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遺詩現永泰
馬力

日前,由永泰縣嵩口鎮赤水村民兵營長李國明轉給《紅土地》雜志社一份關于八十二年前原閩贛省委機關駐留在該村的史料及一首名為《夜雨》的五言詩:
烏云連雷鳴,紫燕飛雨升。
紅旗北上戰,赤子南下征。
紫山饑寒逼,湖邊飽暖稱。
明夕共同天,今朝主義真。
落款為“民國二十四年夏,鐘書”。
“鐘書”是誰所書?為了挖掘紅色文化遺跡,今年4月12日,我同福州市老促會會長呂英、永泰縣老促會會長楊愛成及秘書長陳再強等一起,在李國明的引領下,步行在赤水溪邊的古道上,踩著泥濘小路,經過七繞八彎,終于找到了湖邊自然村山上一座將要倒塌的古厝,只見厝廳左邊灰壁上至今仍留著用濃墨書寫的詩。其橫面1.3米,豎約0.6米,底部離地面2.6米,估計作者需靠梯子或站在桌椅上方能書寫。
經查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共福建黨史人物辭典》和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福建中央蘇區縱橫·寧化卷》原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楊道明回憶錄及張忠梅著的歷史文化名鎮嵩口一隅續篇等史料,可以肯定:這首《夜雨》詩系八十二年前時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所作。
鐘循仁,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一戶書香之家,其祖父、父親都是當地私塾先生。鐘循仁雖只有小學文化,但在嚴格的家教家風熏陶下,國學功底卻頗為深厚,練得一手好字,講起故事繪聲繪色,為人忠厚誠實,工作積極肯干,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組織和領導興國縣高興鄉農民暴動,曾任中共興國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贛南省委書記兼贛南軍區政委;1934年2月1日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同毛澤東、項英、張聞天、劉少奇、陳云、朱德、周恩來等一起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主力紅軍于1934年10月長征后,他服從組織決定,留在贛南省主持工作;1935年1月被中央分局派往設在福建寧化縣城關的閩贛省,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那時,留在當地的閩贛省領導機關和紅軍武裝處于極其艱苦的游擊戰爭環境中。由于當時出現省軍區領導人以“槍指揮黨”的嚴重局面,同年5月閩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機關和所屬剩余部隊600余人突圍后,被敵圍困于福建省德化、永泰、仙游三縣交界的紫山。
面對白色恐怖的嚴峻形勢,閩贛省軍區司令員宋清泉、參謀長徐江漢、政治部主任彭祜等率部到仙游投敵,爾后又帶領仙游、德化反動民團前來“圍剿”散居在永泰紫山茫茫林海之中的閩贛省委機關干部及傷病員。激戰中,紅軍被打死打傷和被抓30多人。最后,鐘循仁、楊道明帶領余部向嵩口赤水方向突圍,在紫山溪里遇到理發師李大龍。李大龍將母親煮熟的番薯給這批紅軍充饑,連夜帶著他們前往馬鼻嶺,再到赤水斧頭山的石洞(今被稱為“紅軍洞”)內休整。接著,李大龍又領著他們到湖邊自然村親戚李文魁家過夜,得到村民黃聲染、鄭丁發、李大稠、鄭玉蘭等人的熱情款待,供應吃住,幫助換洗衣服。鐘循仁等在湖邊村駐營七八天,召開多場會議,決定化整為零,以圖東山再起。另有一位寧化籍的老紅軍、閩贛省蘇維埃婦女主任俞玉蘭留在紫山馬鼻嶺(新中國成立后享受老紅軍待遇,2005年領有抗戰勝利60周年軍功紀念章,2007年病逝,享年97歲)。鐘循仁等離開湖邊村時,留下3塊銀元和《夜雨》詩。
我欣賞著這首筆力遒勁、講究修辭、排比得當的《夜雨》詩。詩的頭兩句描述的正是1935年初閩贛省委機關從閩西寧化向閩中突圍時的場景。“烏云”泛指國民黨反動勢力接連不斷“圍剿”紅軍的白色恐怖局勢;“紫燕”一句喻指革命武裝在暴風雨中搏擊而突出重圍后的景況。“紅旗北上戰”兩句,反映的是中央紅軍南征北戰,包括1934年夏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先期出發征戰的情景。“紫山”“湖邊”直指永泰縣境內的兩處山名、村名,敘述的正是閩贛省委機關的幸存革命者路經此地,得到當地老區人民無私援助的實情及所表達的感激之情。最后兩句,借用革命烈士夏明翰在臨刑前寫下的壯烈詩篇“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以激勵人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同時憧憬著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共產主義大同世界。
總之,原中共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1935年夏寫的《夜雨》這首詩,見證了當年閩贛省委機關曾駐守過永泰縣嵩口鎮赤水村湖邊自然村,是一處重要的革命史跡。建議依照《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將其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圖片由李國明提供)
(作者單位:《紅土地》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