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越快,對彼此的物質、文化交流需求也越高,旅游文化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也越重要。我國雖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我國的經濟發展多帶有“粗放型”、“勞動密集型”和“三高型”的烙印。在這樣的現實境況之下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將不僅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實現資源友好型社會和改善民生、改善環境的需求。
一、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經濟行為的影響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游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游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游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游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游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
(二)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旅游活動對旅游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于旅游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響。由于旅游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養不高,隨著旅游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游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游區水體富營養化。我國許多旅游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游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游水體標準,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游客感官,使其旅游興致降低。
(三)旅游開發和建設破壞旅游區環境
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有關設施建設與旅游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游資源、旅游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游氣氛環境、特別是旅游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游區景觀不協調,破壞了旅游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利于具體的旅游對象,其旅游價值主要表現在其本身所蘊涵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
二、旅游業的重要性
(一)社會
旅游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游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經濟
旅游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游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文化
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三、旅游業的轉型策略
(一)發展復合型旅游
我們要從比較單一的觀光型旅游產業轉向復合型旅游產業。一說旅游,習慣性的思維還是觀光,到現在為止多數地區仍有這樣一個慣性的思維。說到發展旅游就得研究開發幾個新景區,這是一個本能的思路,現在看起來僅這么做已經不能對應市場的實際需求。
旅游是包含四類產品內容的復合型產業,第一觀光,第二商務旅游,第三度假旅游,第四特種旅游。這四類產品聚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旅游產業體系,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轉向,即如何從單一轉向一個復合,尤其是在一些觀光旅游資源并不具有非常強競爭力的地區。如果不能完成這個轉型,實際上就意味著競爭力在下降,即使是觀光資源非常強的地區也涉及到轉型問題。
(二)旅游產業結構轉型
經濟發達地區,一產的比重逐步下降,二產越來越大,三產發展現在還處在一個不足的、薄弱的位置。發展旅游能拉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旅游的功能性越來越強。同時旅游業自身也有一個結構優化的問題。比如工商城市,商務旅游就需要強化。商務旅游者多,整個城市的品質就提升,整個城市在轉型,是一個國際規律。再比如上海有這樣的說法:中環以里講英語,外環線以里講普通話,外環線以外才講上海話。上海的城市發展,使得城市中心區的地價越來越高,一般的老百姓買不起,買不起就要往城郊搬遷。在這個過程之中,上海就從一個高端城市逐步孕育出一個中端城市來,很多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這樣一個階段。由于城市有發展、市民置換、升級的過程,也就有培育城市階段性成長的問題。
(三)旅游營銷模式轉型
我們要進行旅游文化中的二次營銷。游客在初步營銷的吸引下抵達目的地,接下來要加強營銷,使原本就想停留一天的游客因為環境、服務、景致、餐飲等原因停留了三四天,然后再口口相傳,這就是二次營銷,已經變成城市旅游營銷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旅游國際化轉型
中國旅游下一步的發展,實際上也涉及到很多企業的發展問題。中國要建設旅游強國必須兩條腿走路:第一條是旅游強省、強市,這是從區域的角度來說;第二條是強大的旅游企業。旅游強省、強市在政府主導型的模式之下發展的不錯,很多旅游發達地區已經形成比較好、也比較有分量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強大的旅游企業卻仍未形成,重要的原因即不開放。由于不開放,使很多機制培育不起來;由于不開放,使企業的很大的精力轉移到政府的審批,而不是放在企業自身如何發展上;由于不開放,使旅行社的分支體系建設不起來,沒有網絡化的經營體系,旅行社就永遠無法做大。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旅游業在經濟、環境、文化等發展方面有諸多問題和發展前景,這些問題和發展空間都需要我們在轉型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更進一步的去探索研究,走出一條適合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旅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