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英黃怡兵王娟
(1.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2.湖北省咸寧市植保站 437100)
嘉魚縣甘藍病蟲綜合危害損失評估研究
張占英1黃怡兵2王娟2
(1.湖北省植物保護總站 武漢 430070;2.湖北省咸寧市植保站 437100)
通過設置不同防治區,應用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測算系統V1.0分析甘藍主要病蟲綜合危害損失。結果表明:2016年~2017年嘉魚縣甘藍蟲害自然危害損失率48.56%,病害自然危害損失率25.43%,通過防治,主要病蟲挽回損失率45.12%。
嘉魚縣是湖北省最大的露地蔬菜生產基地縣,種植面積常年在1萬hm2以上。由于甘藍產量高、營養價值高,近年發展為嘉魚縣的農業支柱產業,也是全縣大部分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提高甘藍病蟲害統計的準確性,科學評估病蟲害對甘藍產量的影響。2016年~2017年筆者在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進行了甘藍病蟲綜合危害損失評估試驗。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嘉魚縣潘家灣鎮菜地進行,種植面積1hm2,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前茬作物為南瓜,該地常年種植甘藍,病蟲草害發生較重。
1.2 試驗處理與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試驗地種植甘藍品種為久久紅,試驗各處理區土壤類型、種植期、肥水及栽培生產條件基本一致。詳細施藥時間及防治對象見表1。
處理A:專業化綜防區(專防區):根據病蟲草害發生情況,按照防治指標和防治規程,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適時進行科學地綜合防治,其余的栽培管理正常進行。
處理B:農民自防區(自防區):按照大面積病蟲測報和防治要求,在沒有任何專業人員指導下,由當地群眾自行防治,其余的栽培管理正常進行。
處理C:不防治區:對甘藍全生育期雜草用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防治,而對其他的有害生物不做任何防治,其余的栽培管理正常進行。
處理A面積667m2;處理B面積10000m2;處理C面積333m2,不設重復,各處理間隔20m,農民自防區與試驗區間隔30m以上。
1.3 試驗調查
1.3.1 病蟲調查種類及時間
試驗期間重點對歷年來發病較重的甘藍菌核病、黑腐病、軟腐病及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發生防治情況進行調查。
2016年10月9日,甘藍幼苗期調查斜紋夜蛾、甜菜葉蛾和小菜蛾防效;2016年12月23日,甘藍蓮座期調查黑腐病和軟腐病防效;2017年2月14日,甘藍收獲期調查甘藍菌核病防效。
1.3.2 病蟲害調查方法
在甘藍移栽至收獲期間,病蟲發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各調查1次,記錄病蟲害發生種類、密度和發生程度,發生程度的判定按全國病蟲測報調查規范等國家或行業標準執行。
病害調查方法:采取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取20株,共計100株,記載發病株數,計算各處理病株率和防病效果,準確評估發生程度。
蟲害調查方法:采取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取5株,共計25株,記載各處理有蟲數量,計算各處理百株蟲量和防蟲效果,準確評估發生程度。
1.3.3 計算公式


注:CK1——處理C病株率
PT1——處理A、B病株率

注:CK2——處理C百株蟲量
PT2——處理A、B百株蟲量
1.3.4 防治用藥情況調查
每次進行防治時,調查記錄用藥品種(包括農藥含量及通用名稱)、用藥量(商品量)、農藥價格,計算防治成本,同時調查防治效果。
1.3.5 甘藍產量調查
2017年2月17日,在甘藍收獲時,隨機抽取每處理同樣株數稱重測產,折合667m2產量。1.4損失分析方法

表1 不同處理區病蟲草害防治情況記載表
利用不同處理的甘藍產量、病蟲草的防治效果及發生程度等因素,采用“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測算系統V1.0”軟件,分析不同病蟲草的實際損失率與挽回損失率。
2.1 主要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效果
病蟲害發生和防治結果見表2、表3,根據全國病蟲測報調查規范等國家或行業標準,試驗區甘藍菌核病發生級別4級,黑腐病發生級別3級,軟腐病發生程度2級,斜紋夜蛾、甜菜葉蛾和小菜蛾發生級別均為3級。通過專防區、農民自防區與雜草防治區對照,計算出專防區、自防區病蟲防效,以三病三蟲防治效果為基數,通過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測算系統V1.0計算出專防區病蟲綜合防效82.08%,推算出嘉魚縣小菜蛾自然危害損失率11.69%,斜紋夜蛾自然危害損失率21.01%,甜菜夜蛾自然危害損失率15.86%,蟲害危害損失率合計48.56%。嘉魚縣菌核病自然危害損失率5.47%,黑腐病自然危害損失率18.91%,軟腐病自然危害損失率1.05%,病害危害損失率合計25.43%。病蟲綜合挽回損失率45.12%。
2.2 經濟收益分析
2017年2月17日,采摘期測產,折合經濟收入,專防區與農民自防區由于甘藍看相較好,平均0.8元/kg,雜草防治區由于甘藍個頭較小,且幼苗期受到蟲害危害,成株數量較少,蓮座期又受到病害危害,看相較差,平均0.5元/kg,扣除防治成本,專防區效益達4037元/667m2,農民自防區效益達3 208元/667m2,比雜草防治區865元/ 667m2,多收益3172元/667m2和2343元/667m2。

表4 同處理區甘藍采收期測產情況記載表

表5 甘藍病蟲害不同處理效益分析單位:667m2
通過甘藍田間試驗測產,并進行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測算,2016年咸寧市甘藍病蟲綜合自然損失率73.99%,主要受小菜蛾、斜紋夜蛾、甜菜葉蛾和黑腐病的影響。其中,甘藍幼苗期受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影響極大,甘藍生長后期受黑腐病影響大。
為準確評估草害對甘藍作物的影響,需增設病蟲防治區,對專防區和病蟲防治區進行量化對比,同時做好雜草的取樣調查,此篇文章不作分析,日后結合后期試驗數據再評價分析。
甘藍病蟲害受降雨、氣溫的影響,每年主要發生的病蟲害差別較大,為準確論證嘉魚甘藍病蟲危害產量損失,還需多年試驗。

表2 2016-2017年嘉魚甘藍試驗區主要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效果統計

表3 嘉魚縣甘藍病蟲害危害損失估測表
S436.35 文獻識別碼:B
1005-6114(2017)03-019-004
2017-04-02
張占英(1982-),女,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工作。Tel:18986289186,E-mail:941900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