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的西式餐飲,在當今中國是深受青年人喜愛的美食,西餐廳也是人們約會、商務洽談的首選之地。殊不知,早在西餐第一次進入中國人視野的時候,可并不那么受歡迎。
西餐和其他來自西方國家的物質文明一樣,在晚清時期才逐步進入中國,當時的清朝政府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不但以“番鬼”稱呼外國人,更對外來的一切事物提不起興趣。當時國人對于西餐的印象,基本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是西餐的食物非常腥膻、生冷;第二是餐具刀叉用起來如同野蠻人在砍殺;第三是吃得太過隨意,沒有“文化內涵”。
再進一步看當時第一批見識西餐的國人對西餐的具體描述,則更是讓人哭笑不得。
那位目擊者是這樣描述西餐的:用餐者坐在餐桌旁,將一種叫做“蘇披”的流質食物一勺一勺喂到自己嘴里;用奇怪的刀子和叉子將幾乎跟活魚差不多的生魚肉切成片,大口大口嚼著;餐桌的邊角各放置著一盤半生不熟、甚至還帶著血絲的肉片,肉片被濃汁浸泡。
此外,“番鬼”們的餐桌上,還有一種綠白相間的、散發濃烈氣味的物體,此物用酸水和牛奶混合后,放在烈日下暴曬直到發霉長滿蟲子,方可食用。這種被西方人稱為乳酪的物體,常常被用來就著一種紅色的濃液食用,這種紅色液體不斷從杯沿冒出氣泡,弄臟人的衣服,此液體被稱為啤酒。

在當時的國人看來,之所以這些“番鬼”的性格如此暴虐,正是因為他們的食物甚是粗鄙、原始、落后,毫無美感可言。國人認為西方“番鬼”的生活跟未開化的野蠻人差不多,用餐境況非常糟糕,而這些外國人還假裝不喜歡中國的美食。
其實,目擊者所述的“蘇披”,是奶油味的濃湯,“蘇披”即英文“湯”的音譯;而“生魚肉”很顯然是指如今海鮮中常吃的生魚片,蘸著芥末和醬油的生魚片可謂最新鮮的美味;“半生不熟的肉”說的就是牛排,牛排的烹飪講究五分熟、七分熟或全熟,帶著血絲的牛肉在如今早已見怪不怪了!
而乳酪被形容為“綠白相間的、散發濃烈氣味、被曬到長滿蟲子的物體”,很顯然是描述者帶著個人主觀情緒的夸張之說,作為西餐必備調料的乳酪,怎么可能這么嚇人呢?而如今最大的啤酒消費國就是中國,當年那種“紅色的,冒泡弄臟人衣服的濃液”已經成為國人聚會休閑的必備飲料!
想不到吧,在如今的我們看來如此高雅、浪漫的西餐,與中國人的第一次會面竟如此備受“嫌棄”,而以上這段生動且夸張的描寫,恰恰反映了最初接觸西式飲食的中國人,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外來事物的。而如今西餐在中國的廣泛化、普及化,也正說明走過這一百多年,中國已然從那個落后、封閉的舊社會,發展成如今這個與世界大同、高度開放的國家!
●廖玉元 薦自 《科技信息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