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愾
摘要:河長制,指的是讓我國的各級黨政的主要負責人作為“河長”,對各地區的湖泊、河流等展開管理和保護的工作。河長制從很大程度上,符合我國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其在各地區中小河流的治理上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作者首先對河長制的起源、特點等做出了簡要的概述,其次分析了我省在中小河流域的河長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為我省相關的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能更好地幫助有關部門加強對我省中小河流域的治理。
關鍵詞:廣西中小河流域;河長制;問題與解決措施
我國廣西省擁有眾多的河流,其河流總長達3.4萬公里,水域面積達8026平方千米,長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就有248條,可見水流量極其之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我省的河流主要以降雨補給為主,各地區的降水量不均勻,海水的出入境比又不協調,使得我省經常出現暴雨、洪澇、山體滑坡等現象。近些年來,由于人類對資源的肆意浪費,對環境治理的也不到位,使得中小河流域的堵塞情況更加嚴重,給我省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省的桂林市、賀州市、玉林市、梧州市等地的洪澇災害尤為嚴重,由于洪澇災害而造成受災人口將近100萬,農作物大面積損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個億。可見,加快對我省中小河流域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一、對河長制進行簡要概述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我國最早提出河長制的是江蘇省無錫市。當時,無錫市的河流中大面積的出現太湖藍藻,給無錫市的河流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鑒于此,當地政府迫切尋找出一種能夠高效、科學的河流治理的方法,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了河長制。當時,無錫市委派了64名主要的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對無錫市內的64條河流展開治理。自從實施該項制度后,太湖的水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見該制度的實施效果非常顯著。于是,我國的各省市開始利用此方法對本省的河流展開治理。
綜上所述,河長制,指的就是讓我國的各級黨政的主要負責人作為“河長”,對各地區的湖泊、河流等展開管理和保護的工作,確保該地區的水質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進而促進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從全國對于河長制的實施情況來看,河長制具有責任明確化、考核標準化、任務具體化的特點,有效地避免了以往責任推來推去的現象,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河流的治理效率,也加大了整治力度,具有非常大的優越性。然而,盡管這種制度具有非常多的優勢,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我們解決。作者結合廣西省中小河流域治理情況為例,分析了在實施河長制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二、廣西省中小河流域的河長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治還是人治的問題
從目前我省的治理情況來看,我省的河長制以“人治”為主,所謂人治,就是由我省當地的主要政黨負責人對中小河流域展開全面的治理,在這個過程中,負責人的態度和意志直接決定著最終的治理效果。在對河長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成立河長制工作小組,并為他們建立獨立的辦公室,這種做法充分體現了動員組織的效果,但是也從側面暴露出各級政黨的“運動戰”心理,以及河長制實行的短期效應隱患。河長制將各項治理水污染的職權都集中在主要的地方領導手中,導致原來的職能部門機制和結構發生嚴重的破壞,同時還加重了地方領導的工作負擔,可見,這種方法只適用于一時,能夠在短期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如果長期下去,也許會導致功虧一簣的現象發生。河長制過于依賴人治,將治理中小河流域的重擔落在某一群人的身上,終究會導致水環境的治理出現極不平衡的現象,同時在治理的過程中,還會出現隨意決策的現象,這都給水環境的治理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臨時還是長期的問題
上面我們提到過,河長制是地方政府應對大規模水污染而采取的緊急措施,因此,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臨時性措施。我省不僅為區一級的“河長”建立了獨立的辦公室,還要求各縣、各鎮等都要制定相應的協調機制,輔助“河長”將中小河流域的治理工作落實下去。由此可見,這些臨時成立的協調機構具有一定的優勢:1.這些臨時的協調輔助機構不會額外增加辦公經費,也沒有增加人員的編制,從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政府的行政成本。2.這些臨時協調結構也是權利高密度集合的政治結構,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對資源進行整合,作出最快最合理的決策,并且能夠在各部門之間起到溝通協作的作用,以便能夠快速的將決策落實下去。但是,這些臨時的結構由于缺少合理的法律依據,因此很難確定其存在的時間長短,并且人員的配置和變動較為頻繁,使得工作人員缺乏對機構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而中小河流域治理是一個項長期工作,如果沒有一個長效的機制,很難保證這些臨時性機構會一直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這項工作。
三、加強對廣西省中小河流域的河長制的實施
(一)對程序設計進一步優化,提升法治水平
在實施河長制的過程中,要杜絕一切領導獨斷專行的現象發生,嚴禁出現缺乏理論性的決策現象。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設計一整套合理、嚴謹、科學的程序,并且將實踐過程中一些好的做法上升為理論和制度,用制度和理論對領導自由決策的行為進行限制。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領導由于個人意志或者想法改變治理思路的行為,進而避免在河流治理的過程中,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除此之外,還能構成與大家溝通交流的基本內容,使公民加強對政府的信任度。因此,我省可以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中小河流域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更加制度化,做到依法治理。
(二)對組織進一步優化,使之更加持續化
在推行河長制的過程中,要對河長制辦公室等其他臨時結構設定一個標準,將其設立的依據加以明確,并使其機構編制和人事安排更加規范化,避免出現人員頻繁調動的現象。除此之外,要對機構的性質和定位進一步明確,將任務導向作為中心點,除了必要的咨詢功能外,還要賦予一定的協調、監督職能,但是要
對其職責進行明確的劃分,使機構能夠高效、有序的運行下去。其次,還要不斷對其運行機制加以優化,使管理過程更加程序化、科學化、制度化,要不斷建立健全驗收、督查、修正等制度體系,并且要嚴格執行。總而言之,要對組織進行有效的設計,建立一種高效的行政協助制度,確保各部門在對水污染進行治理時,能夠相互協調,相互監督,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使河長制更加持續化。對于我省的河長制實施,建議我省設置一些專門的組織部門,并配備一些專業的技術人員,將傳統的臨時工作小組取代,只有這樣,對中小河流域實施河長制才能夠取得我們預期的治理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意識到對中小河流域的治理是一項長期工作。河長制作為一種新興制度,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進的一面。作者對中小河流域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了深入分析,并探究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能進一步優化河長制。但是,本文僅僅對河長制的管理模式做出初步分析,作為一種創新制度,仍然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嘉琳,黃錦林,胡雁.廣東省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河長制”治理實踐與啟示[J].廣東水利水電,2016(12):59-62.
[2]陶仲庸.中小河流治理長效機制的基本內涵[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115-115.
[3]艾小榆,梁海濤.中小河流“河長制”長效管理模式探討[J].廣東水利水電,2016(5):20-23.
[4]陳英.淺談中小河流治理的問題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5(42).
[5]宋士迎.推行“河長制”實施全流域河流生態治理[J].河北水利,2016(7):32-33.
[6]朱衛彬.“河長制”在水環境治理中的效用探析[J].江蘇水利,2013(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