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智庫/
2017年中國裝備工業發展形勢展望
/賽迪智庫/


回顧2016年,我國裝備工業經濟運行平穩。展望2017年,我國裝備工業生產、出口增速將繼續回升,其中,汽車工業保持平穩增長,機械工業運行延續分化走勢,船舶工業將逐漸好轉,智能制造加速發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出現新起色。但裝備工業仍存在部分產品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出口面臨壓力、企業融資壓力不斷增大、部分行業亟待加快供給側結構調整等問題。針對以上,賽迪智庫提出了推進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提升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等對策建議。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在一系列產業發展政策刺激下,我國裝備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展望2017年,我國裝備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既有國內經濟增長平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等積極因素,也有國內外需求持續低迷、企業面臨的困難超出預期等不利因素,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我國裝備工業將呈現新的發展形態和趨勢,軌道交通裝備、增材制造、通用航空等將成為新增長亮點。
(一)生產、出口增速繼續回升
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依舊緩慢,新興經濟體擴張偏弱,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在宏觀調控政策以及《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等相關產業政策引導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1~10月,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增速高于同期全國工業3.3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裝備工業增速將繼續回升,但在投資需求收縮和外貿形勢嚴峻的壓力下,回升幅度有限,預測全年增加值增速將保持在9.5%左右。出口方面,1~9月出口交貨值增速同比下降0.93%。預計全年出口形勢仍將嚴峻,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降低幅度在1.2%左右。
預計2017年,盡管國際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但隨著我國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中長期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及加快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逐步深入實施和加快落實,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將逐步形成,國內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各項產業政策的促進因素逐步顯現。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相關配套“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等五大專項工程的實施,將加快裝備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此帶動下,2017年我國裝備工業將加快發展,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繼續回升,全年有望保持在11%左右。出口方面,2017年全球經濟弱復蘇趨勢難以改善,但由于“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把裝備工業作為新的出口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一帶一路”戰略與《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加快實施,我國裝備產品出口增速有望加快回升,出口交貨值將實現同比增長,預計2017年全年累計增幅在2%左右。
(二)汽車產銷量保持平穩增長
2016年以來,受宏觀經濟增速趨穩及利好政策的影響,汽車產銷增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01.6萬輛和2201.7萬輛,比上年同期均增長13.8%,高于上年同期13.8和12.3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產銷繼續保持增長,1~10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10.5萬輛和1909.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3%和15.4%;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高于同期,1~10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13.0萬輛,同比增長20.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6%,比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10月新能源汽車生產35.5萬輛,銷售33.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7.9%和82.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6萬輛和25.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8.1%和102.5%;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完成7.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1.0%和37.2%。按此增長態勢,預計全年汽車產銷增速將達到15%左右。
預計2017年,受宏觀經濟增速趨穩及“穩增長”政策影響,汽車產銷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但由于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受環境保護、交通擁堵的限行限購不利因素影響,預計全年汽車產銷增速將逐漸趨穩,保持在16%左右。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的下調與車型的調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較2016年將會放緩,續航里程在200公里以下的純電動車型和50公里以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銷量將下降。由“互聯網+”推動的智能網聯汽車以及無人駕駛汽車、動力電池汽車將取得新突破。

(三)機械工業延續分化走勢

2016年,機械工業總體運行平穩,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小幅上升的態勢,但行業間運行走勢分化更為突出。工程機械行業總體上依然困難,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效益下滑局面尚未改變,虧損面繼續擴大;石化通用機械行業訂單持續不足,行業利潤繼續下滑;機床行業依然低迷。儀器儀表、電工電器行業在市場需求、政策利好和發電、輸變電領域大規模升級改造推動下,對促進機械工業平穩向好起到了拉動作用。1~9月,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儀器儀表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產量繼續下降較大的主要是金屬冶煉設備、機床、發電設備、以及前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拖拉機、收獲機械等農業機械類產品。如水輪發電機組產量同比下降24.1%、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同比下降10%;裝載機、壓實機械、起重機產量分別同比下降7.1%、11.1%、3.5%;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同比下降2.4%,農機產品產量全線下滑。產量保持增長的主要是與消費、技術升級、環境保護關系密切的產品。如電力電纜產量同比增長2.2%,挖掘機、內燃叉車、混凝土機械產量分別同比增長7.4%、 8.6%、3.2%,電工儀器儀表產量同比增長21.3%,汽車儀器儀表產量同比增長4.9%。
預計2017年,影響行業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對外貿易需求不旺,投資下滑趨勢不會有明顯改善,行業運行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逐步到位,經濟形勢好轉,行業經濟運行將有望延續平穩態勢。同時,一些機械行業將延續增長分化走勢:工程機械、重型機械、礦山機械、石化設備、常規發電裝備等傳統投資類產品以及機床、交流電動機、低壓電器、電線電纜、中小型普通農機產品等產能相對過剩行業將延續下降趨勢,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農業機械、節能環保裝備、文物保護裝備、現代物流設備、醫療器械等將加快增長。
(四)船舶工業將逐漸好轉
2016年,受全球航運市場低迷影響,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增長壓力較大。上半年,在國際航運市場低位反彈的帶動下,我國新承接船舶訂單回升明顯,造船完工量同比降幅收窄,三大指標呈現一升兩降的發展態勢。進入10月份,發展中經濟體經濟放緩,國際大宗貨物市場需求端購買力不足等原因導致全球航運市場繼續低迷,加上新船價格持續低位徘徊,船舶企業交船難、融資難等問題突出,船舶工業三大指標同比下降,面臨嚴峻形勢。1~10月,全國造船完工28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2%。承接新船訂單188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6%。10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060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0.6%,比2015年底下降13.8%。94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530億元,同比下降2.9%;完成出口產值1330億元,同比下降3.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10億元,同比下降6.2%;利潤總額30.6億元,同比下降13.2%。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也出現較大程度萎縮。

圖 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國船舶工業新接訂單量情況
預計2017年,國際船市新一輪大調整持續深入,產業調整周期的特征不斷顯現,需求結構出現一些趨向性變化,散貨船等常規船型需求仍然乏力,LNG船、新型環保的運輸船將保持旺盛需求,汽車運輸船、遠洋漁船、豪華游輪等需求增長將表現明顯。綜合來看,受《船舶行業規范條件》的實施、國家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等政策的逐項落實,2017年造船完工量增速、手持訂單降幅將進一步收窄,新接訂單量將小幅回升。
(五)智能制造加速發展
2016年,《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發布、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實施、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的成立等產業政策與行動推動智能制造產業加速發展,一些產品獲得新突破。如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發電機廠完成研發1300MW核電發電機數字化樣機項目,實現工廠數字化三維設計應用新突破;廣利核等公司共同完成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平臺的研制,并實現了成果在二代、二代加、三代核電工程中的應用。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以及傳感技術、控制技術高速發展的協同作用下,智能制造以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在線監測、遠程診斷與云服務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此外,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新型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可穿戴設備、智能電網等智能裝備和產品的應用不斷拓展,需求規模呈快速擴大的態勢。
預計2017年,隨著各項產業政策將智能制造提高到新的高度,各領域智能制造推進路線進一步明確,以及中德合作的進一步加深,開放、共享、協作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將逐步形成。高端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等裝備制造商與用戶聯合開發所需成套裝備的模式將得到推廣。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將不斷成熟。
(六)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出現新起色
2016年,在國家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推動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產值占裝備制造業比重逐步提高。“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未來五年我國將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包括航空航天裝備等八大行業?!陡叨搜b備創新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 年)》中明確提出要集中資源,著力突破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性能醫療器械、先進農機裝備等一批高端裝備,提高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預計2017年,除了政策長期利好外,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國產化替代的推進,高端裝備制造國內外市場需求巨大,高端裝備創新發展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愈發明顯。以產業化應用為目標的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加快推進,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將加快布局,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核心部件研制技術水平逐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隨著一批重大裝備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高端裝備作為裝備制造業“新名片”,將帶動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部分產品市場需求持續低迷
受鋼鐵、水泥、石油、電力、航運等上游行業運行低迷的影響,裝備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下降,工程機械、重型礦山機械、石化通用機械、船舶等相關行業的企業訂單明顯不足。工程機械協會統計的前十家重點企業大部分虧損,企業產能利用率在30%左右,施工單位產能利用率也在30%左右。重工行業開工率下降,企業多數單班生產,大型熱加工車間存在開開停停,大型骨干企業生產、訂貨下滑嚴重。此外,1~9月,裝備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4%,創2008年以來同期增速的新低,分別低于全社會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66和1.56個百分點,也低于去年裝備工業投資增速7.16個百分點,裝備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需求的下滑也導致投資類裝備產品的需求不足。
(二)出口仍面臨一定壓力
當前國際經濟復蘇道路依然曲折,國際市場需求總體仍然偏弱。低迷的經濟環境迫使許多國家的政府通過間接的、非關稅性質的貿易壁壘和保護性競爭規定來保護國內市場,我國在國際市場面臨的貿易保護壓力依然較大,裝備制造企業出口遭遇技術性、綠色環保、標準等貿易壁壘的傾向增多。從制造業出口訂單來看,自2014年10月以來,出口訂單指數一直在50%以下,且呈現下降趨勢,2016年1~9月,裝備產品出口2787億美元,同比下降4.69%。盡管國內政策有望推動我國裝備產品出口增速加快回暖,但國外的環境形勢對出口仍將形成較大壓力。
(三)企業融資壓力不斷加大
隨著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實體經濟產能過剩壓縮盈利能力和現金流,裝備企業融資壓力不斷增加。雖然今年央行已多次降準、降息,但銀行惜貸與部分企業不愿貸并存,工程機械、船舶等行業普遍反映的融資難、貸款成本高、制造商擔保融資負擔重等問題較為突出。如目前,不少民營造船企業融資成本已高達8%~12%,企業融資困難,進而導致保函難以開到,不少新船訂單流失。據此預計,2017年我國裝備工業企業生產經營仍將面臨較大的困難。
(四)部分行業亟待加快供給側結構調整

2016年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但仍有部分行業低端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加劇,尤其一些新興產業過剩風險增加,亟待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如工業機器人領域,國內產品主要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等中低端產品為主,大多是三軸和四軸機器人,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領域的六軸或以上的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則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而且由于行業進入門檻低,一些省市在本地行動綱要中都進行了積極的布局,未充分論證本地產業發展基礎及需求,存在盲目投資建設產業園的傾向。據不完全統計,全國40多個園區、800多家企業中,機器人技術水平還主要徘徊在中低端,能夠真正實現自主高端制造及盈利的寥寥無幾。

(一)推進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
一是優化產品結構。鼓勵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裝備制造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二是優化組織結構。圍繞船舶等產能過剩行業,大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提高重點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打造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圍繞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增材制造等新興產業,加強標準規范和行業準入政策制定,規范行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三是優化空間布局,創建一批項目成長性好、產業水平高端、龍頭企業突出、集群配套完善的產業化示范基地,打造國際知名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一是以現有的創新優勢資源為基礎,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開展行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二是發揮國家重大專項引領作用,加強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加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論證啟動機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興成長性產業扶持專項工程,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三是支持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等方式,引導內外資投向科技中介、生產力中心、技術交易市場等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進入國際市場。四是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公共環境。
(三)加快提升智能制造發展水平
一是加快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促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二是加快研發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傳感器、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核心裝置。三是結合“互聯網+”計劃,加快開展工業云、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搭建合作平臺,加速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四是加快推動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重點圍繞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互聯互通和多維度協同發展等瓶頸問題,加快智能制造基礎共性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四)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一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并購等各種途徑,引進或投資研發、設計等價值鏈優質資源,購買國外知名品牌,增強企業整合國內外市場、上下游產業的能力。二是以大力實施“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為契機,鼓勵開展重大項目國際合作和工程承包,推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三是支持引導國內優勢裝備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推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石化冶金設備、汽車、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航空裝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優勢領域的企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