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疊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如何更加合理、完美的將景觀設計表達出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人們更加注重景觀在實際應用中的生態性,對于藝術的理解更是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對景觀的欣賞中,人們不覺的帶入了更多從藝術與生態角度的品味與琢磨。景觀設計、藝術與生態在人們眼中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將藝術、生態合理緊密地融入到景觀設計之中,更好地保證景觀的質量,才能將其更加完美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藝術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3024(2017)08-0251-02
引言
景觀設計不僅僅給我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更給我們帶來一種獨特的、發自內心的生活體驗。現今藝術與生態已經成了與景觀設計相互并存的兩個要素。如何合理運用藝術手段、生態技術提高我們在景觀中的各方面體驗已經成了人們當下所關注的重要內容。藝術能夠提高人們在景觀中的享受程度,生態能夠讓景觀得到更加合理可持續的發展。本文就著景觀設計中如何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段、怎樣通過各個具有特色的生態要素來營造景觀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讓人們對景觀設計的了解加深。
1.景觀設計中藝術的運用
1.1與大地藝術的融合
大地藝術即“利用大地材料、在大地上創造的、有關大地的藝術”,它起源于純藝術領域,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后,它逐漸與景觀、生態領域融合,為藝術家涉足景觀領域提供了一個通道,也為景觀設計師打開了在藝術方面的思路。大地藝術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自然觀、生態意識及藝術設計手法,從新的角度闡述了藝術與自然結合的重要性。它將藝術的平臺從室內發展到室外,從單純的人的環境擴展到自然,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關注,促進人們更加注重與土地的互動。最先將大地藝術與生態主義結合并成功運用到景觀設計中的設計師是哈格里夫斯,自他以后,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開始關注大地藝術,越來越多的實踐者開始創作有關大地藝術的景觀作品,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著名的設計師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如著名的景觀設計師彼得.沃克、喬治.哈格雷夫等。
1.2地域文化的藝術表達
我國國土廣袤,不同地域都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使我國各地有著各不相同的人情風俗,而各地不同的人情風俗又使各地對于文化的需求各不相同。景觀設計上同其他方面一樣,也要考慮到入鄉隨俗地想到將自己的設計做到適應當地民俗風情來。即針對不同地域文化運用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在適應當地歷史文化風俗的前提下,使用合理恰當的藝術手法修飾自身的景觀作品。適應當地的整體特色,指的是自然景觀和社會氛圍兩個方面,即人文和地理;再有應該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習俗相符合,使景觀在滿足其本身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能夠體現出當地文化歷史內涵,讓景觀沾染上當地的“味道”,而不是說這個景觀空洞無物,放在哪里都無可無不可。在設計景觀時,要運用藝術手法將當地最有特色的文化歷史風情融入到設計之中,使景觀設計具有一個活的靈魂,這樣才能算得上一個真正的景觀設計。景觀設計總體上來說就是應該以不同區域當地特色作為其根本,服務于當地文化特色,傳播當地文化。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賦予不同地域不同的人情風俗,不同的人情風俗反過來又決定了不同地方不同的文化需求。所謂“入鄉隨俗”,必然有其自身道理,景觀設計當然也不能例外。所謂景觀設計中針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運用,就是指進行景觀設計時,在尊重當地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地對所設計景觀進行藝術修飾。首先,做到和當地的整體風格相協調,既要與當地的自然景觀相協調,也要與當地的社會景觀相協調。其次,與當地的文化、歷史一脈相承,在發揮自身景觀功能的同時,還能夠體現出一定的、當地的文化內涵。設計景觀時,可以運用藝術手法將本地區最有特色、最具內涵的文化風情融入其中,這樣的景觀設計就其藝術性來說,可以稱得上完美。如此看來,景觀設計中的藝術運用在不同的地域,因為地域特色而應有所差別。但是又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宗旨,就是植根于當地特色,服務于當地文化。
1.3根據設計對象運用不同藝術
景觀設計的最終成品會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如園林、城市公園、居民住宅區街道景觀、風景名勝區、歷史保護遺跡等。不同的設計成品的后期適用人群、受眾對象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該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的感受,充分結合合理的藝術理論、藝術手法,為不同的設計成品找到適當的表達方式。以大學校園為例,它不止是大學生學習的場所,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也都在大學校園里進行,就這一點來說,大學校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空間,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合理地讓大學生學習與生活不會交叉相互影響,就成為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一個重點。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個因素,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還要盡可能地對景觀進行最大限度的美化。風景區與別的景觀設計不同的特殊點就在于它要盡可能的對原有景區自然景觀的保護與保留,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在保有原來景觀的前提下,運用合理的藝術手法、藝術手段,使風景區內各個景點能夠通過設計師的設計與引導,循序漸進、不走回頭路的游覽完,是其設計的最大難點。景觀設計必須與景觀設計對象相匹配,只有找到合理恰當地藝術表達方式,才能滿足景觀受眾的基本需求。如果想要作品能夠更有靈性,還要做到藝術與需求的相互融合,用合理的景觀藝術性來體現景觀的特點。
2.景觀設計中的生態要素
2.1景觀設計中的植物
植物是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豐富的植物種類不僅能夠滿足游人多樣的游覽需求,還是維持景觀設計內部小環境的生態穩定、營造多種景觀小空間、大場地的必要條件。在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場地空間條件,形成不同植物類型的空間,如大草地、密林區、特色植物種植賞景區等。在植物的選擇時也要特別注意,盡量選擇設計地塊當地的特色傳統植物、盡量少引用外來植物,外來植物即使運用也不能作為植物景觀的主體,只能起到點綴的作用,因為大量外來植物的引進有的時候可能因為水土不服導致植物大量死亡、導致設計項目造價、管理費用直線提高,另一種可能性就是引進物種沒有其他制約物種的束縛,引起生物危機,過分奪取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與養分。景觀設計時還可以根據不同設計空間使用不同生存習性的植物,如水邊種植水生、耐水濕的植物,林蔭下種植喜陰植物,既能為植物選擇良好的棲息環境,又為景觀增添了色彩。
例如,要在灌木叢生的地方植起一片參天大樹,這種做法本身就很不明智,這是對原有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不僅有可能毀掉一塊灌木,而且可能會破壞此地原有的生物鏈,致使與之相關的許多物種遭到生存威脅。所以,景觀設計切忌破壞當地的植被,這是體現生態性最為基本的要求,盡量做到“因地制宜”,即景觀設計盡量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些許改動,且改動越少越好。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總結出,植被方面對此的要求就是要少破壞原有植被,同時,盡量利用原來的植被,使其為所設計景觀服務。
2.2合理的生態結構
景觀實際上就是認為創造出來的一種小的生態空間,景觀設計不僅要滿足使用人群的特定需求,在此基礎之上更應該自然的生態準則,把以人為本、以自然文本貫徹到其中。首先景觀設計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生存的棲息地,景觀設計本身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創造出來的,景觀設計運用特定的藝術手法,模仿自然界地貌、植被、水體、地形等,合理利用有限資源使自然資源得到人為的、完美的再現。景觀設計還要對已經遭受污染與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使遭到破壞的生境得到再生并得以重新利用。在此基礎上,景觀設計也要盡可能利用一些環保技術,采用可持續、循環利用的材質進行景觀營造,盡量減少景觀設計帶來的污染。
2.3經濟環保的理念
經濟環保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熱門理念,景觀設計作為時代發展下的產物,當然也要響應這一要求,這也是對生態建設的一大支持。在做到以上提出的各個要點的基礎上,做到經濟節約的景觀建設也使景觀設計的另一種生態性的體現。總體來看,主要是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和對可持續技術材料的倡導,在景觀設計的選址、材料、制作方案等各個方面綜合考量景觀的經濟節約型。景觀設計時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施工材料,保證資源的可循環性,從而降低成本;選址上,要盡可能讓設計與選址結合,實地考察地形,盡可能減少開工動土的必要;在選擇方案時也要選擇經濟合理、景觀表達性好的來進行實施,更大程度地減少開銷,讓景觀設計做到完美的經濟、環保、節約。
3.結束語
景觀設計是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下對于藝術、生態與景觀的完美表達。它既要滿足一定的社會功能、符合自然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又要與文化、地域氛圍、風俗人情相融合,是一個十分具有綜合性的領域。好的景觀設計不僅能夠為人們帶來不同的親身享受體驗,更能成為一個具有某地特色的地標性地點,是人們傳播文化、表達藝術的重要途徑。好的景觀設計,藝術性與生態性一定是它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