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老促會
海燕在飛翔
惠安縣老促會
重修后崇武港墘“八六”反圍剿紀念碑
惠安縣崇武鎮港墘村位于崇武半島東邊突出部,三面瀕海,東南毗鄰大岞村,西經崇興北路(原岞港公路)連接崇武鎮區,陸地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00公頃,海岸線總長4904米,是臨海的自然村。該村主要靠漁業、石業兩大經濟支柱。
港墘人民世代捕魚為生,海洋上的驚濤駭浪既陶冶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氣魄,也賦予了他們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該村張海天、張元法、張云龍、張揮戎等不少革命先輩以復興小學(海燕小學前身)為交通據點秘密傳播革命先進思想,開展地下活動,建立惠東南首個黨支部——海燕支部。港墘人民更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是閩中地區的重要海上交通站和革命武裝陣地。在1940年抵御日寇進犯、1949年“八六”反圍剿斗爭以及解放后踴躍派船支前工作中,港墘人民表現出對革命的赤膽忠心和錚錚鐵骨,同時也承受了巨大犧牲和經濟損失,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貢獻和犧牲。1952年該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為“革命老區”,1983年11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確認為“革命老區基點村”,全村有78人被評定為革命“五老”人員,現仍健在的革命“五老”人員5人。1987年建成“八六”反圍剿紀念碑、2010年新建了“八六”反圍剿紀念館。
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部門的大力扶持下,該村“兩委”班子帶領老區人民團結一致,積極謀劃,攻堅克難,踏實干事,多方爭取和籌集社會各界資金總計2630多萬元,大力推進老區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岞港中學教學樓和幼兒園綜合樓;投入300多萬元建設港墘村文化活動中心大樓;投入1000萬元翻修村主干道崇興路全線1830米混凝土路面;投入20萬元優化提升鯉江路段420米;投入200多萬元鋪砌環村北路、福壽路、鯉濱路水泥路面;投入30萬元修筑拓寬新湖排洪溝渠453米;每年投入40多萬元,加強村環境衛生管理,保持村容村貌衛生整潔;投入40多萬元拆除學校邊一棟石結構危房,整合教學用地200平方米。
為繼承和弘揚革命老區精神,紀念港墘村人民的革命斗爭光榮歷史和緬懷為革命事業獻身的革命烈士和死難同胞,2015年在惠安縣老促會的協調下,村投入近200萬元,完成紀念碑翻新、新建紀念廣場2000平方米和紀念館室的拓展重建,重建后館室面積約140平方米,內收藏有張海天同志等革命先輩在村開展地下革命工作時曾使用過的斗爭器械、生活器具數十件,并以翔實的圖文解說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現“八六”反圍剿紀念碑和紀念館被惠安縣作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村“兩委”積極帶領老區人民繼續發揚光榮傳統,艱苦奮斗,立志開發建設老區家鄉,取得顯著效果。如今村的紅色遺址得到傳承與保護,基礎設施、文體教育等事業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群眾生產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社會治安良好,群眾安居樂業,到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老區村新氣象。
縣老促會會長林應欣(右一)參觀重修后崇武港墘“八六”反圍剿紀念館
新建崇武港墘村文化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