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恩·尼塞特
比英國還具英倫風的小鎮
●萊恩·尼塞特

英式建筑

英式建筑
斯坦利曾經是捕鯨船前往南極洲途中的修理和補給基地,是在海上漂流的人和捕鯨船的臨時住所。現在,這座馬爾維納斯群島的首府住著60個不同國籍的人。
雖然英國和阿根廷對這片孤立的群島的主權仍然存在爭議,但是群島大多數居民都是英國人的后裔,有些人甚至可以往前追溯九代人,直至他們的祖先在這里定居時。他們為自己的英國傳統感到驕傲,因此在2013年的一次全民公決中,有99.8%的人投票支持保留其英國海外領地的身份。斯坦利的遺跡遍布各處,從停靠在渡輪碼頭旁的老式紅色雙層巴士到在超市出售的Mars巧克力棒。
斯坦利只有2500居民,在這個海邊小鎮很容易找路。沿著圍繞海港的主干道羅斯路向前走,你會遇到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一些經典建筑。許多寶石色的房子是由木材框架和鐵屋頂組成,用從英國進口的套件建造而成,因為這里原本沒有樹木生長。斯坦利也有幾座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筑,更像是你在英國能看到的。JubileeVillas(上圖)建于1887年,是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誕辰50周年。它仿照了19世紀英國傳統的帶露臺聯排別墅式樣。
斯坦利的著名景點之一就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大教堂。坐落在羅斯路的這座彩色玻璃窗內襯的基督教堂建于19世紀80年代后期。這里的跪墊用針線縫制的場景展示了本地的歷史。教堂正面,兩塊藍鯨顎骨匯聚起來形成鯨魚骨拱門。它建于1933年,是為了慶祝英國統治該島100年。
當我們坐車駛過教堂,開啟了本次市內游時,我們的司機,一位知名的本地廣播節目的主持人,開玩笑說,大教堂是斯坦利的“宏偉的幻想”:教堂的正面安放著兩塊巨大的顎骨。

大教堂

酒吧

當我們沿著連接斯坦利與芒特普萊森特機場(島上唯一的機場)的碎石路開車時,我們經過了靴山。它相當于是斯坦利的羅馬特雷維噴泉。在羅馬,要向噴泉投擲一枚硬幣,以確保你能回到羅馬。但這里的說法是,如果你把一只鞋子放在木樁上,有一天你會回到福克蘭群島。
當地人對這一傳統是如何開始的有自己的想法。一個傳說是,一個人被1982年福克蘭戰爭留下的地雷炸斷了一條腿。他把靴子放在爆炸的地方。當地人也照他這樣做,以示同情。
第五代馬爾維納斯島民杰夫·哈利迪在2011年曾在英國從事啤酒釀造的工作。一年后他受到啟發,打算在馬爾維納斯建造第一個微型啤酒廠。他的第一個作品是清爽淡雅的梅登苦酒,名字取自當地一種名為PaleMaiden的花。這種酒很快就售罄了。現在,這座有五年歷史的馬爾維納斯啤酒廠生產四種手工精釀酒,包括柑橘風味的金色Rockhopper,名字取自附近的企鵝,還有傳統的苦酒LongdonPride,名字取自斯坦利之外的一座山。

靴山
雖然你可以預約前往啤酒廠品酒,但是這些啤酒最好搭配當地的美食。你可以坐在水景精品酒店的酒吧里,佐以島上的美食:油炸當地捕獲的深水魷魚,品嘗桶裝的Rockhopper啤酒。
與英國的任何一個目的地一樣,酒吧是城市的中心。雖然斯坦利很小,但它仍然擁有四家英國風格的酒吧:GlobeTavern,Deano'sBar, TheNarrowsBar和Victory Bar。
我們從最熱鬧的Victory開始串酒吧。我們喝了一輪Rockhopper,配上斯坦利“最好的魚和進口薯片”(冷凍薯片是英國進口)和12種香料的家傳雞肉咖喱。

企鵝

企鵝與海灘

酒吧
每家酒吧除了研究人員和遠洋游輪的乘客之外,還會吸引大量本地常客。英式經典炸魚薯條是主要的酒吧食物(圖中所示是Deano'sBar)。但也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瓶裝英國啤酒,從BishopsFinger和Spitfire到圣奧斯特爾啤酒廠的TributeCornish啤酒。城里的大多數景點都只接受現金,但許多店接受多達40種不同的貨幣,以迎合大批國際旅客。
馬爾維納斯群島——地理上曾經是東非的一部分——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依賴英國。這里的經濟以旅游、漁業和養羊為基礎。農業可追溯到160年前,這里的羊享受著“一線明星”的待遇,每頭羊可以在五英畝的土地上漫游。
肉的品質使羊肉成為城里的必點菜。通常的做法是,羊肉經過長時間的烤制,和本地種植的蔬菜一起吃。羊也是馬爾維納斯群島有名的有機羊毛的來源。這里的羊毛以其雪白的色素沉著而聞名。公共碼頭附近就是馬爾維納斯羊毛中心,這里生產毛衣和圍巾。當地羊毛運到英國紡織,然后運回斯坦利,手工編織成紀念品。
我們從斯坦利出發,坐四驅車45分鐘到達最近的企鵝棲息地BluffCoveLagoon。這是一個私人牧場,擁有3000只巴布亞企鵝以及幾對帝企鵝和麥哲倫企鵝(如果你想看跳巖企鵝的話,它們在斯坦利東南方向15分鐘車程的Murrell農場)。之后,我們在海濱的Sea Cabbage咖啡館品嘗了當地的diddledee果醬(用類似于紅醋栗的甜中帶苦的漿果制成)、新鮮烤制的司康餅和茶。
英國的傳統,比如下午茶,在斯坦利仍然有很大的市場。但最能展示英國自豪感的是無處不在、數不勝數的英國國旗,從酒吧天花板到馬路上的“路虎-攬勝”的車側都可以看到。
■(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