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中華錢幣文化中心 靳偉勇
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的“大中華錢幣文化”思考
——“大中華錢幣文化中心”戰略構想
文|大中華錢幣文化中心 靳偉勇

金花銀 伍拾兩銀錠
錢幣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社會出現分工以后,伴隨著商品交換而產生的,距今已有大約三四千年的歷史。人類的錢幣文化,從其產生、發展及演變的歷史考察,大致可以分為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錢幣文化體系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
中國古代錢幣文化獨創產生后,便一脈相承,未曾間斷。不但自成體系、源遠流長,而且對周邊國家及地區曾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大中華錢幣文化”的概念就是從這一視角提出來的,它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和中外歷史交流的實物見證,記錄了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人類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英國著名文化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將人類文化概括出21個重要文化體,并分為兩類,只有6個文化體是自身獨創而發展形成的,其余15個文化體則是移植其他民族文化而派生傳承的。6個原創文化體中,5個早已消亡或是融入了別的文化體,只有中國文化是唯一獨創發展并延續至今的文化體。最能代表或承載中國古代文化的是什么?
無論是書法繪畫、唐詩宋詞等文學藝術作品,還是商代的青銅器、漢代的絲綢、唐代的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等器物,乃至以四大發明為標志的我國古代科技,雖然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各自都不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如果要選擇一種最能承載和代表中國古代文化的載體,則非中國古代錢幣莫屬,這是由錢幣的特殊屬性決定的。
首先,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最早的組成要素;其次,錢幣伴隨中國古代文化延續發展,從未間斷;再次,錢幣數量大,流通地域廣,接觸使用面寬,具有最廣泛的民眾基礎和社會代表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錢幣承載和涵蓋了歷史進程中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任何其他文化要素如文學藝術、器物以及科技發明所不具備的。如:形制上,圓形方孔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單位上,一枚開元通寶的重量為一“錢”,直接影響了度量衡單位及十進位的實行;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一部錢幣史所呈現的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文字發展史及書法演變史;技術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范鑄及翻砂技術史、造紙史和印刷史。
錢幣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它是社會產生重大變革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每一種錢幣總是在繼承原有錢幣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既有歷史的延續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種時代性,從唐朝開始表現為隨著年號的變更而鑄造相應的年號錢,使得錢幣的發行與歷史的發展如此的緊密相連,以至于可以說,一部錢幣史所串聯的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
總之,無論是從錢幣的形制上、單位上、圖飾上,還是鑄造(印刷)技術上,或是貨幣制度及貨幣思想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非常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因此,我們認為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
金屬稱量貨幣時代,任何一枚錢幣都有可能伴隨商貿的往來,流通全國乃至整個世界。錢幣不僅是交換的手段、主權的象征,更是民俗文化、思想藝術、鑄造(印刷)技術的傳播媒介。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周邊的國家以及地區曾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因為受到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歷史淵源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差異。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影響,大致可以概括為四種類型。
1.朝鮮、越南、日本、琉球
歷史上,朝鮮、越南、日本、琉球都屬于以中國為代表的儒家漢文化圈,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都流通使用中國的貨幣,也曾仿照中國錢幣鑄造本國的貨幣,不但使用漢字甚至直接借用中國年號鑄造錢幣。所鑄造的錢幣都非常的標準,與中國錢幣幾乎沒有區別,甚至可以混入中國錢幣中一起流通使用。這四國在錢幣文化上雖然各有特點,但是,都屬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地區號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正好處在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由亞歐大陸通往澳洲的交叉點上。這一特點不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就是在東西方錢幣文化的交流上,這一十字路口的特點也表現的非常明顯。如東方錢幣文化伴隨著華僑的遷入、商貿特別是朝貢貿易的頻繁往來而直接流入了東南亞地區。而西方錢幣文化則是隨印度、阿拉伯商人以及伊斯蘭教的傳播而間接傳入。最后,東西方錢幣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相遇了,實現了相互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古代銅錢在東南亞地區的流通大致以馬六甲為界。馬六甲以西使用金銀貨幣為主,以東則主要流通中國的圓形方孔銅錢,這與中國古代海商傳統的貿易航線及其活動范圍相一致。
3.中亞地區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央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歷史上深受東西兩方面的影響。西方的影響始自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其最東端曾到達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布哈拉和塔什干附近。希臘人的遠征雖因亞歷山大的英年早逝而停止,但是,被希臘人占領的地區隨后開始的“希臘化時期”,卻將希臘文明傳入中亞及印度北部地區。東方的影響則是以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張騫出使西域為標志,拉開了中原王朝經營中亞地區的帷幕。漢宣帝神爵三年(前60)設立西域都護府,對包括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地區行使了有效的管理。伴隨駐軍、屯田以及商旅、使臣們的頻繁往來,中華文化傳入了中亞地區。以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和張騫出使西域為開端,源自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文化和源自黃河流域的中華文化先后傳入中亞地區。兩種相向而行的文化,在亞歐大陸的腹地即中亞地區實現了交匯,由此形成了橫貫亞歐大陸、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被后世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古代商貿之路。
4.西亞地區(伊朗)
西亞地區的伊朗,古稱波斯,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波斯薩珊朝的銀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西亞、中亞地區的國際通用貨幣。北周時期,波斯銀幣隨絲綢之路貿易而流入我國西北廣大地區,甚至在河西走廊一帶還獲得官府同意,作為法定貨幣用于繳納賦稅,這對隋唐之際白銀的貨幣化進程曾產生了一定影響。與波斯銀幣對我國的影響相對應的,是元朝時我國的紙幣文化對伊朗的重要影響。伊朗在元朝的時候曾經模仿中國使用紙幣,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它所產生的影響卻很深遠,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對外傳播了中國古代的紙幣文化,這為后來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帶來了便利;其次,是傳播了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技術,打破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范圍,這為后來的知識傳播、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后,糾正了以往認識上的兩個誤區:一是說明我國古代錢幣文化的對外影響,不僅體現在圓形方孔式樣的金屬貨幣上,還應包括紙幣;二是所影響的地域也不應僅限于傳統的日本、朝鮮、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還應遠達波斯(伊朗)、印度等西亞、南亞地區。

琉球通寶
“大中華錢幣”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古代錢幣文化,與東方錢幣文化在內容上有一定的重合,主要是關注的視角不同。它應該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中國古代以及當今兩岸四地(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曾經發行、流通使用的錢幣;
二是歷史上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所鑄造的錢幣;
三是歷史上受中華錢幣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及地區,如朝鮮、日本、琉球、越南,以及東南亞、中亞、西亞、南亞等地,所鑄造和使用的明顯帶有中華文化元素的錢幣;
四是西方殖民者在東南亞等地為了照顧廣大華僑使用方便,而鑄造發行的、用漢字標注面值及貨幣單位的錢幣;
五是1949年以后,我國設計、印制(鑄造)的援助外國的錢幣。
上述五個部分中,第一、第二部分是核心,第三部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第四、第五兩部分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雖然不是主要部分,但是作為歷史的見證,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淳化元寶”金幣
加強“大中華錢幣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具有非常的緊迫性,這種緊迫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
“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提出來的戰略規劃,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指導各項政策的制定和落實。而“大中華錢幣文化”的概念,正好可以從錢幣文化的視角,向大家展示歷史上獨創產生、一脈相承的中華錢幣文化如何在絲綢之路上既承擔了商品貿易的媒介,又傳承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它可以非常直觀的詮釋習主席在“一帶一路”高峰會上所提出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2.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目標,很多研究者僅僅是從國際金融的視角橫向地來研究。而“大中華錢幣”卻能夠從縱向的視角揭示出,漢唐之際的五銖錢、開元通寶錢,在絲綢之路沿線都曾經作為通用貨幣被廣泛接受和仿制,發揮了國際貨幣的作用。這對于全面認識當今的人民幣國際化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3.加強兩岸四地(大陸、臺灣、香港、澳門)間文化交流的需要
民進黨上臺以來大肆宣傳“去中國化”,香港回歸以后,港獨勢力也加緊從事港獨分裂活動。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積極開展兩岸四地同為炎黃子孫后裔,擁有并堅守共同的中華文化遺產的宣傳。這方面“大中華錢幣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容易產生共鳴,便于大家接受。
4.加強與周邊國家間文化交流需要
周邊很多國家歷史上深受中國的影響,屬于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圈”。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侵入,各國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在殖民者的唆使下,出現了一股“去漢字化”的傾向。后來日本、韓國限制漢字的使用,越南則干脆廢止漢字,改用拉丁字母。這些國家在漢字傳入之前都沒有文字,歷史從一開始就是用漢字記錄的,廢除漢字之后,歷史與文化就都出現了斷層。年輕的一代因為不識漢字,不能閱讀文獻而不了解歷史,不知道他們文化上與中國之間的淵源關系。因此,我們有責任將斷層的歷史重新連接起來,將失憶的文化重新找回并呈現給世人。這其中,各國受中國影響所鑄造和使用的錢幣,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歷史的見證,直觀、真實地記錄了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淵源關系。因此,從“大中華錢幣文化”的視角,積極開展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及地區影響這一專題的研究,就更具現實意義。

日月光金
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錢幣文化更是世界兩大錢幣文化體系之一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的重要代表,對世界錢幣文化的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都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如前所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就是通過紙幣文化傳入歐洲,并在此后歐洲經濟發展和文化知識普及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如此重要的貢獻,但是在國際錢幣界并沒有取得它應有的地位。這除了國際上固有的“歐洲中心論”偏見的影響之外,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自己對古代錢幣文化研究和宣傳的不夠,沒有從文化的高度來開展錢幣研究,特別是沒有積極開展“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及地區影響”課題的研究,也就是沒有從“大中華錢幣文化”這個視角來進行宣傳介紹,致使絢麗多姿、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不要說是國外,就是國內,甚至是錢幣界內也并不廣為人所知。因此,我們要積極開展古代錢幣文化的研究,特別要加強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世界錢幣文化及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貢獻的研究和宣傳,以此確立中國錢幣文化在國際錢幣界應有的地位。這應該屬于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大明寶鈔
歷史上中國文化所涵蓋的范圍,實際上并不限于中國境內,還包括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周邊國家及地區。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了一個大的文化圈,被稱為“中華文化圈”或“漢文化圈”。這一文化圈存在的前提之一,是共同使用漢字。因此,在通用漢字的基礎上,各國知識分子學習儒家的經典,采用中國的典章制度進行治理,使得各國的學術思想、宗教習俗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現在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限制漢字的使用,東南亞的越南則廢止漢字。中亞地區,在接受伊斯蘭教以后,對非伊斯蘭教的文化遺跡進行了徹底的破壞,對此前的歷史則選擇集體性失憶。因此,從事歷史研究的工作者,有責任將歷史的真相告訴世人。這其中,各國受中國影響所鑄造和使用的錢幣,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歷史的見證,直觀、真實地記錄了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淵源關系。因此,從“大中華錢幣文化”的角度,積極開展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對周邊國家及地區影響這一專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成立“大中華錢幣文化研究中心”的初衷有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兩岸四地,即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錢幣研究及收藏界的合作,做好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錢幣文化這一炎黃子孫共同的錢幣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
二是通過對歷史上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所鑄造錢幣的研究,揭示中華悠久燦爛的錢幣文化是各個兄弟民族共同創造的,是我們共同的精神文化遺產。加強對我國“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構成的認識,增強中華民族在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是加強與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蒙古、越南等歷史上曾經屬于“漢文化圈”國家的錢幣學術界的聯系,通過對共同的同出一源、一脈相承的東方錢幣文化的研究、宣傳,尋求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構建友誼的平臺;
四是通過對“大中華錢幣文化”的研究、宣傳,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漢唐之際的五銖、開元通寶等錢幣,在“絲綢之路”沿線曾經作為通用貨幣被廣泛接受和仿制,發揮了國際貨幣的作用。這對于全面認識當今的人民幣國際化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在“大中華錢幣文化研究中心”之下,擬成立若干專業委員會,主要圍繞如下幾方面開展錢幣實物的收集、保護,錢幣文化的研究、弘揚,以及錢幣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
1.成立“錢幣學學科建設”委員會
在西方國家“幣章學”是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認定的十九個一級學科,有很高的學科地位。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鑄幣以及紙幣的國家,更是世界上兩大錢幣文化體系之一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的重要代表,對世界錢幣文化的發展,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錢幣學”的學科建設卻非常滯后,我們今年與有關錢幣專家在兩會期間通過政協委員張建國提交了“應增加錢幣文化在中小學歷史教學中的分量”的提案,除有關報刊、網站外,“人民論壇 兩會國事廳”專門做了視頻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將一方面聯合有關院校開設課程、舉辦講座;另一方面通過提案與有關單位合作,增加中小學教程中錢幣文化的分量以及編寫有關課外讀物。
2.成立“大中華錢幣收藏鑒賞”委員會
據中國錢幣學會三年前的不完全統計,當時社會上注冊登記的中國錢幣學會的會員已超十萬人,收藏愛好者應當在五百萬至一千萬之間,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們將以“大中華錢幣收藏鑒賞”委員會的方式,將愛好者組織起來,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等形式普及、宣傳有關錢幣文化知識。
3.成立“大中華錢幣鑒定評級”委員會
中國古代錢幣文化雖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國家鑒定評級標準,使用的是美國的鑒定評級標準。錢幣界的有志之士都在為提出中國的標準努力,但是目前力量分散,各自為政,效果并不理想。因為鑒定評級標準不統一,沒有國家認定的行業標準,所以網上交易不規范,存在很多風險。導致國內的錢幣收藏愛好者之間轉讓或交易錢幣實物還主要依靠博覽會、交易會等傳統的方式實現。我們將聯合中國錢幣學會制定行業標準,申請國家專利后,將給廣大愛好者提供網上鑒定以及交易服務。
4.成立“大中華錢幣文創產品開發服務”委員會
一枚錢幣實物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見證,更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錢幣,在鑄造技術、材質的選用,藝術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這決定了錢幣是非常好的文創產品開發的題材。我們將聯合社會上的力量,積極開發有關“大中華錢幣”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滿足社會上的需求。
(附記: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先生在《中國貨幣史話》系列之四:“貨幣文化交流史話”中,從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視角,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貨幣文化歷史上對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影響,拜讀后深受啟發。文中很多的觀點以及部分內容都引自王永生副秘書長的《中國貨幣史話》一書,特此聲明并深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