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
摘 要:芭蕾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舞蹈藝術,它的訓練教材是全世界舞者的必修課,其系統性和科學性是其他舞蹈無法比擬的。中國古典舞創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它在我國傳統戲劇的基礎之上,將雜技、武術、和芭蕾的內容借鑒吸收,從而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訓練體系。芭蕾和中國古典舞兩個舞種的把桿基訓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有它們各自的特點和訓練側重點,所以在訓練時目的和結果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運用。
關鍵詞:芭蕾 中國古典舞 把桿基訓 對比運用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一直到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芭蕾舞是以反映17世紀皇家宮廷的生活為主旨,決定了芭蕾舞張揚,明快和華貴的風格。芭蕾基訓有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特別是把桿動作尤為重要,它可以說是所有舞蹈動作的基礎。中國古典舞的形成,是以中國五千年的古典文化為底蘊,以民族民間舞蹈為基礎,傳承了中國的戲曲、武術,雜技的神韻。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性,中國女性的性格多以含蓄、委婉為主,而藝術要揭示人物的性格命運,所以就奠定了中國古典舞含而不露的風格。如中國古典舞代表作《愛蓮說》、《秋海棠》等就表現出了這種特性。中國古典舞經過多年的“繼承傳統”與“借鑒芭蕾”,建立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古典舞教材。
現今學校訓練“把桿”的方式主要有芭蕾基訓和古典舞基訓兩大類。讓學生學芭蕾基訓還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一直存在爭議。根據實際情況,芭蕾基訓的把桿訓練比較規范,低年級的學生比較適合;而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要的良好的靈活性和協調性,這樣古典舞基訓的把桿訓練方式較為合適。
一、芭蕾基訓與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的共性和各自特點
1.芭蕾基訓和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的共性
兩者不論是在腳位、手位、訓練步驟等方面都存在著異曲同工之處。首先,兩個舞種課堂的訓練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兩種把桿基訓在學習之初均是基礎訓練動作開始,由最常見的擦地、半蹲、全蹲、小踢腿、劃圈等動作開始,逐漸到壓腿、大踢腿等幅度較大的訓練動作。芭蕾基訓與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均通過對人體的肩、胯、腰進行的系統全面的訓練,強化舞者的身體柔韌度,使身體各部位得到力量、控制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優美的舞蹈氣質,為接下來的中間訓練做好準備。兩種基訓體系中教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合理安排、教材之間的‘縱、橫關系,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典舞基訓在科學系統性方面從芭蕾體系中吸收并借鑒了其精華。
2.芭蕾基訓和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的特點
(1)芭蕾把桿基訓的特點
芭蕾把桿基訓在解決肌肉形態的長線條,塑造修長、挺拔、舒展、優美的身體基本形態,解決人體的重心,外形各部位的肌肉、韌帶和關節的力量、軔性、靈活性以及各種旋轉、彈跳、控制能力等技術技巧的科學性和動作組合的舞蹈性、流暢性等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優點。例如芭蕾中對腿的直立、重心的要求能培養學生初步具有舞姿和旋轉跳躍的能力,從而將把桿基訓發展到中間姿態和空中的各類跳躍技巧等。
(2)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的特點
古典舞基訓的把桿體態特征多是重心下沉,不會要求學生一直保持直立的體態,在動作中貫穿了“提、沉、沖、靠、含、腆、移”的身韻元素。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則將芭蕾基訓把桿在訓練上純功能化去除,比如把上舞姿中加入了的射雁、斜探海、掀身探海等動作,身體動作變化更為復雜,一改芭蕾基訓僵、死、板的傾向。中國古典舞的動作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的。所以,把桿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同時對于呼吸的要求,更是體現了古典舞注重神、氣、韻。
二、芭蕾基訓和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動作的比較。
在兩種舞蹈的把桿基訓中,她們又顯示出迥然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訓練側重點。芭蕾舞強調“開、繃、立、直”。 中國古典舞更注重的是柔韌性和“神形兼備”。
芭蕾舞認為“開、繃、立、直”的對于一個舞蹈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訓練中要求學生從大腿根部開始一直到腳尖,要完全的外開,膝蓋要求伸到最直,尤其是在做控制的時候,不但嚴格要求腿控到相對的高度,而且不管是主力腿還是動力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外開和要有向上拔的感覺。芭蕾基訓在訓練時要求學生始終都是貴族式的高傲,身體很少有大幅度的彎曲,大腰動作很少,更不會讓學生下大腰甚至是抓到腳,在做胸腰的動作時也要保持向上的高傲氣質。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對身體的柔韌性的要求更高,更注重腰的軟度和能力訓練,組合的動作幅度比較大,會有很多大涮腰的動作。同時,與芭蕾舞基訓的“開”不一樣,它要求整個髖關節大幅度的運動。如做控制時,可能會要求學生從前腿180度轉到旁腿,再轉到后腿,這在芭蕾基訓的把桿里面是沒有的。
它對頭、頸、肩、胸、腰、髖、上肢、下肢各個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既柔韌又充滿力量。 “剛柔并濟”就是中國古典舞素質能力需要的特點和訓練上所追求的目標。訓練時除了注重身體和四肢的控制力之外,更加強調在做動作時的“神形兼備”。由于古典舞基訓把桿動作里加了許多“身韻”的元素,所以形成了“剛柔相濟、情景交融”的特色, “擰、傾、圓、曲”四大要素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些遵循了中國古典舞自身的運動規律,充分體現出古典舞講求韻律的特點。
三、芭蕾基訓和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的課堂運用
1.將芭蕾基訓的“規范性”和中國古典舞基訓的“身韻美”相互融合
芭蕾訓練體系經過一百年多的發展和完善,建立了非常規范、科學、全面的訓練步驟和方法.。芭蕾基訓將身體各韌帶、肌肉進行系統全面的延展訓練,造就舞者挺拔、優雅、協調的體態。在芭蕾基訓最基礎的把桿訓練過程中,讓學生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意識到舞蹈藝術的中介是人體,沒有體態的自然美,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條件。通過反復多次的訓練,不斷增強舞者對身體各部位的支配、控制能力。如芭蕾在重心的移動、腿部和腳腕的力量訓練上能使學生有效增強下肢的能力,為學生的中間動作的訓練和各類舞姿跳躍技巧等打下堅實基礎。中國古典舞的把桿訓練則加入了更多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元素,動作更富有韻律美。在訓練中,俯、仰、擰、傾等動作線條和舞姿造型隨處可見;動作節奏上強調輕柔、動靜、放收、緩急的協調配合,從而達到“神形統一,內外結合”的獨特風格。在中國古典舞的基訓中,在形態、動作規律及情感的表達上具備我國古典舞特有的風格,可以由內到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中國傳統審美教育。采用芭蕾基訓和中國古典舞基本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將芭蕾基訓的規范性和中國古典舞基訓的身韻美相互融合。二者“中西結合、取長補短”,有機整合和滲透,可以使學生身體挺拔、氣質優雅、舞姿優美!
2.根據學生程度安排不同的把桿基訓內容
低年級時學生最重要的是體態的訓練,芭蕾的訓練對學生外形條件及基本能力的訓練最為科學,并行之有效。芭蕾基訓在訓練中特別強調學生要有挺拔向上的直立感,微微上仰的脖子給人一種貴族特有的高傲感覺。低年級的學生訓練應以直、立、靈活、協調感覺為主,腰腿的軟度和技能的練習為輔,并且了解舞蹈教學的常用術語和記錄,因此適合芭蕾基訓。芭蕾舞里因為有足尖鞋,有很多足尖技巧,所以它的基訓里特別強調足部的能力,從芭蕾基訓第一個動作開始就要求學生把半腳尖立到最高,不斷提升足部力量,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就沒有特別強調足尖的訓練。然而實際中,古典舞中有很多技巧需要腳腕子的力量。如果在低年級的基訓中忽視腳腕子能力的培養,到了中國古典舞中的跳、轉、翻學習中必將有缺失。
古典舞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由手到眼體現出一種中國獨有的精神氣質。古典舞中氣息的運用要求也很高:舞蹈中形體動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與呼吸的輕重緩急結合,讓氣息成為形體動作的韻味之本,而這些對低年級學生來講也是比較難理解掌握的。所以古典舞基訓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在初步具由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現能力,豐富了舞蹈語匯之后才能掌握得更準確。
在舞蹈的教學實踐中,如果把西方芭蕾訓練的方法與中國古典舞蹈的訓練方法相結合,將會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教師可讓低年級學生練芭蕾基訓而讓高年級的學生練中國古典舞基訓。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舞蹈,基礎較差,舞蹈能力有一定欠缺,要解決的是動作的規范性,所以更適合芭蕾基訓的訓練體系。而高年級的學生由于低年級時已經訓練了芭蕾基訓,在動作的規范性上應該已經解決的很好,再練中國古典舞基訓就能夠更好地使他們的舞蹈動作更有神韻,舞蹈表演能夠更加富有感情。芭蕾基訓和中國古典舞把桿基訓能有效互補,各自發揮特長,為學生舞蹈素質的全面提高共同發揮著力量。
結語
無論古典舞與芭蕾舞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和相同的共性,藝術的包容性決定了芭蕾舞與古典舞相輔相成的關系。個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共性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個性。芭蕾舞基訓的把桿訓練可塑造修長、挺拔、舒展、優美的身體基本形態,以靈活性及各種旋轉、彈跳、控制能力等技術技巧表現舞蹈的流暢性。任何藝術只有不斷地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才能更好地得到發展,并使其更加完善完美。所以教學中將芭蕾舞與古典舞的基訓結合訓練就在于使這兩種美得以更加的完善和發展。把西方芭蕾舞訓練的方法與中國古典舞蹈的訓練方法有機地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讓學生得到專業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2]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3]王佩英.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4).
[4]孟小燕.芭蕾舞教學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6).
[5]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