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
晨興好擁向陽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鶴氅毳疏無實事,木棉花冷得虛名。
宴安往往歡侵夜,臥穩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
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
(選自《白居易集箋校》,朱金城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鑒賞空間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強調詩歌應反映時事、關心民生疾苦。寫作《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時,詩人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仕途上也屢遭挫折,但他仍不忘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詩的前四聯重在描寫綾襖的溫暖、輕盈。第一聯介紹新襖華貴、暖和、輕盈的特點,第二聯是說這件綾襖實用,第三聯從側面表現綾襖的實用舒適,第四聯抒寫穿著感受。后三聯詩人筆鋒一轉,說穿著這樣的新襖卻不能真正“臥穩昏昏睡到明”,因為“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正因為想著百姓生活艱難,所以“耳里如聞饑凍聲”。作者希望能有萬丈長的裘衣,讓洛陽城的百姓都能溫暖地度過嚴冬。溫飽中能不忘天下貧窮受苦的百姓,體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讀有所思
1.白居易的“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哪句詩的情懷相似?
2.詩歌前八句從不同角度寫新襖的華貴、溫暖、輕盈和舒適,這會影響作品主題的表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