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松

摘要:介紹了切分軋制過程中孔型設計的重要性,通優化軋機孔型及軋機輥縫調整,實現切分軋制的穩定生產,對于同類產品的孔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孔型;輥縫;軋制壓力;噸位
中圖分類號:TG332_TG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8-0158-01
引言
孔型設計對于切分料型的調整難度較大,預切分和切分架次料型無法保證,尤其切分架次的兩邊線槽充不滿,造成四線料不均勻,若保證邊線軋槽充滿,則料型容易出現耳子,如若控制不好易在成品形成折疊缺陷。
1.概述
1.1工藝概述
宣鋼棒材生產線于2012年3月正式建成投產,該條生產線是目前國內工藝技術、自動化水平一流的生產線。整個生產線主傳動全部采用全數字控制的交流電機。原料采用熱裝熱送、全連續高速軋制新工藝,軋制速度最高可達每秒18米。車間先后開發了φ25螺紋、φ20螺紋二切分、φ14螺紋三切分和qb22螺紋二切分,其中生產HRB335E、HRB400E、HRB500E抗震鋼筋53.68萬噸,出口蒙古國HRB400M鋼筋2958噸,自φ14螺紋試軋成功后,便成為主打產品,開產10個月中14螺紋三切分產量已達24.25萬噸,占全年總產量的33.31%。通過不斷摸索總結,實現φ14螺紋三切分穩定生產,班產達到1031.5噸,單班次最高產量已達1151.3噸,但由于φ14螺紋三切分工藝復雜,技術難度大,實際生產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降本增效,三切分φ14螺紋鋼軋機孔型優化迫在眉睫。
1.2φ14螺紋三切分技術要點
φ14螺紋采用三切分軋制技術,三切分軋制是指將一根方坯,在軋制過程中利用孔型和導衛,將軋件同時軋成三根成品。切分軋制可減少軋制道次,顯著提高了小規格產品的產量,但切分軋制易出現切分不均勻,造成成品尺寸不合適、線差、扭轉問題、拱套堆鋼等。
2.影響φ14螺紋鋼料型不穩定的因素
φ14×3螺紋鋼是棒材作業一區所有規格當中較難軋制的一個規格,道次壓下量直接影響軋制穩定性和設備運行狀況,粗中軋料型對保證精軋穩定軋制乃至成品質量意義重大。14×3螺紋鋼生產中,9#軋機輥縫調整量小,軋輥實際軋制噸位低,與正常要求軋制噸位相差甚遠,這導致9#軋機更換相對頻繁,影響作業率;而且9#軋機軋制負荷大,過鋼實際電流已超允許上限,由此多次發生跳閘堆鋼事故。經過討論分析,統一了意見,我們決定對φ14×3螺紋鋼的工藝進行優化,解決9#軋機壓下量大,輥縫小,導致中軋料型不穩定對三切分生產的影響。
φ14×3螺紋鋼的9#軋機孔型設計存在一定弊端,軋制一段時間后,隨著孔型的磨損,需要對輥縫調整以保證合適的料型尺寸,但是9#軋機在實際軋制噸位都基本剛至8000噸時(正常為15000噸),輥縫已沒有調整量,由此導致下架料型難以保證,且孔型的磨損會產生研輥軋制,研輥軋制對軋輥及軋機軸承也會造成一定損傷。正常生產時,各架次軋制負荷控制在上限值的60%-80%間,但φ14×3螺紋鋼各架次軋制負荷普遍較高,特別是9#軋制負荷已超100%,這樣的軋制負荷使電機溫度偏高,傳動接軸也有輕微損傷。為緩輕本架次的軋制壓力,調整工曾采取將9#軋機料型放大的臨時舉措,但下架次即10#軋機的料型控制困難,而10#軋機作為中軋的末架軋機,其料型的不規范增添了精軋均衡切分的難度。
3.解決方案
通過分析并結合螺紋鋼的軋制經驗,決定對φ14×3的孔型進行優化。我們將增加7#軋機壓下量,增加9#軋機孔型輥縫值及軋件截面積、重新設計11#、12#軋機孔型作為修改孔型的總體思路。棒材作業一區1#軋機2#軋機采用箱型一箱型孔型系統,3#軋機9#軋機采用橢圓一圓孔型系統??仔驮O計中,通過改變內圓角的角度,可以改變孔型的實際面積和尺寸,以調整軋件在孔型中的變形量和充滿度。同時在不影響軋件穩定性的條件下,大的輥縫設定有利于提高調整空間,減少軋槽切入深度,提高軋輥強度。
通過對修改后的孔型進行對光檢查,將相鄰兩個孔型按1:1的比例畫在透明紙上,并將兩孔型圖重迭起來進行觀察,檢查的原則是無論哪一種孔型,均要求軋件與孔型上下至少三點接觸,而且應盡量使點接觸變成線接觸,這樣對軋件的穩定性有利;同時觀察軋件在孔型中的壓縮和變形情況,更加科學合理。φ14×3螺紋鋼原7#軋機孔型高度設計為44.9mm,輥縫值為8mm,技術人員通過計算及結合實際軋制情況,對φ14×3螺紋鋼的7#軋機孔型進行了修改。
φ14×3螺紋鋼原9#軋機孔型高度設計為33.5mm,輥縫值為6.3mm,技術人員通過計算及結合實際軋制情況,對φ14×3螺紋鋼的9#軋機孔型進行了修改。φ14×3螺紋鋼9#軋機孔型優化后,實際過鋼輥縫值為10mm,比原孔型軋制實際輥縫值增加了4.5mm且截面積增大了79.2mm2。原軋制φ14×3螺紋鋼時,11#、12#軋機空過,改造后增大前道次截面積,因此重新設計11#、12#孔型,使中軋料型更趨于穩定,保證了切分道次料型的穩定性。如下圖所示:
4.結論
該生產線對孔型系統進行優化后,增多各規格軋機共用架次,減少了備品備件的數量,使換品種軋機更換更快速和更方便,提高了生產作業率。原料采用熱裝熱送、全連續高速軋制新工藝,實現預水冷、終軋后水冷控冷軋制工藝,該生產線各項生產指標水平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各項技術改造措施可以向其他同類生產線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