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嵐
摘 要:拉什·努連是瑞典當代著名的戲劇家、小說家、詩人。他的作品2014年剛剛被譯成中文,中國觀眾對他的作品還相當陌生。他在瑞典戲劇界活躍了近半個世紀,其戲劇作品之多產之豐富在瑞典戲劇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后的,他被認為是當代瑞典劇壇最為突出、最具才華的作家之一,已經成為瑞典戲劇的代表。
關鍵詞:拉什·努連 關于愛情
“拉什·努連的劇作在本質上都是現實主義的,甚至是繼承19世紀以來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即是對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也是抨擊。雖然這種社會現實可能不是以一種外在的客觀現實呈現,而是以內在的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來表現……。”他的劇作經常圍繞著一個家庭展開,從不同側面反映現代人在相對富足的社會環境下,面對怎樣的精神困境與情感裂痕。拉什·努連的戲劇充分表現了他對現代人的內心危機與復雜的人際關系變化的關注與興趣,他的劇作通常對話簡短,劇中人物名稱多以人稱代詞、名詞或符號表示,人物對白之間留有大量的停頓(沉默)。這樣的劇作對于熟悉和適應中國戲劇大段臺詞表述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關于愛情》是一部比較能夠代表他劇作風格的作品。該劇通過兩對貌合神離的夫婦,在不同的時空場景中展示出來的交叉的、復雜的情愛關系,進一步探討當代男女之間復雜的心理關系。在2014年本人導演了《關于愛情》這部戲,是希望能夠展現拉什·努連創作的一些特點,讓觀眾對這位當代瑞典戲劇界的多產劇作家有所了解、對他的劇作風格有所了解、對他的戲劇意蘊有所感悟。同時,他的作品目前國內導演還少有觸碰,導演這個戲也是對拉什·努連獨特風格的瑞典戲劇進行一次嘗試。
一、 關于瑞典劇作家拉什·努連
對于劇作家拉什·努連的了解,是從一本叫做《“一種地獄”瑞典戲劇家努連劇作選》開始的。劇作選附錄的努連創作年表,為這位劇作家的多產和豐富的創作做了充分說明。截止到2011年,他共創作舞臺劇70部、電視劇11部、廣播劇8部、詩集14本、散文集4部。他的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現代人在相對富足的社會環境下,面對怎樣的精神困境與情感裂痕。拉什·努連的戲劇充分表現了他對現代人的內心危機與復雜的人際關系變化的關注與興趣。他的劇作2014年剛剛被翻譯成中文,也就是上述所說的這本劇作選。書中錄入了包括《關于愛情》在內的五部戲劇作品,在這五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筆下的人物都是生活在底層小人物的矛盾沖突和命運的演繹,除一部作品的地點發生在在精神病院,其他都是在以家庭這個現代人生活的基本空間展開。他揭示的生活,基本以矛盾、憂郁、壓抑、甚至悲慘為主調。
二、 拉什·努連的劇作風格在《關于愛情》中的體現
通過拉什·努連的這五個劇本不難發現,他有著非常獨特的寫作風格。
1.劇中人物基本沒有姓名,都是以人稱代詞、名詞、或是符號代替。如《純凈Ⅰ+Ⅱ》中的人物:男人、女人、他、她、甲、乙、丙、丁、戊;如《關于愛情》中的人物:A、B、C、D、E、F;如《陰影》中的人物:男人、他、她、母親、護士、女孩、兒子。
2.極其簡練的人物對白。以《關于愛情》第一場為例:
C 不,等一下……
B 我得……
C 等一下,等一下。
B 我得走啦。
C 就一小會兒
B 我不想走,可我的走。我必須走。
C 我也是。
B我已經晚了。
C我知道。我也一樣。
B我不想走。真的不想。這是我最不想做的。
C我也不想。這也是我最不想做的。
B好吧。
努連劇作中的對白,大多數都極其簡練,劇本中基本沒有舞臺提示。這樣的寫作風格,對于導演及演員來說,即增加了表現難度,又給出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他的奇妙之處在于,不同的人讀同樣的一段戲的時候,腦海里會產生不同的畫面,這是我在《關于愛情》導演該劇的過程中,也經常出現的狀況。因為臺詞簡短,人物表面上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實際上暗藏著非常豐富的內心活動,有些情感的體會和表達也許不在字里,卻在行間。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不像我們中國觀眾習慣性的大段對白那樣好捕捉。演員表演時,往往會根據他的個人經歷和經驗理解劇本中臺詞的含義,有時會與導演的理解和要求有所偏差。既要激發演員的創造性,又要讓這種創造不脫離軌道。這時,就需要導演時刻把控,不能讓演員的想象跑出你設置的范圍。第一場是一對婚外情人偷情的戲,作者劇本上給出的舞臺提示就是“昏暗”兩個字,其他一切都要靠導演的想象來完成。
3.努連的劇本中人物對白中運用大量的(沉默)。使劇中人物頻繁處在外部動作靜止的狀態。比如《關于愛情》中的第三場(下),是C、D夫妻的一場戲。對白是這樣的:
D:你有時間嗎?
C: 當然有啊。什么事?(沉默)什么事?
D:哦,等一下……
C:好啊……
(沉默)
D: 我們可能不會有孩子啦。
C: 不嗎?你在干嗎?
D:你有一小會兒時間嗎?
C:時間?
D:對啊。
C:干什么?
D:聊聊。
C:當然。
D:你有嗎?
C: 當然。什么事?(沉默)什么事?
D: 哦,等一下……
C:你想要聊什么?
D:我想聊聊……
(沉默)
C: 說啊?
D: 你覺得我們要不要想辦法收養一個孩子?
C:收養?
D: 對啊。一個孩子。
C:嗯……
努連的劇作中,人物之間的對白中注有大量的“沉默”提示。往往在一部戲中這樣的沉默多次出現,會造成戲劇節奏松散、拖沓、氣氛沉悶。但是,在《關于愛情》的排戲過程中你會發現,只要導演掌控住了舞臺節奏,把握住了人物關系,舞臺上雖然語言靜止了,但人物的舞臺行動沒有靜止,反而比以前更加積極了。努連的“沉默”是他的戲劇風格,如果拿掉這些“沉默”戲反而失去了味道。
三、 復雜的心理和人物關系
“人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難解釋的,每一個人又與他人完全不同,理解人、解釋人、揭示人是極為困難的。而這正是戲劇藝術引人入勝之處。戲劇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細致入微的表現人物的內心,甚至表現那些從不見人的內心幽暗之處。”{1}《關于愛情》通過A和B、C和D兩組家庭各自的矛盾、B和C之間的一段婚外情,展現了當代瑞典家庭不穩定的婚姻狀況。作者通過這兩對貌合神離的夫婦,在不同的時空場景中展示出來的交叉的、復雜的情愛關系,進一步探討當代男女之間復雜的心理關系。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愛情的延續。婚姻賦予了愛情實質性的內容,讓愛有了結晶、有了歸屬、有了依靠。劇中的兩個家庭的兩對夫妻都生活在情感的枷鎖之中,包括婚姻出軌的一對情人。在他們的情感世界里感受不到家庭生活帶來的快樂。他們之間彼此不能溝通,每一個人都想得到愛,每一個人又在不斷的失去愛。他們都努力地克制著自己,卻還是傷害了對方;他們想要為自己堅持,卻都又在堅持中失去了自己的初衷。
從丈夫A預感妻子B有婚外情到證實事實,一直處在隱忍的狀態。因為不想讓孩子知道父母離婚,還時不時地與B生活在一起。從他對B的態度看,是既不想離婚,又無法對妻子出軌釋懷,他始終處在矛盾之中。妻子B對丈夫A顯然已經沒有了愛情,她一面拒絕和他做愛,一面對自己的出軌感到內疚。當她與丈夫的婚姻走到盡頭的時候,她又說“感覺像是被剝了一層皮,好像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好像我不再是我……好像回到了童年……成了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我不再是以前的我……又還不是我要成為的我。” 這樣的內心是何等的糾結與矛盾。
另一對夫婦中妻子D一直為沒有和丈夫C生一個自己的孩子而耿耿于懷,他們經歷了幾次人工授精失敗后,妻子D想要領養一個孩子,組建一個“完整”的家庭。在領養孩子的問題上,C的態度明顯是反對的。而D表現出來的是,小心翼翼征求這C的意見、顧及C的感受。實際上,看似處在家庭弱勢地位的她,態度非常的堅決。反而看似起著家庭主導地位的C順從了妻子的意愿,挑選了妻子想要的孩子。隨著劇情的發展,偏偏深愛著丈夫的妻子D,因為遇見了F而離開了C。妻子D雖離開了,但一直惦記、牽掛著C。不論是街頭偶遇,還是母親離世的刻意邀請,D都會忍不住情感的奔涌流淌。
C是《關于愛情》的男主角。他的情感細膩,捉摸不定。他多情、善良、自戀、自負、自尊。什么事都喜歡讓別人做選擇和決定,看似尊重別人,其實也是在逃避責任。他喜新也戀舊,既可以和情人談情說愛,也可以把和前妻離婚時的家,保持7年不變。他善于掩飾自己,讓別人覺得他不在乎、無所謂。其實,他存儲每一個他想要記住的細節。他順從妻子領養孩子的要求;他承受失去養子的打擊;他接受妻子離開他的事實;他理解自己的情人并不包括他在那個“屬于自己的家里”。
《關于愛情》是一部風格樣式獨特的現實主義作品。作者反映的是當代瑞典家庭不穩定的婚姻狀況。它是努連的近期作品,首演于2010年。初讀劇本,整個戲你得到的是一種淡淡的、克制的情緒,但最終那種壓抑甚至是“絕望”的人物關系,卻讓觀眾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被灼傷。記得這個戲的男主角在看完這個劇本之后,在自己的微信上寫下“第一次看劇本不知如何做案頭,不知道該寫點什么,唯有將心呈現于此,方有救贖之道。好劇本,很想哭。”還有一位女編劇在看過劇本之后,居然說“我可不想結婚了。”我只能說,這樣一位陌生的劇作家、用他獨特的寫作方式,深入骨髓的筆力,真實而準確的描寫了當代人的婚姻場景,這場景中有你,有我、也有他、他們……。可以說,作家愈偉大愈深刻,內在行動在他的劇本里所起到的作用就愈大,普列漢諾夫曾說,這樣的作家是不用“事件的表面的興趣”來吸引讀者,而是通過人物內心體驗的刻化來抓住觀眾的心靈。
“努連的劇作本質上都是現實主義的,甚至是繼承19世紀以來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既是對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也是抨擊。 ”拉什·努連筆觸細膩,語言簡練,他的戲的風格,有點像契訶夫,看似平淡甚至還有點冷漠,一切都是淡淡的,卻是那樣的真實可信。排演這個戲需要導演和演員必須靜心、用心、動心。看戲的人,最好也有一定的情感經驗和人生閱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那樣,在這個特殊的空間里,正在演出的故事就是與你有關的一件事。在導演《關于愛情》的過程中,越來越敬佩這位杰出的劇作家。他可以那么精確的捕捉到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準確表達到劇本上,甚至一個多余的字都沒有。在劇本中一個個的沉默里,你可以聽到人物的掙扎、吶喊和呼吸。拉什.努連的作品中,戲不在字里,都在行間;不在有聲里,盡在無聲中。要詮釋他的作品,導演很難,演員很難,但是,突破難點,豁然開朗。希望《關于愛情》,可以為中國的觀眾了解努連的戲劇開一扇窗。
參考文獻:
[1]【瑞典】拉什·努連.萬之,王夢達,趙立新,俞嵐譯.一種地獄——瑞典戲劇家努連劇作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前蘇聯】格·古里耶夫,張守慎/譯.導演學基礎[M].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
[3]李建平.戲劇導演別論[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4]胡導.戲劇導演技巧學[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上海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