。該病與腦性癱瘓是兒童腦損傷在不同程度或者不同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近年來對中樞性協調障礙的早期干預治療在防止后遺癥,肌電生物反饋改善患兒運動智力發育方面有顯著療效。
肌電生物反饋對多種病因導致的神經損傷疾病有顯著療效[4-5]。這種治療技術將電刺激與生物反饋技術相結合,通過將肌肉收縮產生的肌電信號轉化、放大為反饋電流,再反過來刺激肌肉收縮,使肌肉運動功能得到有效康復治療,從而恢復神經肌肉功能的目的。無論是主動或被動的肌肉收縮及關節運動,都將向大腦提供大量的、本體的、運動的皮質感覺的輸入刺激,傳入并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使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形成新的突觸連接和重建神經通路,最終達到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的恢復。近年來肌電生物反饋刺激治療廣泛用于腦癱兒童的治療[6],本研究基于各種高危因素造成的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早期干預治療,用AIMS評價康復治療效果。
AIMS量表是一個信度和效度很高的評估量表,可用于從出生到18個月內的嬰兒中區分出運動發育遲滯或異常的嬰兒[7-8]。該量表通過觀察嬰幼兒自發狀態下的運動、姿勢等,按照標準計算出得分,有效地排除了人為操作的誤差,有相當高的準確率。AIMS對嬰幼兒運動發育具有良好的篩查、評估、指導療效的作用。對高危兒,尤其是對嬰兒進行運動發育監測并及時干預治療,AIMS是一個非常靈敏的測試工具。本研究的評估者均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應用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評估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干預治療的療效分析,AIMS的總分轉換成百分位數,將AIMS 得分對應百分位小于5%作為劃分嬰兒運動發育異常的判定標準[9-10]。表面肌電圖的信號檢測是一種無創電生理檢測方法,在臨床診斷、康復醫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臨床多有肌張力增高表現,sEMG進行肌力、肌張力評估可以盡量減少測試者主觀評價的誤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AIMS 得分均較干預前提高,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高,而AIMS得分對應百分位數水平比較,則顯示觀察組在干預治療后發育異常率明顯降低。在干預治療后表面肌電測定對照組和觀察組均較干預前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說明在常規康復干預治療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基礎上輔以肌電生物反饋刺激治療,能明顯改善患兒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的不足之處:進入分析的病例60例,因各種高危因素不同,疾病的異質性較大,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研究證實。
[1] 林碧云,危曼,邵肖梅,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對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高危兒出院后篩查運動發育落后的準確性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5,10(2):81-84.
[2] Soleimani F,Vameghi R,Biglarian A,et a1.Prevalence of moto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in alborz province,iran in 2010[J].Iran Red Crescent Med J,2014,16(12):e16711.
[3] 張丹,謝玉.0-6個月嬰兒中樞性協調障礙病例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8):976-977.
[4] Christanell F,Hoser C,Huber R,et a1.The influence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on knee extension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ports Med Arthrosc Rehabil Ther Technol,2012,4(1):41.
[5] 姚云海,顧旭東,李亮,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國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2):913-916.
[6] 李靖婕,尚清,馬彩云,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康復中的療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0):796-797.
[7] 王亞竹,陳進芬,龐麗.低出生體重兒早期干預與智能發育相關性研究[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2):160-161.
[8] 王翠,席宇誠,李卓,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在正常嬰兒中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10):896-899.
[9] 王瑋,王翠,席宇誠,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在高危兒中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0):913-916.
[10] 呂智海,范艷萍,趙彥博,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指導腦性癱瘓患兒康復的初步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5,7(6):546-547.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Children with Centr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YOU Deng-pan, WANG Dong, ZHOU Hong-liang
(1.Luoyang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Center Luoyang,Luoyang 471009,China; 2.Judical and Technical Department of Pingdingshan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T)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children with central coordination disorder(CCD).Methods60 cases of CCD in Luoyang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Cent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patient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assage,kinesitherapy, sensory integration,etc.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dding EMGBFT training.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 months, the 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 (AIMS)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sThe average score of AIMS were higher and the sEMG sco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 in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The EMGBFT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training could improve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CD.
CCD;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1672-688X(2017)02-0118-03
10.15926/j.cnki.issn1672-688x.2017.02.012
2017-03-04
1.洛陽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河南洛陽 471000 2.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司法技術處,河南平頂山 467000
尤登攀(1971—),男,河南洛陽人,副主任醫師,從事小兒神經康復工作。
R742.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