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文
老舍:告誡自己型
1924年秋季,舒慶春從北京抵達英國,擔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在給學生上課之余,他見縫插針地寫作,只到1926年就寫出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上連載時,第1期署名舒慶春,第2期起改用筆名老舍。在使用筆名的時候,老舍是這樣分析的:他筆名中的老并非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永遠的意思,與舍合起來就是永遠忘我、聚精會神地干活。此后,老舍勤奮創作,又連續發表兩部長篇小說《趙子曰》《二馬》。在英國5年,老舍利用業余時間寫出3部長篇小說,英國的教書生涯促使他成為著名作家。
回國工作后,老舍還是在上班之外拼命地寫作,無論作品是否得到發表,每天他都要提筆。他常年勤奮筆耕,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他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
沈從文:表達志向型
15歲那年,沈岳煥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游擊隊,后來正式參軍。在部隊生活5年后,20歲時,他脫下軍裝前往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他僅僅接受過小學教育,結果沒有被錄取。他渴望上大學,可惜文化有限,況且沒有經濟來源,最后只能在北京大學旁聽。
漢語教授抑揚頓挫的講課,讓沈岳煥深受鼓舞,他發誓要從事文藝方面的工作。22歲時,他開始寫作,并以筆名沈從文陸續在《晨報》《語絲》《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作品,逐步踏上文學道路。在臨近解放時,沈從文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只得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文物研究上。新中國成立后,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
沈從文創作勤奮,總計出版40部作品,小說集24部、散文集10部、學術著作6部。沈從文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柯巖:表決心型
18歲那年,馮愷在湖北希理達中學校刊上發表小說處女作《我的同窗》,促使她深深地愛上文學。在旅游的時候,馮愷看到巖石上的幾棵小樹,從巖石的縫隙里長出來,竟然長得綠綠的。小樹頑強的生命,令馮愷深受感動,她確定取筆名柯巖,努力寫出好作品。在取這個筆名時,馮愷是這樣考慮的:“中國古人把綠綠的小苗稱之為柯,巖就是大而堅硬的石頭。巖石上是很難長出樹來的,因此,凡是能在巖石上成活的樹,它的根須必須透過巖石的縫隙尋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將加倍地頑強。我知道寫作是很難的事,取柯巖做我的筆名,表示決心終生扎根大地,終生奮力地攀登,從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巖石中的小樹那樣富有生命力。”
隨后,柯巖創作了大量詩歌、小說、報告文學,多次榮獲全國各地的文學獎。她寫的詩歌《周總理,你在哪里》,讓無數人熱淚盈眶。柯巖陸續出版五十多部著作,被稱為“20世紀中國文壇上全能式作家”。
(摘自2017年02期《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