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鐵
堵車,是讓大城市上班族們頭疼不已的一個問題。隨著汽車價格的不斷走低,私家車逐年增多,這一讓人添堵不已的煩心事兒逐漸向中小型城市蔓延,幸而有“治堵神器”及時從天而降,它們都是什么交通工具呢?
目前已在大眾面前露過臉的“治堵神器”,有云軌、空鐵、巴鐵這三種,它們與目前城市里最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地鐵相比,造價均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且工程難度比地鐵更低、建設周期也更短,因此被稱為“治堵三神器”。那么,它們中哪個更靠譜呢?
2016年10月13日,比亞迪公司歷時5年,投資50億元研發的跨座式單軌——“云軌”在深圳舉行全球首發儀式,正式宣告進軍萬億級軌道交通領域。
云軌的本名叫“跨座式單軌列車”,車頭和車尾都是子彈頭式的,中間連接三節車廂;由單根軌道來支撐、穩定和導向,車體騎跨在軌道梁運行的鐵路之上,類似于空中小火車,時速可達到80公里;體量較小,車站可深入建筑。
云軌有五大優勢:高架交通,橋墩纖細,可立于中央綠化帶,不占用緊張的道路資源;無人駕駛,降低了運營人力成本;與其他交通方式互補,可滿足高、平峰運行要求;票務系統可采用公交形式,能參與全市一卡通;備有新能源電池,若城市斷電,其自備電池將可以帶動列車繼續行駛10公里,以保證乘客安全到達站臺。
空鐵,是懸掛在空中軌道上運行的一種軌道車輛,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是一項成熟的技術。2016年9月10日,中國空鐵在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正式下線,它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后第三個掌握懸掛式空中列車技術的國家。
2016年9月30日上午,我國首列空鐵在四川省成都雙流成功掛線,它懸掛在空中的軌道之上,以鋰電池來作為牽引動力,可以在離地5米的高空中平穩行駛,不影響地面運行的車流。因為還在試運行階段,所以這列空鐵的運行速度大概在每小時10公里左右,而投入運營后車速將達到每小時60公里。它運行平穩,窗外視野寬闊。
不同于國外的高壓供電,中國自主研發的空鐵動力來自新能源電池——由220塊鋰電池組成的超級電容包。目前這塊電容包能夠提供150度電力,可以支持列車行駛120公里到150公里。
談到“治堵神器”,不得不提前段時間紅極一時卻又備受質疑的巴鐵。
巴鐵又叫立體快巴,是一種采用電力驅動的新型大運量公共交通工具,是我國自主原創發明的“神器”。巴鐵車身分為四節,每節長12米,可謂公交巨無霸。車體設計長度為58~62米,寬7.8米,行駛時需橫跨兩條機動車道。巴鐵車體分上下兩層,上層可載客1200至1400人,下層鏤空,鏤空底層高度為2.1~2.2米,2米以下的小汽車可在巴鐵“肚皮”底下自由通行。

巴鐵
巴鐵目前完成了概念化設計,正處于模型車制作驗證及工業化設計階段,按照巴鐵項目時程安排,預計將在2017年5月完成工程樣車的設計開發制造,進入車輛綜合實驗驗證階段。

云軌
云軌和空鐵屬于同一種軌道交通形式,云軌是跨座式單軌,空鐵則是懸掛式單軌。也就是說,云軌是在空中軌道上方行駛,而空鐵則是在空中軌道下方飛馳。
這兩種軌道交通均屬于中小運量軌道交通系統,投資少、周期短,智能環保、適用性強、占地面積小,譬如云軌軌道的支撐柱就很細,只需在大中城市的道路中心綠化帶上打幾個樁柱就行,與現行機動車互不相干,所以不存在與現行交通法規相沖突的問題。同時空中運行能帶來一個獨特的優勢——可在某些大型小區中心建立便捷公交站。
然而不論是空鐵還是云軌,由于它們都采用懸空方式,所以注定無法成為重載交通工具。拿云軌的200人載客量來說,它充其量也就是一輛放大了的鉸接式公交車,是否能擔負起大中城市干線交通的主要承載任務還有待觀察。此外,高懸在空中、人員集中的交通工具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乘客遇險時的逃生問題。
再來看看巴鐵。巴鐵看上去像一個行走的龍門吊,分上下兩層,上層可載客1200~1400人,下層可容2米以下的小汽車自由通行。由此看來,其似乎不僅在載客量方面讓人放心,且與現行交通也互不沖突,然而真是這樣的嗎?
一位城市軌道交通專家認為:第一,巴鐵與現行交通設施不匹配,如此高的車體,遇到立交橋怎么辦?是否整條公路都要重建?第二,巴鐵的運行對交通規則是個挑戰,小車在大車肚子底下是沒有辦法改變行駛方向的,且當一輛巴鐵需要轉向的時候,所有的車輛都要停下給它讓路,造成擁堵,此時巴鐵的實際效率將大打折扣,更別提巴鐵有著60米的車長,而城市公路不可能像鐵路那樣有大弧線式的彎道,因此其能否實現轉向都是個問題。第三是重量巨大,1200名乘客,以每個人加行李重75公斤計算,再加上鋼制車體本身重量,巴鐵載客運營時總的最大重量超過100噸,相當于重載火車,幾乎世界上所有的立交橋都無法承受它的重量。
因此,根據目前的測評看來,云軌、空鐵的載量有限,而巴鐵則與現行交通設施不太匹配。
目前,上述三種“治堵神器”中,只有云軌項目拿到了投資和單子,這意味著資本還是比較看好云軌的。
其實,無論是云軌、空鐵還是巴鐵,都代表了一種創新精神。新生事物必然有許多值得質疑的地方,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三大“治堵神器”各自的“硬傷”都將被逐漸完善,為將來的城市生活帶來更多便捷。
●大浪淘沙薦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