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電視消亡、生存的爭論不斷,但是從來沒有人去談電視的發展、演變,也沒有人談論新的生存環境的變化。
最近,臺灣的產業研究機構重點關注了幾類新經濟形式:共享經濟、個人化經濟、隨選經濟以及服務經濟,他們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提升,這四種新經濟將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其實這幾種經濟形式也在深刻地改變著電視。
曾經和電視機企業討論共享經濟在電視行業的作用,可惜對方只將其當作笑談。一個月后,樂視負責人提出了電視共享經濟,盡管他的提法和我的想法有差距,但是我們都注意到了共享單車的快速發展以及它所帶來的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形態的轉變。共享自行車確實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在考驗著人們的公德心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如果把共享經濟引入電視行業,也將對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規矩和法律帶來沖擊。首當其沖的當然是版權,在錄像帶時代,影片片頭會有所謂的版權聲明,有的還把FBI的警告也放在前面,但似乎那個年代我們看的都是盜版。共享經濟下的電視也許只為五個人左右的小群體播放節目,但這是不是個人觀賞性質?是不是已經觸碰了別人的版權?當然也許有更智能的方式能夠保證影片版權在適當的人群中播放,恰當地從觀看的人中獲得收入。事實上,共享經濟在高價值、低使用率的產品上會提供更完美的服務,而電視,特別是優秀的劇集、影片從理論上講也是高價值、低使用率的產品,基于此,共享電視應該能在近期興起。
工業3.0時代以前,工業品是標準化的、大規模的。但是進入工業4.0時代,工業品將是客制化的、個人化的,個人化經濟隨之興起。影視劇產品一直在個性化和工業化之間搖擺,文藝片小眾,市場反映不好,罐頭式生產的所謂商業大片則票房不俗,這樣的問題將在個人化經濟時代得到解決。影視劇的生產將不只是為最大規模的觀眾畫像提供罐頭化的產品,而是為每個小人物帶來驚喜。你看到的賀歲片可能會有對你的祝福,而不只是植入其中的各種生硬廣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同時期,為你挑選你所喜歡的節目內容,甚至會為你重新編輯,生成你最愛的影視節目;點播性質的內容會越來越多,你不用守在電視旁等著收看你喜愛的節目。
大家都有在電子超市購物的經歷,其中電子商家主動為顧客提供定期購買或補貨提醒是一項很有意思的服務,這就是隨選經濟。未來,消費者只需要決策一次,之后的購物消費都將由人工智能替你完成。隨選經濟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幫助顧客解決這些日常思考的煩惱,電視觀眾其實早就面臨這樣的選擇障礙。斯普林斯汀有首歌曲叫《五十個頻道卻什么都沒有》,就算今天大家可以用遙控器選一百個頻道,但是對于觀眾來說,似乎仍然很難選到一個合適的頻道。電視的未來將取決于人工智能有多理解你,能幫你解決多少的選擇困難。未來的影視節目庫也會不斷地借助隨選經濟影響觀眾消費。
服務經濟和前三種有些許的重復,但是更強調“DO IT FOR ME”—— 為我而制。事實上影視作品正是為觀眾而制,同時也可以由觀眾自己來做。過去強調與觀眾互動,現在強調觀眾生成內容,即所謂的UGC(用戶生產內容)。未來的電視劇肯定不只是明星們的自我陶醉,更會有觀眾們的生產在里面。當下B站的彈幕和觀眾剪輯參與其實正是服務經濟的體現。
新電視必然隨著新經濟興起,新經濟也必然將改變電視的生態和產品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