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斌

1946年5月4日通過的九三學社《成立宣言》明確提出:本社同人,愿本“五四”的精神,為民主與科學之實現而努力,始終不懈,謹此宣言。《成立宣言》全文一共99個字,就有3次提到“五四”,3次提到“民主、科學”。由此可見,九三學社的緣起與五四運動密不可分,與民主科學精神密切相連。
五四運動中九三學社先賢的歷史貢獻
五四運動中,一批英勇斗士不惜以生命和熱血踐行民主科學精神,其中不乏九三學社先賢的身影。盡管時光流逝,但他們勇敢追求真理的光輝形象仍清晰可辨、熠熠生輝。
許德珩,五四運動主要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北京學生界宣言》(又稱《五四宣言》)起草人、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九三學社中央首任主席。1915年,許德珩赴北大求學,1917年,與毛澤東一起參加 “新聞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經李大釗介紹,許德珩、毛澤東先后參加由其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1918年,許德珩參加要求廢除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總統府請愿,并作為北京學生救國會的組織者之一奔赴天津、上海、武漢等地,聯絡各地學生組織。隨后他成立《國民》雜志社,開展反帝反軍閥的宣傳,還參與組織工人夜校、北京大學平民教育演講團,與毛澤東、鄧中夏、高君宇等人一起,教工人、農民識字,宣傳革命思想,成長為北京學生運動的杰出領導人之一。
1919年5月3日,北京部分高校在北大集會商議救國方案。會后,他連夜起草《北京學生界宣言》,4日,參加集會游行并被捕。在牢房里,他通過詩句,表達“鋤奸不惜死,愛國亦千秋”的決心。被釋后,他作為學聯會北大代表之一,參與組織5月19日的罷課。在上海學生聯合會舉辦的五四運動中犧牲的北大學生郭欽光的追悼會上,他強烈要求懲辦國賊,繼續革命,被當時媒體評為“言詞沉痛,聞者為之泣下”,隨后參加了上海學生游行。6月16日,他當選《全國學聯日刊》編委會主編時說:“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以民主科學的精神,正人心、敦風俗、改造社會。”
五四運動當天沖鋒陷陣的勇士還有,潘菽、楊振聲、初大告、楊鐘健。除了他們,九三學社早期的許多社員也以其他方式參與其中。勞君展,五四運動期間,她任長沙學生聯合會宣傳部長,參加毛澤東、蔡和森于1918年在湖南組織的“新民學會”,用筆名“翼儒”為毛澤東創辦的《湘江評論》撰稿。她還創辦《女界鐘》報紙,積極投身五四運動和“驅除張敬堯運動”。后來遵照毛澤東對新民學會制定的“國外發展”和“國內研究”并重的發展戰略,1920年5月8日,他們6位會員赴法國勤工儉學,臨行前毛澤東冒雨赴上海半淞園送別。此外,俞平伯、周培源、黃國璋、黎錦熙、張雪巖等也都是五四運動積極分子。
民主與科學的時代內涵
距離五四運動已近百年,我國和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既有偶然性,更多的是必然性。我們不能通過截取歷史片段去割裂歷史,而要放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中去審視并尊重歷史。堅守九三學社先賢的歷史就是堅守九三學社的歷史,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政黨都必須堅守的大道,是大道之義。
關于民主。民主產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城邦,其內涵與現在的民主有很大不同。現代民主就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社會化管理方式,是人類社會自我管理的一種方式。基于人類的社會屬性和生物屬性的雙重屬性,如何管理好人類社會,不僅是過去、也是現在、更是未來值得我們研究和實踐的問題。因此,民主沒有固定模式,它基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條件和水平有不同的方式和內涵。要從5個方面理解民主的含義。第一,民主的程度受控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先進與落后,其決定因素是科學技術。科學之意自在其中,民主與科學不可割裂;第二,民主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產物;第三,生產力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第四,民主需用科學加以規范,沒有規范和理性,民主就會演變為民粹;第五,社會化管理需要多數人參與,謀求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少數人的專權,為謀求少數人的利益。
關于科學。我們不能將科學單純理解為形而下之器,而要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去理解,需要從精神和文化兩個層面去詮釋科學的內涵。科學至少應具備理性、求實、求是、遵規、創新、誠信、糾錯等7個要素,其中最理性的表現形式就是不斷糾錯、知錯必改。
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民主與法治的關系就是對民主與科學關系最恰當的詮釋。民主必須由法治來保駕護航。法治的本質就是科學,因此我們不應只強調它的政治屬性,還要強調它的技術屬性。我們的法官應該是“又紅又專”,而不是“只紅不專”或“只專不紅”。因此,民主與法治的關系就是民主與科學關系的范例。
新形勢下民主與科學精神的傳承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陸續出臺《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法規,有效保障了民主黨派發揮作用,也對新時期民主黨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任務。
基于此,首先要達成思想上的高度共識。韓啟德主席在九三學社中央十三屆五次全會閉幕會上說,“愛國民主科學的價值追求和優良傳統是九三學社最引以為豪的思想共識。但民主科學具有時代性,都涉及一個實現路徑的問題。”因此,要把民主科學落到實處,就必須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高度,用全球化的視野來觀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高度共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覺認同。
70多年來,五四運動倡導的民主與科學精神影響鼓舞著一代代“九三人”。九三學社就是那些要求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受到這種精神的鼓舞,順應時代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與領導下,聚集在民主與科學的旗幟下所成立的一個政黨。中共中央黨校許全興教授在《重視時代精神的研究與宣傳》一文中提出,“愛國、科學、自由、民主、創新和奮斗等精神依然是中國人民所迫切需要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社會現代化奮斗不已。愛國、科學、自由、民主、創新、奮斗等精神貫徹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和實踐中,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和現代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由此可見,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光輝歷史中,民主與科學精神貫穿始終。
二要立足自身實際,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我國逐步形成了由黨內監督(執政黨黨內監督、參政黨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法律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審計監督)、民主監督(主體是政協和民主黨派)、社會監督(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非政府組織監督等)組成的監督體系。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是這一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其他的監督形式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現代民主政治體現為政黨政治,政黨是現代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力量,階級利益的獲得、政府的組成和國家權力的行使,都需要通過政黨來實現。我國的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民主黨派的重要政治職能之一,具有獨特的性質、內容和形式。
關于民主監督問題,從今年的黨外人士新春座談會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提到民主監督并反復強調,要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職能。我認為,包括九三學社在內的各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職能發揮得不充分有五方面原因:一是研究不深,二是視野不寬,三是缺乏實踐經驗,四是缺少實踐路徑和程序,五是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民主黨派要履行好民主監督職能,首先應與成員界別特色相結合。例如,九三學社可以圍繞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民主監督。其次,要站在政治、文化、道德、倫理四維角度,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場攻堅戰。這也是今后發揮民主黨派民主監督職能的實踐切口和重要抓手。為什么中共中央有這樣的部署?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對民主黨派高度信任;二是中國監督體系和政黨制度的必然要求;三是打好這場攻堅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一次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回顧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不論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中共取得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包括理論創新、實踐經驗和重大成果,無不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才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誰能想到,經過1927年“四·一二政變”、左傾路線的干擾,長征途中湘江戰役的慘烈,以及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中國共產黨還是勝利到達了陜北。歷經數次起死回生,中共黨員從最初的53名發展到現在的8800多萬名。誰能想到,1934年10月16日,中央紅軍離開江西于都,開始長征,15年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就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誰又能想到,紅軍長征30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歷史就是如此的巧合。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三農”問題仍然相當突出。因此必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廣大農村發展的科學之道。這就是為什么說這次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又是一次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
民主黨派要履行好民主監督,還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精準扶貧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助推農村地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探索一條適合農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適應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拓展和夯實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最近我帶隊赴陜西聯合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民主監督工作調研。8天里我們一共走訪了151家農戶,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異地搬遷,以及縣級財政涉農資金統籌使用等方面發現了不少問題。經與當地政府溝通,他們非常認同并高度評價我們提出的意見建議。
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應這樣理解。這場攻堅戰不是單純解決經濟問題,為了扶貧而扶貧,而是要經過艱苦探索,摸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我國憲法第6條規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適應當時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生產關系的基本經濟制度,隨著現在農村生產力的大大提高,更要體現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應不斷探索和深入思考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化的集體經濟治理結構。只有保持這種常態機制,才能夯實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例如,在陜西調研過程中,村兩委的同志就反映,他們說話不管用。這確實是實情。不能為老百姓辦實事,解決他們的經濟困難,又怎么能得到他們的真心擁護?從發展取向來看,集體經濟不為資本積累,而是為民造福。因此,發揮好九三學社民主監督職能,就需要我們的站位更高些,眼界更開闊些,思路更靈活些,方法更具體些。
三要積極講好中國故事。一是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用生動事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當性及發展前景講清楚;二是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用真情實感講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路披荊斬棘不斷取得的偉大勝利,用不可爭辯的事實把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必然性講清楚;三是講好九三學社的故事,立足九三學社歷史,要講九三學社先賢、“兩彈一星”元勛、行業精英、模范人物的故事,也要講平凡的、樸素的、接地氣的普通社員的故事;四是講好多黨合作的故事,從理論和現實出發,把多黨合作制度的正當性、合理性以及政治生態性講清楚。當然,要“講好四個故事”還包含3層意思,即要講“好故事”、還要“講好”故事、更要“好好地”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