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過新年吃年夜飯,可以說是很多國家慶賀新年的共同習俗。在中國,各地年夜飯習俗已不盡相同,那么世界各地年夜飯習俗有什么不同呢?以下介紹幾個國家的春節年夜飯風俗,領略一下外國吃年夜飯的不同趣味。

中國的年夜飯可以說是一年來最豐盛的一餐,仿佛所有的錢都恨不得在這個時候花掉,然而印度人在新年這一天要實行禁食,從凌晨直到午夜,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準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的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的工人”當然是除舊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豬則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慶。人們在形象上敬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將年終最后5天定為“冷食日”,在這5天,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庶民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時鐘聲響后,才能開始點火烹煮佳肴,大擺宴席歡度新年。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據說在迎新年的短短幾天,把一年家中的剩酒全部喝光才可以避免來年的厄運。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之前7天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里吃年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人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可見這個噴嚏打得有多值!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并打一桶水煮年飯。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飯。但在吃這頓飯時,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年底最后一刻,菲律賓人會“舉家齊動手,一齊吃雞飯”,因為該國人民素來喜歡吃雞。最有趣的是,能夾得雄雞頭者,謂之“獨占鰲頭,報曉人家”;得母雞頭者,則意味著“多子多雞(吉)”;即使夾得雞肋者,也會被稱為“食之有味”;夾得雞蛋者,則意味著“圓圓滿滿”。
奧地利人在新年吃團圓飯時,絕對不能吃螃蟹。他們認為,螃蟹是橫行的,誰吃了它就會給工作和家庭帶來不幸。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別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據說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山林中特產的一種十分稀有的“金樺果”,被巴西人視為幸福吉祥的象征。每到過年,當除夕鐘聲響畢,成千上萬的人傾家而出,高舉火把,輕哼小曲,擁向附近的山林。大家爭先恐后地尋找和分享“金樺果”,以這種“特產年貨”互祝來年幸運如意。
俄羅斯人在吃年夜飯時要痛飲伏特加,濃烈的伏特加不僅可以驅走身上、心里的寒氣,還會給他們帶來一個熱辣辣的新年。
希臘人的年夜飯要圍坐在一起烤一個特大面包來分享。這面包里藏有一枚硬幣,誰吃到它誰就會生活富有,來年吉祥。

西班牙人會在年夜飯中吃掉12粒葡萄,并且趕在新年鐘聲敲響之前吃完。這12粒葡萄代表來年的每一個月,葡萄的酸甜可以當作是占卜,甜味意味著順利和美好,酸味反之。
韓國的年夜飯有很多講究,最大的特點是飯菜一律為傳統飲食,而且只能出自媳婦之手。全家要吃“五谷飯”,即云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飯。另外還要做“打糕”,包韓式“饅頭”。主菜除烤肉外,還要擺上十幾種山野菜或泡菜。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舉行鄭重而莊嚴的“祭禮和歲拜”,儀式完畢后,才能吃第一餐——米糕片湯。韓國人把春節食品統稱為“歲餐”,米糕片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

在除夕鐘聲敲響108下之際,日本各家各戶就競相吃起長面條來。據說,日本人相信,誰家面條長,來年的運氣就好。而且,幸運的大小與面條的長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