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朱東君
偽造領導人簽名、傳銷洗腦,這些騙術看起來并不新鮮,卻讓不少普通民眾深信不疑。
從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公安部指揮江蘇、安徽公安機關相繼偵破了兩起特大“民族資產解凍”詐騙案——“巨龍國際詐騙案”和“溫某濤 養老基地詐騙案”,在這兩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與傳銷等多種手段引誘民眾受騙。近日,記者跟隨辦案小組,深入案發一線,揭開了那些騙局的神秘面紗。
被炒到“17兆億美元”的“民族資產”
以民族資產為噱頭的詐騙并不是這幾年突然出現的,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就陸續有人打著“民族資產解凍”的旗號進行詐騙。如今,在騙子的包裝下,一樁所謂的解凍資產,已經從藏匿在深山中的寶藏,變成了遺留在海外的巨額財產,金額達“17兆億美元”。偽造的寶藏品種也從蔣偽鈔票、假幣“美鈔四鹿紙”擴展到外國廢幣、巨額美元假存單、偽造的取款信物等。詐騙分子謊稱,政府是以委托的形式,讓民間機構秘密解凍這批資產,但需要一筆解凍資金,需要會員以入股的方式投入資金,“民族資產”一旦解凍,會員就有巨額回報。
近兩年,“民族資產解凍”詐騙逐漸發展,演變出一種“互聯網+時事政治+傳銷”的詐騙模式。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政委曾海燕解釋說:“在過去,它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播,蔓延速度相對較慢。近兩年,它變得如此猖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互聯網給犯罪插上了翅膀,微信、支付寶等即時交流、即時支付的軟件讓詐騙團伙的人數迅速增加。”
同時,犯罪分子開始將“民族資產解凍”和國家大政方針連在一起,跟著國家政策不斷變化噱頭,給“民族資產”冠上“精準扶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名頭。“他們不斷給受害群眾洗腦。走到哪里都打著這些旗號,告訴民眾這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事。詐騙分子仿造國務院的文件和各種證書,甚至仿造國家領導人的簽名及合影照片。沒有接觸過政府文件的人,很容易覺得是真的。”曾海燕說。
經過偵查還發現,很大一部分“民族資產解凍”詐騙團伙引入了傳銷手法,團伙內很多骨干成員原本就是傳銷人員,他們知道洗腦的方法,并告訴會員,拉人進來就會得到一定回報。于是,詐騙團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偽造領導人簽名、傳銷洗腦,這些騙術看起來并不新鮮,卻讓不少普通民眾深信不疑。
而且,很多詐騙團伙實施的是小額詐騙,受騙者抱著僥幸心理,認為投入并不大,就像買彩票一樣,有回報當然好,沒回報也不會有多大損失。有的受騙者甚至購買了多個犯罪團伙的多份投資產品,幻想著一旦有一個投資是真的,就可以一夜暴富。
“梅花太子”的AB計劃
3月28日,記者在安徽淮南市看守所見到了37歲的張某端。入獄前的兩年里,他的身份是“李保財”,也是很多人口中的“財神爺”。他周圍的朋友認為,跟著他肯定能賺錢。而他自己也斂財2億元以上,是目前公安機關破獲的“民族資產解凍”詐騙案里涉案金額最高的。如今,戴著手銬的張某端依舊面帶笑意,一點不像同伙案犯那樣悔恨當初。他身體肥胖,看起來懶懶散散,時不時回頭看看墻上的時鐘,等待提審結束。
但提到父母時,張某端忽然激動起來:“小時候家里很窮,我很早就離開家了,想出來掙點錢讓家里好過點。剛出來的時候干一些苦力活,擦皮鞋、清理下水道。現在想想,那時候其實過得挺好,大家都沒錢。”張某端又笑笑說:“長這么大我其實很無能的,沒什么本事,就想做個平臺掙點錢,沒承想搞到這么大。之前朋友還跟我說:‘你出名了,家鄉有你的通緝令,懸賞5萬塊呢!你看我,長得奇丑無比吧?我知道那些說我長得像皇帝的都是在吹捧我,現在他們向我吐口水是正常的。”
事實上,那個“皇帝”身份,正是張某端自己一手設計出來的。他的手下何某梅回憶,初次見張某端是在2016年4月的一個飯局上。“他的朋友介紹說,他是‘梅花太子,屁股上、腳上都有梅花印。他自己很少說話,別人這樣介紹時,他都是笑一笑、點點頭。”那時候,他常在賓館的房間內組織“開會”。他的“太子”身份也越編越離譜。
關于“民族資產”,張某端也編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筆“民族資產”是國民黨逃離大陸時未帶走的資產,原是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以李烈鈞夫人陳玉禎的名義存入美國銀行,而陳玉禎就是他的“母親”。因為這筆錢不屬于政府,必須通過他以民間機構的形式取出,但需要發展足夠多的會員,以獲得“解凍資金”。一旦解凍,投入資金的會員將得到巨額回報。
張某端手下的重要骨干王某華交代,為了證實這套故事,張某端常在“開會”時展示一些“老祖宗的遺物”。那些被邀請來“開會”的人看著這些“遺物”信以為真,每人交3600元項目費。其實這些“遺物”都是張某端從花鳥文玩市場淘來的。
2016年4月,張某端在南寧市某大廈租了一層辦公樓,成立巨龍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龍國際),正式拉開大規模行騙的序幕。 聲勢壯大后,張某端的“理財產品”A計劃也正式出爐。淮南市公安局經濟開發區分局刑警大隊大隊長黃嘯冬詳細解釋了A計劃:“每個會員投資3600元,未來將得到解凍的1000萬元人民幣、南寧市住房一套、紅旗H7轎車一輛,以及每月1.5萬元生活費。為了證明A計劃是國家支持的項目,張某端偽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書,冒充國務院、中央軍委、民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家機關,以紅頭文件形式推廣這個項目。會員購買A計劃產品,就會得到一張‘永不作廢的‘金卡憑證。事后張某端交代,大部分金卡都是他表哥的廣告公司制作的。”
從成立公司開始,巨龍國際瘋狂吸納會員,微信群成了他們主要的“宣傳陣地”。淮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高峰說:“群里每天發布大量正能量的言論,包括感恩、創新、忠孝等;群主讓成員以家人相稱;成員微信頭像統一為白底真人頭像,姓名也要真實,聲稱‘前臺是我們的臉,后臺是我們的家,規范的頭像代表我們全體家人的整體素質;每天早上9點放國旗的動圖,要求‘家人默唱國歌。久而久之,群里的人不可能相信這個充滿‘正能量的組織竟是詐騙團伙。”
2016年8月是巨龍國際會員增長最迅猛的時期,他們曾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線下會議,會議安排在南寧市某豪華酒店。張某端開始推出更加大手筆的“理財產品”B計劃:會員需投資1萬元,當然許諾的回報也“升級”了,包括海景別墅一套、美國住房一套,每月還能獲得國務院部級津貼2.4萬元等。
不管是認交A計劃的3600元,還是B計劃的1萬元,錢都是交給微信群的群主,群主及團伙內骨干人員再層層上交,最后由幾名核心人員抽取小部分后轉交給張某端。
“陳老”騙他,他建個養老院騙人
3月31日,記者趕往江蘇鹽城,探訪溫某濤籌備的養老基地,快到時,先被一張巨幅廣告吸引了,上面是養老基地的規劃圖,看起來頗具規模。但等記者真的到了,卻看到另一番景象:大門上掛著討債的白布,控訴溫某濤非法集資,拖欠農民工的血汗錢;院內未建完的二層樓房裸露著鋼筋;辦公室外的空地上堆放著各種建筑廢料。溫某濤被卡在通往“黃粱美夢”的路上,時間截止在2016年11月11日,那天他因涉嫌詐騙罪在這個養老基地被拘捕。
辦案人員高頌說,溫某濤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族資產狂熱分子”,他參加了不少“民族資產解凍”的項目,常常被騙,但仍然癡迷,還去山西的深山老林里“尋寶”,他有一套完整的“民族資產知識體系”。但這只是基礎,真正改變溫某濤命運的,是一個神秘人物“陳老”。
事情要回溯到2016年6月。在廣西的一個賭場里,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夏某旬發現,賭場里有些人出手異常闊綽。他了解一番后發現,那幫人用一套“民族大業”做說辭,能在短時間內牟得暴利,他覺得這是一條出路,就開始學習這門“手藝”。后來,他又得到一張表格,上面寫滿全國各省“民族大業”的活躍分子,哪個人好騙,哪個人不好騙,紙上寫得明明白白。于是,他隨機找了一個名叫白某花的活躍分子,編造了一個“200項目”發給她。向白某花介紹了一個“養生投資養老系統”。
過了一段時間,夏某旬發現白某花不是名副其實的活躍分子,她在微信群中并沒有號召力,項目也沒有做起來。但這個項目卻陰差陽錯地引起了溫某濤的注意。那時,溫某濤已經管理著5個“民族資產解凍”微信群,成員有幾千人。跟溫某濤接上頭后,夏某旬意識到:溫某濤才是“最佳人選”!
為了取得溫某濤的信任,夏某旬使用電話變音軟件,化身“陳老”,給溫某濤分配任務,讓他盡快吸收5000名會員。然后,夏某旬又換個聲音, 以某“國家領導人秘書”的口吻再打一個電話,告訴溫某濤怎么交錢。
溫某濤完全信任“陳老”,充分發揮自己的號召力。他把“200項目”引進自己所在的若干個微信群,因為微信提現有手續費,他就多收10元錢。并把這個項目更名為“溫某濤扶貧養老210項目”。他只用了20多天就發展了5000名會員,到手100萬元,分3次打給了“陳老”。錢上交后,溫某濤并不是太放心。
有一次,溫某濤得知“陳老”身在北京,也悄悄來到北京,打電話說:“陳老,我也在北京。我想見見您。”接到電話后,夏某旬非常吃驚,謊稱自己正在機場,準備飛往香港。自此以后,夏某旬像是人間蒸發了,溫某濤再也聯系不上他。溫某濤明白自己被騙了,但發現自己的賬戶依然源源不斷進錢,他發展的會員還在不斷打錢。他索性將計就計,自己單干,還把手中微信群的群主聚攏起來,組成了一個團隊。
為了讓更多人相信“溫某濤扶貧養老210項目”的真實性,他用騙來的錢在鹽城射陽縣買下一個生態基地。2016年8月,他邀請團隊中的骨干分子到建設中的養老基地參觀,其中不少人自愿留下來做義工。溫某濤就在養老基地成立“黨支部”、“文工團”等重要部門,各部門人員按固定的作息時間簽到、吃飯、組織活動,看起來極為正規。
公安人員發現,溫某濤的資產都掛在了自己名下,他用詐騙所得買了轎車、別墅等,涉案的1000多萬元大部分已經花掉。在被抓的前幾天,溫某濤發現有些中層骨干私吞了會員入會的錢,非常氣憤,便主動在群內發布公告,暫停收錢。溫某濤被抓后,那些義工被帶到派出所問詢,其中一些人此時仍不相信這是個騙局,還堅信溫某濤給他們的承諾。
溫某濤曾是受害人,但一夕之間又變成詐騙犯,這種身份轉變是“民族資產解凍”詐騙團伙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很多詐騙團伙的中上層人員發現騙局時,下線還沒反應過來,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快速來錢的方式,便另起爐灶。大的詐騙團伙在裂變,小的詐騙團伙趁機發展,他們不斷交換受害人名單,讓一些民眾反復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