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反腐要正氣磅礴,作品要大氣磅礴。
在湖南衛視熱播的55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以及周梅森的同名原著長篇小說,堪稱“人氣爆棚”。小說在今年年初出版,只售出不溫不火的幾萬冊,在電視劇開播后第10天就破了百萬。小說的電子版也賣得很好,我所購的就是亞馬遜的電子書。周梅森被譽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他的作品個性鮮明,故事性很強,矛盾沖突劇烈,人物性格突出,語言則是直白明快。正如周梅森自己所說的,他的作品屬于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
投入1.2億所拍的《人民的名義》,被湖南衛視“加價1億”買斷了版權。雖然這部電視劇有諸多缺點,不少細節不準確,經不起推敲,然而,終歸瑕不掩瑜。全民收看和熱議《人民的名義》,這種盛況,多年未見。人氣爆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部電視劇填補了一個巨大的空白:很長時間沒有反腐正劇,更沒有涉及省級以上、乃至“副國級”的反腐大劇。事實上,該劇大量情節表現了種種官場生態,它也不僅僅只是“反腐”的“主旋律”。如此全面描述高級干部政壇生態的“政壇電視劇”,此前就沒有。而在不久前,還是滿屏“抗日神劇”呢,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什么的。1986年,根據柯云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新星》,是以一個縣為背景,濃縮了當年改革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活,迄今已過去了31年。“腐敗分子”通常描寫到鄉鎮一級為止,涉及副縣級麻煩可能就不小。《人民的名義》還真不一樣,“膽子夠大的”。如果制作出品方——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江蘇省委宣傳部等單位思想不那么解放,能有這部反腐劇出現么?
此前,周梅森的老朋友老搭檔、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去南京找到周梅森,“三顧茅廬”才有了這個劇本。打動周梅森的是這句話:“十八大之后,對反腐這一舉國關注、舉世矚目的大事,竟然還沒有一部像樣的電視劇。”受眾的普遍饑渴、公眾的強烈期待,使《人民的名義》成為最解渴的電視劇。所以,當一位知名學者批評該劇還是“清官思維”的時候,我說:你就知足吧,否則再整天讓你看抗日神劇!
源于生活的反腐斗爭,使這部電視劇的故事性極強,貪腐驚心,命運揪心,懸念抓心。如果沒有極強的斗爭性,篇幅如此之長的電視劇想獲得持續的爆棚人氣,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以人民的名義貪腐很容易,以人民的名義反腐很艱難。真正的反腐,那都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腐敗分子比我有想象力、創造力,制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腐敗事件,遠遠超出一個作家的想象。”周梅森如是說。電視劇中構筑鈔票墻的上億元是道具,現實中構筑鈔票墻的上億元是真錢。腐敗的一個根源,在于官場侵犯市場;本來應該由市場配置的資源,被過多控制在權力的手中,這在《人民的名義》中有比較充分的表現。
“真實而尺度大”,這話常常被用來描述周梅森的作品,而尺度是相對的,現實中打下的“大老虎”有正國級的,《人民的名義》還沒有“大”到這個份上,可是,與過去任何的反腐劇相比,這已經是最大的了。周梅森的“批判現實主義”,可貴的是“批判”的膽識,如果說批判那些“以人民的名義,為人民幣服務”的貪官還是容易的,那么,用臺詞說出“過去是老百姓不相信政府能做壞事,現在是老百姓不相信政府能做好事”等等諸多盛世危言,確實是不簡單的。
當然,周梅森和他的這部作品,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評。時評家連清川就發長文批評“周梅森已經過時了”,認為他所采用的視角仍然是10年以前甚或更早之前的政治視角;“當所有的一切被歸結為腐敗與反腐敗斗爭的時候,其它一切政治問題都會被掩蓋:公平、正義、法治、民主”;而周梅森的政治理想,“不過是重回千年的海瑞思維而已”;“中國從來都不缺少以清官思維來建設理想社會的愚昧,而極度匱乏的是,以制度建設的方式,來反思和構建中國政治文明的理性。”
連先生在文章中倡導的主題思想我很贊同,我也是這么想的。然則,作家周梅森未必就不懂得“更加完整的市場制度,更加透明的法治制度,更加公平的社會制度”這一常識,其實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周梅森之前的諸多作品里都有表現。比如代表作之一的小說《國家公訴》,“周梅森將此斗爭上升到現代國家應以法律為惟一準繩的理念高度,深切昭示了《國家公訴》對那些呼喚包打天下的清官作品的敏銳超越。”所謂只有“海瑞思維”“清官思維”,缺乏“法治思維”“制度思維”,這是時評家最容易拿來批評反腐作品的真理式的標簽。
至于說“當所有的一切被歸結為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的時候,其它一切政治問題都會被掩蓋:公平、正義、法治、民主。”這顯然是對《人民的名義》一種以偏概全的誤判,認真看一下電視劇或小說就清楚,壓根就不是“所有的一切被歸結為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周梅森在訪談中清晰明確地說:“它不是一部反腐劇,我要講的是政治生態,是大中國的故事。”他還說到,“一方面社會總財富在暴增,另一方面一些人手中的財富越來越少,兩極分化嚴重。像這些東西與反腐沒什么直接關系,但它很真實,我都納入了《人民的名義》。”對于反腐防腐,他提出“關鍵要改善土壤,改變政治生態”;而對于《人民的名義》,他則嚴肅而清醒地說:“這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作品。”
“潛心八年,六易其稿”,作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的周梅森,受惠于現實,此間推出《人民的名義》這個作品,正當其時;他期待的是“權力徹底被關進了制度的籠子”的那一天,他說,那時候他就要為如何編劇苦思冥想了。
(作者為《杭州日報》首席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