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宗國
明朝有兩項很偉大的發明,一是規定老百姓只要發現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赴京城治罪;二是將貪官“剝皮實草”。葉子奇《草木子》云:“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以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奔簇澪凼苜V數額在六十兩白銀以上的官老爺,要被剝皮制成稻草人,以儆效尤。這樣恐怖的創意,似乎源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仇官”情結,同時源于他對元朝滅亡的反省吧,“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馴至于亂?!币虼怂鲝堃悦椭螄?,刑用重典。
可以說,明太祖的反腐敗力度,為古代皇帝之最,但結果呢?卻陷入了一個怪圈,越反腐敗越腐??!尤其是在他死后,大明王朝,貪官遍地,貪污之術,五花八門。最可嘆的是,竟還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群體,專門揩皇帝的油,這,就是所謂的“金粉世家”。
事情要從頭說起,明朝的中央機關中有一個小部門,叫“中書科”, 在里面上班的人稱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的官階為從七品,即比縣令還低(縣令一般正七品),一共有20人。這20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上翻譯圖書、刻官印、抄寫經文以及為皇族人員辦理花名冊等等。中書科雖然也屬于中央機關單位,但無權無勢,工作也跟百姓百官沒關系,所以,沒人怕也沒人求,是個冷衙門。
史稱“明朝官俸為歷代最薄”,中書舍人的俸祿則更薄,每人的年薪只有八十四石,按糧價折算下來,相當于今天七千多塊錢。換言之,月工資不到六百元。這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定的標準,此后直到萬歷朝,近二百年沒有上調過。按理說,這樣的收入水平,是難以維持一家老小在京城的生活的。然而,中書舍人們卻沒有一個辭職,反而干得特別賣力,到了嘉靖王朝后期,更有一些新科進士千方百計地走后門,爭搶著去干從七品的中書舍人。那么,這其中有何奧妙呢?
原來,在皇宮里寫字也可以發財!據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記載:中書舍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貪污,而其貪污之術也很奇特,那就是利用替皇帝抄抄寫寫的機會貪污用來調墨的金粉。正所謂富貴帝王家,皇宮里幾乎一切都講究雍容華貴的,寫個字也要珠光寶氣,因此就少不了金粉。寫字之前,太監先端上來一盤朱砂,一盤金粉——都是調墨用的。中書舍人便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桿毛筆,在金粉里蘸來蘸去,筆也壞了,筆上的金粉也蘸飽了,這支壞筆就“不得不”被淘汰,可以名正言順地放進另一只手的袖筒里了。然后再摸出一桿筆,再使勁一蘸,筆又壞了,再塞到袖筒里。
如此這般,蘸壞十幾桿筆以后,他們才會正式書寫。等回到家里,把那些壞筆拿出來,每桿筆上都蘸滿了金粉,抖干凈,包起來,交給錢莊去熔,一個小金錠就出來了。有時金粉偷得多,一次就能弄個二兩重的小金錠,而這二兩重的小金錠,等于好幾個月的工資了。正是因為這種額外收獲,讓這些大明官場上的“貧困戶”,輕松地養活了一家老小。
而在嘉靖皇帝朱厚熜上臺后,中書舍人突然成了熱門職業。因為嘉靖特別崇信道教,整天夢想著白日飛升,為了表示他的虔誠,就常常要求中書舍人們替他抄寫《道德經》,抄經所用的墨汁,可不是普遍墨汁,而是用朱砂和金粉調配的墨汁。據記載:每抄寫一部《道德經》要用掉900兩金粉,事實上,只需百兩便足矣!而之外的800兩呢,自然是進了中書舍人的袖筒。而或許,是和在旁監視的太監平分了吧。
投入的是嚴刑峻法,產出的是貪官污吏,這對大明王朝來說,真是莫大的悲劇和諷刺。那么,是誰制造了“金粉世家”?是誰讓腐敗一茬又一茬?追根究底,太祖皇帝似乎難辭其咎。為何這樣說呢?有道是:“千里來作官,為的吃和穿。”但他定的“低薪制” 好像讓那些官吏們活不下去,“斯文已掃地,誰個還要臉?!”于是,貪污受賄也就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