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焱
消化道腫瘤是臨床多發、常見病。據統計,食管、胃及結腸的癌癥患者占了常見惡性腫瘤的1/4以上。在亞洲,我國胃癌的發病率位居前3位,每年死于胃癌的人達16萬左右。如此驚人數字,讓人堪憂。
膽管結石是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膽管結石造成的梗阻對人體危害極大,可能引起急性化膿梗阻性膽管炎,導致休克、意識障礙甚至危及生命。膽管癌在肝膽系統惡性腫瘤中占7%~10%,由于早期缺乏特異癥狀,也無敏感、特異的診斷方法,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預后不佳。
如何通過內鏡介入的方法解決膽胰疾病及消化道早癌的臨床診治是目前臨床關注的熱點。本文就讓記者帶您走進在這一領域取得卓著成績的專家——宛新建。他多年來一直在工作中不斷摸索新方法,利用內鏡介入技術進行膽胰疾病及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在相關科研領域和臨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開展了國內多項首例工作。初衷:只做對病人有意義的事
從1994年到2005年十余年間,宛新建在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內科順利完成碩士和博士的學習,而這樣的經歷在旁人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因為宛新建出生于一個醫生家庭,父親是一名中醫。從小就熟悉醫院環境和醫療設備的他,自然也對醫生這個職業產生了好奇和興趣。耳濡目染,環境熏陶,宛新建在醫學道路上也可謂一帆風順。他用他的話說,“對醫生這個職業,感性認識得比較早”。而選擇消化疾病的內鏡介入作為研究方向,除了受導師的影響,對宛新建來說最大的原因是“這個工作能解決很多臨床實際問題”。
解決臨床問題,為病人“排憂解難”,盡全力挽救每一個有希望的生命,是宛新建從醫的初衷。面對癌癥,他希望每個病人都能被“早診斷,早治療”。在談到胃腸道腫瘤的早期診治時,宛新建多次強調了一句話“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意義相當重大”。比如胃癌,如果早期階段得到有效的治療和診斷,5年之內存活率能達到95%以上;但如果治療比較晚,那么5年之內,存活率可能30%不到。正是因為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宛新建把胃腸道腫瘤的早期診治作為了自己近5年來的主攻方向。他再次講到:“胃腸道腫瘤如果早期得到有效診斷,對病人非常有意義。”身為醫生,做對病人有意義的事,在宛新建看來這必須是“天職”。
目前,我國的消化內鏡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不論是技術操作,還是操作規范,以及消化內鏡工作的流程、管理等,和發達國家相比都差距甚大,這也深深觸動著宛新建。暫時落后,并不可怕。知不足,而后進。近些年來,宛新建一直努力學習國外消化內鏡新技術和消化內鏡工作的理念。通過學習,宛新建熟練掌握了內鏡下膽胰及胃腸介入的核心技術,同時也認識到內鏡工作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工作的流程和管理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內鏡工作的質控管理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臨床:創國內多個首創
目前,在宛新建的直接負責下和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消化內鏡中心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大多數內鏡中心常規開展的技術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也有部分新技術屬國內領先。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是消化內鏡診療領域的重要技術,在膽胰疾病診療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醫生不用開腹,直接在內鏡下就能完成膽管結石的碎石取石、置入支架、胰膽管狹窄的擴張等復雜手術。宛新建帶領團隊開展了ERCP相關的各項診療技術,其中有代表性的特色技術包括:利用內鏡下多根塑料支架治療肝移植術后膽道狹窄、ERCP下膽道鏡探查技術及膽管癌細胞學檢測技術、通過ERCP及膽管鏡對膽道巨大困難性結石進行直視下激光碎石、ERCP下導管引導的膽管微活檢技術、胰膽管內超聲探查術等。膽道良惡性狹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是臨床一大難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難以獲取病變處的病理組織學標本。宛新建帶領團隊自行設計了一種可應用于ERCP術中的經導管引導下膽道微活檢技術,操作簡便、安全可靠、費用低廉、活檢范圍廣、可大大提高膽道惡性梗阻的活檢陽性率,是一種微創、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宛新建已累計完成ERCP10000余例,并且實現了首例了“國內年齡最小幼兒肝移植術后ERCP下治療”。
急性胰腺炎并發組織壞死或胰腺假性囊腫繼發感染,導致胰腺膿腫及壞死腔形成,是臨床處理的難題。宛新建帶領團隊首創在超聲胃鏡(EUS)引導下,通過經胃腔穿刺,與胰腺膿腫/壞死腔之間建立引流通道進行循環灌洗,成功清理壞死組織,使膿腔達到有效閉合,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消化道早癌診斷及治療方面,宛新建帶領團隊建立了消化道早癌常規特檢模式,對于普通白光內鏡懷疑消化道早癌的患者迅速進入早癌特檢的綠色通道,通過放大內鏡、NBI、染色內鏡進一步進行評估,最終以明確診斷。2016上半年已發現食管、胃腸道早癌約50余例。宛新建團隊于2008年開始針對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開展了內鏡下切除術,包括ESD、EMR等,不僅能完整地切除腫瘤,而且創傷小、恢復快,避免了外科手術的風險。到目前為止,年均完成ESD手術400余例,手術成功率90%以上。在平均1年余的隨訪時間中恢復良好,未見腫瘤復發。
除了ESD,開展的內鏡切除技術還包括了粘膜下腫瘤剝離切除術(ESE)、經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POEM)等,這些技術均達到國內的先進水平。內鏡下切除經常會導致消化道穿孔,先前只能通過開腹外科手術進行縫合,創傷大、并發癥多,病人難以接受。目前宛新建已經熟練掌握內鏡下縫合技術,能有效閉合消化道穿孔,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創傷。
此外,宛新建團隊還常規開展了消化道良、惡性狹窄的內鏡下支架治療,食管胃靜脈曲張的內鏡下套扎及注射治療等技術,為廣大病人解除了痛苦。
科研:勇于突破創新
多年來,宛新建已先后作為申請者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發表論著60余篇,其中SCI收錄20余篇;獲得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得授權的專利6項。
據宛新建介紹,“目前主要圍繞生物醫用材料應用于消化內鏡診療新技術展開研究,這是一個非常新的領域。”宛新建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可降解膽管支架、胰膽管藥物涂層支架、胰膽管放射性支架等。其中,在膽管藥物涂層支架方面,宛新建做了較多研究工作,包括生物可降解膽管溶石支架、生物可降解膽管癌局部化療支架等。當前,宛新建正主持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種新型的溶石藥物控釋金屬支架治療難治性膽總管結石的實驗研究”、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重點項目“吉西他濱/順鉑藥物洗脫支架治療晚期膽管癌的實驗研究”等相關課題。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下取石是目前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主要方法,但仍有部分膽總管難治性結石因巨大、多發等原因而無法經內鏡取出。宛新建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用浸涂法制作的載有膽酸鈉和乙二胺四乙酸的藥物涂層塑料支架在體外具有良好的溶石作用,但其體內作用效果仍未知,且存在塑料支架易堵塞及涂層易脫落等缺點。因此,宛新建帶領團隊擬對上述支架進行改良,在新型可回收膽管金屬支架的基礎上,以生物可降解材料為載體,采用具有藥物控釋功能的靜電紡絲技術載入不同含量的溶石藥物,以實現膽管內溶石藥物長期穩定釋放,同時保證支架的通暢及對結石的持續壓迫、摩擦作用,從而有效減小膽總管難治性結石,達到進一步在內鏡下取石的目的。宛新建領導的項目組首次將藥物控釋支架應用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研究,在醫用生物材料應用于內鏡介入的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宛新建滿懷信心地講:“該研究有望為難治性膽總管結石提供新的有效治療手段。”
膽管癌在肝膽系統惡性腫瘤中占7%~10%,由于早期膽管癌缺乏特異癥狀,也無敏感、特異的腫瘤標志物及內鏡診斷方法,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放化療、PDT、靶向治療等效果均欠佳。宛新建說目前臨床使用的膽管支架僅可提供膽道引流的作用,屬于機械性的姑息治療,并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效應。更令人堪憂的是,由于腫瘤過度增生、外壓或長入導致管腔狹窄、阻塞,進而發生支架堵塞。而將化療藥物局部應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腫瘤微環境的藥物濃度,從而最小化全身暴露與非靶器官毒性作用。由此,宛新建設想:通過藥物洗脫支架保證膽道引流通暢的同時實現膽道局部的抗腫瘤增殖,可減少遠期管腔阻塞率、延長支架通暢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后。當前,宛新建正帶領項目組研制開發一種抗腫瘤藥物洗脫膽管支架,實現化療藥物(吉西他濱+順鉑)在膽道局部的控釋,發揮抗腫瘤增值效應,有望為晚期不可切除膽管癌的臨床治療提供新思路。
而在消化道早癌方面,宛新建正帶領課題組對有家族史和有癌前病變如重度腸化、萎縮的患者建立完善的治療及隨訪體系。宛新建設想針對這些病人可疑的病變部位進行定點活檢,對相關的組織標本進行相關的腫瘤標記物及分子檢測,進一步評估癌變的風險,真正的將科研運用于臨床。
“醫、教、研同步進行”,宛新建說,“目前工作是醫療、教學、科研同步進行,緊密結合。”除在帶的3名博士外,還有5名碩士。除了建立特色診療,宛新建還積極承擔本科、碩博研究生教育,住院醫師和專科醫生規范化培訓的教學培養任務,聚焦臨床能力培養的同時,調動青年醫生對科研的積極性,鼓勵各級醫生在科研創新能力上的提升,實現基礎與臨床的深度融合。這也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的優良文化傳承。
對于人才培養,宛新建始終堅持“國際化”模式,推進國外培訓,加強國際學術對接與交流。從醫療、教學、科研、學術交流和學者成長等方面著手,立志打造“一支技術力量強、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學科團隊”。
熟練的專業技能才能謂之“精”,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謂之“誠”,“精”“誠”雙至才能謂之“大醫“: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正是“大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而宛新建一直以此做為人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