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伯贊故里行
●劉迎春

湖南省與吐魯番市是對口援助的省市,長沙市文聯與吐魯番市文聯自然也就是對口幫扶的文聯了。2016年的11月11日,在長沙市文聯同行的陪同下,去了一趟心慕已久的常德桃源——翦伯贊的故里。
翦伯贊的故居在桃源縣楓樹維吾爾鄉回維村的翦家崗,距縣城南約三十華里,與陬市鎮接壤。翦伯贊先生是維吾爾族,據《翦氏族譜》介紹:翦氏本姓哈,祖先是西域回部。元太祖西征時,回部跟隨,屢建奇功。后來,哈氏開始東遷,來到離桃花源不遠的剪刀溪,并在此筑廬定居。明太祖時,其后裔又立下了許多功勞,明太祖以“翦除盜寇”有功,賜之以“翦”姓。經過若干世代的繁衍生息,至二十一世紀,維吾爾族在此地已有一千余人眾,翦氏家族也成為當地名門望族,翦伯贊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朝咸豐年間,是一座歷史典型的湘、鄂、贛西北的晚清木結構民居。有大小房屋十八間,建筑面積八百二十二平方米。翦伯贊出生于1898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中學畢業后,翦伯贊想外出繼續深造,但因“早結婚,早生子”的鄉俗,十八歲時便依父母之命,與本地漢族女子李守箴結婚。婚后,翦伯贊就讀于武昌商業??茖W校。他潛心學業,成績優秀,希望畢業后盡快找到工作,因在校參加學生運動,至畢業難以求職。這時,家鄉暴發霍亂,妻子李守箴不幸染病去世,留下三個幼小的孩子。小孩沒人帶,便又再婚。新娘戴淑婉,也是一位漢家女。安頓好家庭后,翦伯贊在父親的支持下,1924年7月赴美國,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在這里,他讀到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他的人生道路從此改變。
1939年7月,當翦伯贊再次回到翦家崗時,他已是一位秘密黨員,這一次回家,是受黨組織派遣,回湖南開展抗日救亡。此時,家中父親已經去世,家境也非昔日可比,翦伯贊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沒有在家久待,便離家去了長沙,與他的入黨介紹人、同為歷史學家的呂振羽等地下黨組織同志,共同組建了“中華文化協會湖南分會”和“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并分別擔任了這兩個團體的理事。此外,他們還編輯出版了《中蘇》半月刊,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那一陣子,他血脈賁張精神奕奕,在會務工作之外,學術研究也沒有停止。他意識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來研究中國社會歷史的重要性,爭分奪秒完成了《歷史哲學教程》一書,其學者身份因此得到公認。
翦伯贊是少數民族,又是學問家,這有利于他開展工作。但在1939年歲末,中共溆浦地下縣委機關遭到破壞,他的名字被暴露。翦伯贊一看情況危急,1940年大年初一便和夫人緊急轉移。一路風塵仆仆,最終來到距重慶一百余里的劉家院子,才安頓下來。他一邊做著中學教員,一邊等待組織的指示。暫時的安定,給了他一個潛心做學問的極好機會。這期間,他接連完成并出版了《中國史綱》第一、二卷,這部著作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聲譽,后來被譽為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奠基著作之一。
1943年11月,日本侵略軍為了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掠奪戰略物資,出動九萬多人,直逼常德、桃源。11月19日桃源淪陷,26日常德失守。報刊不斷傳來日寇肆虐的暴行。那些日子,翦伯贊徹夜難眠,故鄉的一草一木,在他眼前層出疊現:
“靜靜的沅江,灰色的城墻,古舊的廟宇,舊式的商店,各式各樣的手工業作坊,用石板鋪成的大街小巷……”“然而,這兩座小城,被攻陷時,死者兩萬有余,傷者五千,被強奸的婦女七千多,財產損失不計其數?!边@就是他含著眼淚寫成的《常德、桃源淪陷記》一文中最動人心魄的文字。
解放前后,翦伯贊父親翦魁吾,在本地興教育辦學堂,在翦家祠堂授教于民族完全小學。
其時,翦伯贊的父親翦魁吾,辦學時年事已高,齊胸的銀髯飄飄,但精神矍鑠。雖然翦伯贊于解放前早已離家參加革命,后在北京大學執教成名。民族完全小學仍以父子倆為名任職,一個是校董,一個當校長。把學校辦得遠近聞名,翦家祠堂也就更是聞名遐邇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改造,鎮子上先后辦了三所國有小學,這所小學后被撤并于楓樹維吾爾鄉。后在加速社會主義改造的各項政治運動中,大躍進的浮夸風,隨意拆遷占據私有財產的共產風,特別是文化革命的破四舊,像中國這樣凝聚族人,傳承人性精神文化的古典祠堂建筑,也作為封建迷信的四舊產物搗毀了,翦家祠堂也就難于幸免了……
1966年4月文化革命開始,四人幫得勢,矛頭首先瞄準了北京市委。以揭發批判“三家村”黑店為主線,深揭痛批文化黑幫,揪出了鄧拓、吳晗、廖沫沙三家村為首的反黨集團。掀起了一場在文化界的思想革命,以他們三人為主線成為文革中最早的犧牲者。而翦伯贊歷來和吳晗交好,不知是知識分子的傲骨作怪,還是正氣相兼。腦子里似進了水的,站出來為其鳴不平而引火燒身。在打倒反動學術權威的口號聲中,他在臨近70歲的高齡下,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和“反共老手”的帽子。每天被批斗十幾個小時,反剪雙手坐噴氣式飛機。使他更不能容忍的是:在那變味的政治空氣里,知識分子的人格和尊嚴遭受到了粗野,無情的蹂躪,踐踏,侮辱、侵害。并從北京押往家鄉桃源縣城和楓樹游斗……在不堪忍受的折磨中,在無奈的恐懼,無奈的沉痛,悲哀,傷心絕望后。于1968年12月18日夜晚,翦伯贊夫婦服用大量的安眠藥自盡了。
書生才堪八斗高,義憤抱平受折腰。雙臂反腕噴氣舞,愚氓歡看鳳頭騷。翦伯贊在文革中的冤案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才予以平反,而且平反過程很費周折。翦從青年時期參加革命,所有精力心血研究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歷史,投入了畢生的精力和太多的感情,收獲的卻是鋪天蓋地的悲哀和痛苦。
在桃源,我們聽到最多的,還是翦伯贊熱愛家鄉、熱愛自己民族的故事。1956年5月,翦伯贊作為全國人大湖南視察組成員,回到離別十七年的翦家崗。那時湖南正在開展撤區并鄉的工作,常德地區專員征求翦伯贊的意見,桃源維吾爾民族鄉是否可以合并到別的鄉去?翦伯贊懇切地表示:他不贊成。他說,正因為維吾爾族人口相對較少,就更應該幫助扶持。他熱情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請專員多多關心當地維吾爾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尤其是要辦好維吾爾族小學。第二天,他又專程去楓樹鄉維吾爾族清真學校參觀。這里也是他小時候上學的地方。當他來到學校大門口,百十個孩子歡呼雀躍地向他走來。他不知要怎樣表達自己的虔誠和思念——這時,只見這位滿頭白發的老校友,面朝學校大門,對著歡迎他的老師和同學,立定,一躬到底,眼淚嘩嘩:感謝,感謝你們啊!
說到那感人的場面,桃源的朋友至今都十分激動。
在翦伯贊的積極建議下,桃源維吾爾族回族鄉的建制被保留下來,現今已是一個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小康的新農村,村中心有清真寺,維回飯店,民族小吃、飾品……應有盡有。而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維吾爾族小學,校舍年久失修,已有傾危之勢,翦伯贊回到長沙后,請求有關部門給予關照,不久,上級撥款,為學校新建起一幢有六個教室的二層樓房,其它房屋也做了翻修,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只是,此后他再也沒有回來……
我們的中餐是在維回新村農民、現年56歲的馬赫穆德·翦象黨家里吃的。他開了一家名叫“回味農家樂”的清真餐館,生意十分紅火??吹叫陆霞襾砹丝腿?,翦象黨十分熱情,炒菜的空隙過來用維語問好,席間還特意加了兩個菜招待遠道而來的親人。當向我們談起他自己兩次去新疆的感受時,高興喜悅的神情,溢于言表。“新疆各地都有我的親人,我和他們隨時聯系,好事相互傳告,相互慶賀,故鄉新疆親人之間來往日益增多,感情越來越深,關系越來越密切?!蔽覀円姷搅肃l長翦林華,他告訴我們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總面積58.95平方公里,耕地42075畝,有少數民族人口9199人,占總人口的近30%,其中咱們維吾爾族同胞7883人。這里自然條件好,風景優美,雨水多,地勢平坦,自然災害少,適合種植葡萄、水稻、棉花,從事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富裕起來的鄉親還不少;這里交通十分便捷,有常德至張家界、常德至吉首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桃花源機場不足30公里,從常德市區驅車僅15公里?,F在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特色產業突出,目前,該鄉農牧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一萬元以上,大量的維吾爾族農民住進了頗具民族特色的別墅式樓房,成為江南難得一見的風景。
餐廳不遠處,坐落一處清真古寺,寺頂圓弧,上塑一輪彎月,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
哈勒·八十就長眠在這清真古寺的院子里。墓體是由青石砌筑的方形石臺,紅漆“塔埠”頂立玉碑,墓體右側為墓主生平介紹,左側刻有“湖南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字樣。石碑為明太祖朱元璋御筆欽賜“威震南方”,肅穆凝重大氣,彰顯著墓主的身份。他墓碑的方向,便朝著遙遠的新疆。
湖南維吾爾族的祖籍是源于元朝時西域的高昌王國,即現在的新疆吐魯番、哈密一帶。哈勒便是吐魯番人,是當時高昌王國一位英勇善戰的名將,他被認為是湖南維吾爾族的血脈源頭。公元12世紀,高昌國臣屬于西遼統治,政治上喪失自主,經濟上負擔沉重。高昌人強烈不滿,一股反抗的力量在積蓄。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高昌都督哈勒將軍,殺死西遼派在高昌的監國,并歸順了元太祖成吉思汗。憑借驍勇善戰,哈勒成為成吉思汗統帥下一支軍隊的首領,并參加討伐西域、攻西夏、攻金、攻宋等戰役,屢戰屢捷,積功被封為折沖將軍,在元代,哈勒的后代憑借戰功獲得了世襲做官的嘉獎。
元之后,登上歷史舞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啟用了前朝部分官員,同時對他們采取了分化拉攏的政策。哈勒將軍的后裔哈勒·八十被封為燕京都(今天的北京)的總兵,又成為朱元璋開疆擴土的一股力量,跟隨明朝的將領李文忠、徐達、常遇春等人征戰,屢立戰功。明朝洪武四年(1372年),朱元璋為了嘉獎哈勒·八十翦除敵對勢力開疆擴土有功,在一次慶功大會上親自賜姓“翦”給哈勒·八十,將哈勒·八十的“八十”改為“八士”,并把自己的義女吐葉公主賜給了哈勒·八士為妻。
朱元璋在褒獎哈勒·八士功績的同時,又擔心他反戈一擊重新投靠北元蒙古人殘余勢力,于是想到了將其調往南方的辦法,這樣,可以割斷哈勒·八士與蒙古人的歷史關系。明洪武五年(1373年),朱元璋封哈勒·八士為荊襄都督府都督,晉封鎮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鎮守湖南廣東一帶。這就是湖南維吾爾族定居桃源的開始。歷史的又一場狂風,將新疆的維吾爾族從燕京吹送到了湖南。
因鎮守南方有功,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晉封哈勒·八士為太子太傅,授光祿大夫,世襲享受爵位。明洪武二十一年,哈勒·八士獻身疆場。一年后,他的兒子也捐軀沙場。父子倆都沒能回到故鄉。
星移斗轉,哈勒·八士當年屯戍的“翦旗營”早已消失,當時練武的跑馬場早成良田,田邊的油菜花含笑春風。哈勒·八士的這支血脈,在湖南桃源一帶,繁衍生息,綿延不絕。
到現在,翦氏維吾爾族的后人或力田為農,或服賈為商,或讀書為仕,或披甲為戎,至今已繁衍到27代,8000多人。1986年,桃源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正式成立。1995年,該鄉“維吾爾族第二故鄉”的稱號被外界認可。
為解相思之困,他們踏上了尋根之旅。
198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30周年,新疆專門向桃源縣發出了邀請,三名桃源維吾爾族人作為湖南省的代表,參加了活動。代表們去了天池、南山,登上了烏魯木齊的紅山,到了真正的老家——吐魯番高昌故城,在高昌故城,他們俯身趴在地上,深情地捧起故鄉的土,這是先祖曾經策馬揚鞭的地方。
2007年,常德以旅游為橋梁,前往新疆,將“維吾爾族第二故鄉”——桃源楓樹推介給新疆人民。新疆桃源兩地的旅游專列,讓更多的桃源維吾爾人回到遙遠的家鄉,解那延綿600多年的思鄉情。
不少桃源維吾爾人家中,不僅保留著“翦”氏族譜,還珍藏著一包新疆故土。
為了能夠傳承自己民族古老的語言文化,2006年6月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團委受團中央的委托,從新疆師范大學中語系招募了一名教維語的志愿者,來到桃源,在民族鄉學校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當地的少數民族干部也積極挖掘和整理維吾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鄉土人才撰寫了《維吾爾族第二故鄉鄉歌》……
我們一行來到古寺,與住寺阿訇熱聊起來。當他得知我們來自吐魯番,更是激動不已,不停地向我們介紹著古寺的今與昔,并與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臨走前,同行的幾位書畫家臨陣揮毫,留下了飽含深情的維漢文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