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波, 韋 芳
(1. 河池市教育局 教科所,廣西 河池 547000; 2.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師范生參加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考試面試的問題與對策
——以河池市小學語文教師資格面試考點為例
凌金波1, 韋 芳2
(1. 河池市教育局 教科所,廣西 河池 547000; 2.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師范生參加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存在回答問題不能把握關鍵;試講展示基本功不夠扎實;答辯反思不夠深入等問題。主要對策是高校職前的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優化課程內容,彰顯課程內容的實踐品質;改進教學方法,注重課例分析的實踐取向;“互聯網+”微課型,強化教學技能訓練常態化;與小學協同培養,構建“全程實踐”模式,以期提高師范生參加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考試面試質量,進而提升其培養質量。
教師資格考試;師范生;小學語文教師資格面試;教師教育
教育部新近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是教師職業準入的前提條件。”“教師資格考試包括筆試和面試兩部分。”[1]考生筆試合格者才能報名參加面試。面試按學科分組進行,“所有考生要在既定時間內,按照規定的題目和內容,主要通過備課、試講、展示、觀察、陳述、提問、答辯等方式,由一組面試考官對考生是否具備一名合格新教師的基本能力素養和職業發展潛質進行綜合評估和判斷”[2]。教師資格從“省考”到“國考”,在筆試方面已陸續有了相關的研究成果,但對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尚未引起足夠關注。作為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師資格面試考官,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師范生參加面試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梳理研究,對癥下藥,幫助師范生提高面試質量。
針對師范生在小學語文教師資格面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將從回答問題、試講展示、答辯環節做出描述及分析。
(一)回答問題:不能把握問題關鍵,止步于表面
面試第一環節,回答規定問題(結構化面試)。面試內容為“考官從題庫中隨機抽取2個規定問題,考生回答,時間5分鐘”[3]。“問題情境來自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的具體實踐或者社會比較關注的關于學校與幼兒園熱點現象,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是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經常需要面對和處理的”[4]。例如,學校要讓一位毫無經驗的新老師來擔任班主任工作,你可以給他什么建議;如果你班有一個同學經常不交作業,你怎么處理?要求考生把握問題關鍵,闡述充分理由。主要從職業認知、心理素質、言語表達、儀表儀態、思維品質等方面測試考生是否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大部分師范生的問題回答,都有正確的職業認知,對小學生有責任心、愛心,但把握不好問題關鍵,欠缺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將事與理融合,將知識轉化為方法、能力,因而問題的回答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是普遍存在的通病。
案例1:某五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總是突然發出怪叫或故意回答錯題以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如果你是老師,你會如何處理?
師范生在回答問題時意識到“尊重學生、以理服人”,但多是帶到辦公室詢問、批評,最后提醒“下次不能再這樣做”,這種教育方法治標不治本,學生會屢批屢犯。
分析:師范生在回答問題時,首先應表述自我情緒的調控;其次,采用冷處理法,對這一輕度不良行為用目光制止或身體接近傳遞聽講信息,回到正常的課堂教學。最后,遵循疏導性原則,下課后用充裕時間了解事件真相或根源,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應盡量避免“只顧樹木丟失森林”的局面。
師范生應當從五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分析該孩子已進入青春早期,常常喜歡用異樣的言行引起他人(特別是異性)的關注,明確了病因才好對癥下藥。不但要幫助學生加強道德認知——不能這樣做:這種異樣行為對他人和自己學習秩序的影響,意識到尊重與被尊重是互相的;還要明確道德行為——可以怎樣做:1.引起他人關注的其他途徑:回答問題的精彩言論,對他人的幫助、為班集體獲得榮譽等,以這樣的方式引起他人關注才是有益的;2.與學生商量達成約定,獎勵和懲罰并用:(1)正強化獎勵:如能在一節課內改正缺點,可發一條表揚短信給家長、一次班級公開表揚、增加自由參與班級活動的特權等;(2)“代價式”懲罰:取消一次課外活動機會或取消調換座位的選擇權等來消除不良行為。從學生心理切入,有實際操作方法舉例,可以展示出師范生良好的教師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和思維品質,以及恰當地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試講展示:基本功不扎實,學科技能不凸顯
面試第二環節:試講展示(情境模擬)。面試內容為“考生按照準備的教案(或活動演示方案)進行試講(或演示)。時間10分鐘”[3]。這是無生的片段教學,是整個面試環節的重頭戲。例如,《荷花》試講要求:(1)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2)教學過程須有提問環節。(3)試講時要體現師生互動[5]。主要從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方面,綜合測試考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科教學能力。大部分師范生都能選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環節規范,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部分師范生試講展示存在漢字讀音不正確、語音含糊,粉筆字書寫筆順不規范、間架結構不勻稱等現象,從中折射出部分師范生語文教學基本功欠扎實的問題。
案例2:在小學語文三年級《燕子》第一課時的試講中,師范生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分析:獨體字作為部首偏旁時,要變體。如“禾”在“秋、梨”中,最后一筆捺變點;“足”在“踢、跑、跳”中以及在“踅”中變化是不同的。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板書應以正楷為準,部首細微的變化與漢字書寫時的避讓、穿插等組合規律要在書寫中表現出來,才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規范、美觀”的書寫要求。
3.形近字區分未掌握方法和規律。在詞語教學環節多次把“吹拂”讀寫成“吹佛”。
分析:如果從字理上分析則易區別:“拂”有撣去、拭之意,故從“扌”;“佛”指神、仙人,故從“亻”;而“吹拂”在文中有春風輕輕吹過如手輕撫之意,因此是“拂”而非“佛”。
4.多音字讀音選擇不分語境。在朗讀時將“剪刀似的尾巴”的“似”一直誤讀為“sì”。又如,不能依據句子“原來是螃蟹用大鰲夾住了他的手”中讀準“夾”(jiā)音。
分析:“似”:只有在“似的”中才讀“shì”,其他都讀“sì”——相似、好似、似乎等。“夾”:當表示從兩邊鉗住,表動作時讀“jiā”,如夾住、夾緊;表示有兩層(衣服)時讀“jiá”,如夾襖、夾衣;因此,在句中應根據語境理解意思選擇正確讀音。
案例3:學段教學重點不明。二年級《劉胡蘭》第一課時教學試講。師范生能根據“提示”首先進行字詞教學,再梳理課文內容。但面對16個“會認字”和8個“會寫字”的繁重教學任務,依然采用逐個生字教學的方法,全部由教師帶讀教寫,本課中6個要求既“會認”同時又是“會寫”的生字,未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識字教學策略。在進行10個生字的教學后,試講時間很快到了,用“剩下的生字大家回去自學”來代替,急忙進入課文,無法完成試講任務。
分析:學段教學重點不明是低、中學段第一課時試講中最典型的問題。低學段識字寫字教學要“多認少寫”,會認的字不一定同時要求會寫。考生在備課時,對于同一課中認寫重合的字要調整教學方案,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教學漢字的“音、形、義”。例如,字音教學要將生字打亂順序按讀音歸類整合教學:后鼻音一組、三拼音節一組等;字形教學按結構分類:左右結構一組、上下結構一組等;字義教學可通過組詞、說句等方法穿插進行。漢字教學都是“先識后寫”,因此“會寫字”就不重復音義教學,直接進入寫字教學。寫字教學可按結構歸類指導:左窄右寬、左右相等,還應關注筆畫,如本課出現的“買、賣、兵”三字都有點,點卻不同,有短點有長點,這些細節應是寫字教學的重點。
案例4:語音面貌欠佳,前后鼻音不分、平翹舌音不明,朗讀課文聲如蚊蠅;表述辭不達意,用語不規范,將方言“翻譯”成普通話來講。如,將方言“好咩”“不太好咧”“得了(liāo)”直接“翻譯”用在試講中;再如,試講過程中總是用“接下來呢”“好吧”承接下一個話題,頻率過高,就成了口頭禪。
分析:課堂上應使用規范的教學語言。教學語言規范包括語音規范和語法規范,還要音量適當。規范的語言、相對標準的語音會讓試講成績“更上檔次”。
(三)答辯環節:教學反思不夠深入,修正不到位
面試第三環節:答辯。面試內容為“考官圍繞考生試講(或演示)內容和測試項目進行提問,考生答辯,時間5分鐘”[3]。答辯是考官根據考生的試講情況即興提問,常見問題有三類:一是教學設計相關問題。例如,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是什么?你為什么這樣設置?你教學目標中提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具體在哪個環節體現了?你認為剛才的試講能達到這個預期目標嗎?二是學科素養相關問題。例如,生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不同年級應有不同的側重點,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你認為應側重哪方面的教學?你今天試講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請你向我們介紹王維的其他詩歌。三是試講中的失誤相關問題。例如,課文中有一個詞,“鑲嵌”,請你在黑板上寫一寫(考生在試講時寫錯字或書寫筆順不正確)。通過上述的提問,把反思、補充、修正試講中失誤的機會留給考生,綜合測試考生對自己試講課堂的教學行為、教學藝術的反思能力和應變能力。部分師范生試講后,教學反思不夠深入,答辯修正不到位。
案例5:二年級《劉胡蘭》第二課時試講,師范生多次提出“請同學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在答辯時,考官提問:“在教學中,你請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這是否符合第一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果現在給你重新設計,你會怎樣處理?”師范生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尚方寶劍”,說出不符合第一學段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
分析:師范生應瞬間回顧剛才的教學情況,迅速反思、補充與修正。如第一學段學生要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教師應當提供“閱讀提示”或“自學導航”,有具體步驟和方法的示范指導。《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要求:“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6]。第一學段學生剛剛學習默讀,正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要時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表述不當。師范生如能這樣有理有據的反思與修正,不僅能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還能使面試增彩。
教師資格考試的筆試與面試各有側重點,兩者相輔相成,與筆試相比,面試更側重考核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它注重以言語和教學活動的互動形式呈現考生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教學技能和綜合素養,彰顯了實踐取向、能力為重的價值訴求。基于此,高校職前的小學語文教師教育必須密切聯系教師資格考試面試特點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師范生參加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考試面試質量,進而提升其培養質量。
(一)優化課程內容,彰顯課程內容的實踐品質
小學教師資格結構化面試中,問題(問題情境)的設置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職業認知類。例如,一位教師覺得教師職業很辛苦,工資低,對工作力不從心,你怎么看待。主要考查考生對自我認知和對教師職業的正確理解。二是人際交往類。例如,假如你是一位新老師,有一位同事愛說別人的壞話,你怎么辦?現在很多老師都是用短信、微信來和家長聯系,你對這種現象有什么看法?如果你們班有一個同學經常不交作業,你怎么處理?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運用溝通技巧妥善處理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的人際關系。三是應急應變類。例如,上課學生跟你報告說同桌偷吃了他的蘋果,你會怎么處理?主要考查考生的教育機智,能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情緒調控和靈活的思維藝術地解決問題。四是綜合分析類。涉及的面較廣,以案例和熱點問題、有爭議的問題出現。例如,小明在作文中寫到長大了要當一名小丑演員,老師評語:希望你能給全世界帶來歡樂。對此你怎么看?談談你對“有償家教”的看法?解決這些教育情境問題,需要師范生具備情境知識、案例知識、策略知識等實踐性知識。
據此,高校教師教育類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應從以下兩方面完善:首先,從《人民教育》《班主任工作》等期刊中遴選正面為主、反面為輔的教育案例(教育情境問題),或者走進小學教學現場,搜集和精選鮮活的教育情境問題,建立教育情境問題資源庫,并將其整合到課程內容中。
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學,師范生案例研討經歷五個基本步驟:案例呈現、案例設問、案例分析、理論提升、總結應用[7]。案例呈現,分析界定情境問題要素;案例設問,案例解決需要運用到哪些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調動自身知識儲備;案例分析,師范生分小組探索、猜想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理論提升,教師引領師范生調動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對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進行調整、修正,實現教育理論的重組與知識轉化;總結應用,師范生將在特定情境中獲得的問題解決策略在類似的教育情境中遷移運用或創新運用,既實現教育情境問題對課程內容的統整,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師范生建構與教學事件相關的情境性知識,彰顯了課程內容的實踐品質。
(二)改進教學方法,注重課例分析的實踐取向
小學語文教師資格面試的“情境模擬”,以課例為載體,綜合測試師范生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能力。美國哲學家多納爾德舍恩(Donald Schon)認為教師要成為“反思實踐家”(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關鍵之一是與情境對話[8]。課例分析“具有情境性、反思性及建構性等特點”[9]。據此,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應改進教學方法,以課例為載體,采用任務驅動、合作探究、行動研究等方式,讓師范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行動者。
首先,豐富小學語文課例研究資源。教師可通過互聯網資源遴選適切的課例,或深入小學語文教學現場遴選課例,探尋課例背后蘊含的語文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
其次,開展小學語文名師課例探究。以課例為載體,4-5名師范生組成實踐共同體,采用任務驅動式,引導師范生對課例中名師的語文教學思想、朗讀指導、寫字指導、課堂評價語等教學實踐問題開展合作探究,應用所學教學理論以教學細節為依據闡述自己的觀點。使“理論之應用”和“實踐中之理論”兩種范式[10]相結合,提高課例學習的示范性、引領性。
第三,開展小學語文課例行動研究。包含教學設計、課前說課與課例片段實踐演練。分層進式三級訓練:第一層級,課外自主演練。師范生每4人一組,組成實踐共同體,確定課例,如言語反復、結構反復的童話文體《小壁虎借尾巴》,集體備課,撰寫基于個人經驗的教學設計,由2人開展課例片段教學,嘗試借鑒與運用課例研修中習得的名師的實踐性知識,如薛法根《猴子種果樹》的詞串教學法、教學內容的組塊策略:聽故事,知結構;講故事,用結構;續故事,化結構等實踐性知識。片段教學后,共同體成員針對片段教學暴露出的問題與困惑,進行診斷、反思,撰寫基于團隊協作的教學設計。第二層級,教師引領下的演練。由組內1人開展課前說課和反思后的課例片段教學。教師以課例片段教學為靶子,引導共同體成員評課,理解、建構“如何根據童話文體確定教學重點”“如何找準童話讀寫訓練點”“童話閱讀教學設計基本要領”等實踐性知識,并對成員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使共同體成員后續教學行為得到改進。第三層級,課外自主演練。團隊協商,撰寫基于實踐反思的教學設計,再由組內1人進行課例教學。通過幾易其稿的教學設計、一課三反思的課例研修、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師范生經歷從對名師的簡單模仿到教學理念的內化過程,以“教學實踐促進從行為模仿走向理念內化的方法變革”[11],有效推動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習得與建構。
(三)“互聯網+”微課型,強化教學技能訓練常態化
語文教育家周一貫先生認為,“‘互聯網+’理念體現了信息革命的強大威力,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自然也無法擺脫它的影響”[12]。同樣,“互聯網+”思維也影響著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的范式轉型。過去,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在微格教室進行,模擬課堂、錄制、播放,同伴互評、教師點評都是面對面的、即時的,這樣的學習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課堂學習與課外技能訓練兩個時間段涇渭分明。如今,大數據時代,微博、QQ群、微信群及微信公眾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新媒體技術創生了學習資源泛在性和技術環境連通性的無縫學習環境,促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中進行微創新,探索出無縫學習環境下的“互聯網+技能訓練”微課程的實踐策略:
首先,在“互聯網+”背景下,創生教學技能的“無縫學習”。例如,為訓練師范生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的朗讀技能,現代漢語課程結合“朗讀和語調”的章節內容,課前,將普通話朗讀范例音頻、小學語文教材課文范讀音頻資源,通過MP3下載或維棠FLV視頻下載,上傳到班級QQ群;或將小學語文教師雜志微信公眾號欄目“教師好聲音”(優秀教師的課文朗讀)推薦到微信群,布置師范生WIFI環境下利用智能手機進行前置性學習,在音頻范例的學習中,師范生直觀感受與體驗小學教材不同文體課文朗讀的句調、停頓、重音等朗讀的表達技巧,并以此為范例多聽、多讀。課上,教師結合師范生所熟悉的音頻案例,引領師范生根據朗讀內容揣摩與掌握朗讀的技能技巧,并進行個別的朗讀實踐與指導。課后,要求師范生自己錄制課文朗讀語音作品,上傳班級QQ群進行語音展示與交流。新媒體技術創造的無縫學習環境,幫助師范生改善學習體驗,提供個性化學習方式,實現了“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融合”[13]。
其次,開展“互聯網+技能訓練”微課型。在無縫學習環境中,教師是學習的設計者和助學者[12]。一是教師根據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大綱要求,設計若干套試講演練題目。二是師范生自選試講題目,按照試講面試流程與要求,備課20分鐘,按照準備的教案在微格教室進行10分鐘的“微課型”模擬教學。在試講前按下錄像鍵,錄制整個試講過程。三是將錄制好的“微課型”視頻通過網絡技術上傳到教師QQ或班級QQ群。教師或同伴可在本地或異地在線隨時觀摩,完成同伴點評與教師點評。師范生可根據同伴或教師的點評建議,修正教學方案,再進行模擬教學。“遠程診斷”突破時空限制,師范生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反思與修正,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時間與方式上也變得更為靈活,一課多輪,實現了教學技能的有效提升。
(四)與小學協同培養,構建“全程實踐”模式
教師職業是實踐性很強的職業,要提升師范生的小學語文教學能力,必須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構建“全程實踐”(課程內實踐、校內技能實訓與校外實踐)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4年不間斷的教育教學實踐系列活動[14]。與小學協同培養,是“全程實踐”培養模式有效實施的保障。基于此,高校必須與小學建構“U-S”共同體(教師教育共同體),“充分利用小學提供的現場實踐和經驗資源,形成高校與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雙導師制”[15]。與小學協同培養,具體體現在認知見習、專業見習、教育實習三大實踐環節,每個實踐環節都配備校內、校外導師。認知見習安排在一年級,組織師范生到小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觀摩實踐活動,全方位認識教師職業崗位,增強教師職業的認同和崗位的認知。在跟師過程中,師范生習得實踐導師處理教育情境問題的策略方法與技巧,為結構化面試積累情境性知識實踐智慧。專業見習安排在二、三年級,集中見習1周,分散見習2個月。師范生與小學語文教師以師徒結對的形式深入課堂,通過課堂觀摩、課例研修、上體驗課、聽課評課等活動,從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走向知識的操作,為教師資格面試的情境模擬打下堅實基礎。教育實習安排第四學年,師范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基于教學問題解決”的反思性教學與情境研究,在問題解決的教學實踐中,其專業情意、專業能力與實踐性知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1]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EB/OL].(2013-08-21)[2017-04-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308/t20130821_156643.html.
[2]馮加根.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師資格認定的新要求[J].中國考試,2016(4):42-45.
[3]2016年上半年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廣西考區面試報名[EB/OL].(2016-12-13)[2017-04-11].http://www.gxeea.cn/view/content_1019_20139.htm.
[4]馮加根.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問題芻議[J].中國考試,2015(1):40-44.
[5]教育部.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大綱(試行·面試部分)[EB/OL].(2011-10)[2017-04-11].http://ntce.neea.edu.cn/html1/report/1508/379-1.htm.
[6]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育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黃白.教育學案例教學法的選用——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視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7):150-153.
[8]鐘啟泉.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8-14.
[9]陳欣,李高峰,許桂芬.課例研修模式的特點、操作要素及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5(10):115-119.
[10]楊燕燕.論教師職前實踐教學的取向轉換[J].教育研究,2012(5):84-89.
[11]胡春梅.基于核心能力發展的新教師培訓模式初探——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J].教育理論與研究,2016(23):35-38.
[12]周一貫.“互聯網+”思維鏡像中的語文教學變革[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6(1):4-6.
[13]祝智庭,孫妍妍.無縫學習——數字時代學習的新常態[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1-16.
[14]王智秋.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15]韋芳.“U-S”共同體下小學語文教學法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河池學院學報,2013(4):104-110.
[責任編輯 韋楊波]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Interview Taken by Normal School Students for Chinese Teaching Qualification at Primary Schools——Taking the Interview in Hechi as an example
LING Jinbo1,WEI Fang2
(1.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Hechi Education Bureau,Hechi,Guangxi 54700;2.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qualification interview for Chinese teachers at primary schools taken by normal school students.For example, they can’t catch the key points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they show poor basic skills in their trial lecture; their debating abil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re not good enough,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revise the course contents, highlighting practical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focus on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case analysis; apply “Internet+ Micro-lesson” mode, strengthening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normalization; cooperate with primary schools to train the students, building “Whole Course Practicing” mod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qualification interview taken by normal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the teachers’ training quality.
teaching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normal school students; teaching qualification interview for Chinese teachers at primary schools; teachers’ education
G65
A
1672-9021(2017)03-0118-06
凌金波(1978-),女,廣西河池人,河池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小學語文教研員,小學中的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2016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A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16JGA313)。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