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老促會
推動土地流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輞川鎮革命老區村農業綜合開發記實
惠安縣老促會

縣老促會會長林應欣(右四)等老促會領導到五柳村召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座談會
輞川鎮地處縣城北郊,域內轄有許厝、南星、五柳、峰崎、峰南、后許6個革命老區村,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33.8%。這里土地平坦肥沃,溝渠縱橫交錯、水利資源充裕,交通便利發達,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優越條件。
縣委、縣政府對老區開發建設、脫貧攻堅工作歷來十分重視,早在2015年就下發文件,部署深化精準扶貧工作,明確扶貧攻堅任務,要求加大對革命老區村的扶持力度。幾年來,在縣、鎮兩級政府和相關涉農涉老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老區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因地制宜積極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努力探索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集約經營模式,著力發展現代農業、休閑生態旅游觀光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出了一條老區農民脫貧增收、村財集體收入壯大、企業蓬勃發展的新路子。
目前,全鎮農業綜合開發利用土地面積達12764.6畝,有62家企業承包經營,其中六個老區村土地流轉面積達5587.8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4%,有23家企業進駐承包。市、縣、鎮各級政府,近年來共投入兩千多萬元對老區村的農業綜合項目建設進行配套扶持,改善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調動了企業和村民經營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六個老區村土地流轉集約經營使村民每年增加收入土地租金達670多萬元,村財增收55多萬元,農村富余勞動力在農業企業中務工增加收入達1100多萬元。
峰南村耕地面積2100畝,土地流轉已達1570多畝。該村引進了晉江、廈門兩家企業,主要種植水稻和名優蔬菜為主,扭轉了過去個體農戶闖市場的弱勢地位,保護了農民收入權益。這兩家企業消化了剩余勞力200多人,該村2015年4月成立的“惠和雅園水果專業合作社”,以農民耕地入股和轉租的方式流轉土地300多畝,種植臺灣引進的“黃金百香果”,目前已種植150多畝,其中32畝為種苗試驗培育基地,35畝為觀光自摘基地。據果園負責人何榮忠介紹:由于該引進的品種優異,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供不應求,在惠安水果超市售賣一斤達25元。去年畝產1000斤,今年產量可望翻一番,達2000斤。在第九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采購訂貨會上被評為“大陸十大優質農產品”。事實表明,這種以“公司+農戶”土地入股分紅新型的經營模式,既實現了由傳統的耕放型向效益集約化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五柳村現有耕地1300畝,全村引進三家公司已流轉土地644畝,每畝租金1000-2000元,全年消化富余勞動力務工8600人次,村民增加收入40多萬元。2015年底,該村又成功引進了泉州市中田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創新拓展經營理念,在五柳村泉惠石化取土區首期平整土地360畝,園區水泥道路硬化3000多平方米,已投入資金4500多萬元,創建智能玻璃溫室等高端設施大棚150多畝,種植從臺灣引進的火龍果、百香果、芒果、芭樂、人參果、葡萄、釋迦等果蔬40多種,通過項目帶動取土區復墾,建立高端水果種植示范基地。同時還創辦了農田學校,成為惠安縣旅游局2016年“樂游風情惠安”鄉村旅游經營點。縣政府在該項目用地承租方面給予扶持,五年內免收其土地承包金,減輕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公司計劃五年內總投資1.9億元,結合現代化農業發展新思路,將項目基地打造成休閑、觀光、體驗生態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

林應欣與縣、鎮領導到五柳老區村調研農業綜合開發
許厝村現有土地流轉面積1200多畝,近年來引進9家企業及個人承包經營。其中引進的億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建了惠安首家花卉智能溫控大棚,根據市場需求從花果大省云南引進各種適銷對路的花卉進行實驗性栽培。縣政府對于這個新興的產業在經濟上給予大力扶持,每畝補貼10萬元,極大地鼓舞了花農的積極性。現已投資900多萬元成功種植非洲菊、紅玫瑰等新品種近20種,面積達37畝。去年銷售花朵200多萬枝,經濟收益200多萬元,產品暢銷全市花卉市場。同時公司還種植哈蜜瓜、火龍果等時新水果近300畝,豐富了城鄉人們的生活需求。
峰崎村系輞川鎮第一大村,人口5600多人,耕地面積2200多畝,現已土地流轉近1500畝。該村長期與5家農業公司簽訂勞務合作,使該村貧困人口129人得到直接扶持,戶均增收12400元左右,人均增收1000多元,精準扶貧的各項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實。該村引進的喆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可謂是大手筆,它與上海泉州商會聯合創辦,致力于泉州地區山地與沿海灘地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該公司的一號基地前身是輞川灘涂鹽場,過去長期處于荒廢狀態。2015年12月公司對這塊灘地進行排鹽排堿改良改造,在各級科研單位支持配合下,取得成功。該項目對于鹽堿性土壤改良具有指導示范意義,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省級每畝補貼5萬元、市級3萬元、縣級1萬元,合計每畝可得到9萬元的補貼。現在已建成高標準的農業智能溫室,種植波士頓生菜、法國苦苣、日本紫衣、哥斯達黎加鳳梨、紅心火龍果、日本東方哈蜜瓜等高品質蔬菜水果,長勢良好。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踐,輞川鎮以典型引路,帶動了傳統產業的調整創新。各老區村基本實現了土地流轉,注重科技投入,著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經濟效益和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尤其是去年以來興起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項目,正在成為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有效地填補了農業產業的短項,不但豐富了城鄉人們的生活追求,而且解決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增收,有力地促進了各村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
讓英魂有個歸宿,嶼頭山村民暫時在“陳氏祠堂”內設立靈位,供奉烈士英靈。2013年5月,在縣老促會的組織協調下,縣、鎮、村籌集資金250萬元對惠安武裝暴動嶼頭山戰斗紀念碑園全面整修。在原來重修的基礎上,2015年初,村民自發捐籌資金15萬元,選址在當年紅軍英勇戰斗犧牲的南峰東北坡建立紅軍廟。2016年村里又籌集18萬元修建了紅軍紀念亭。如今紅軍廟落成,安放著藍飛鶴、曾賚弼、黃進力等革命烈士的塑像,被嶼頭山村民敬為神明,四時八節盡享百姓香火拜祭。紅軍廟既是先烈英魂歸屬之所,又是廣大村民及后代子孫瞻仰拜祭之地。紅軍廟的落成不僅是人民對英雄真摯感情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對先烈們崇高精神永遠的紀念,讓人們不忘初心,永勵后人。如今,嶼頭山紅軍廟被列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榮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