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弟
倉樓守望
鄭紅弟
2017年“驚蟄”這天早上,一陣雷聲過后,寧德市柘榮縣作家協會一批會員冒雨來到上城采風。我們沿著龍溪河畔一路走去,就在這時,我被劉氏宗祠右側一塊刻著“中共柘洋第一個黨小組會址”的石碑吸引了,不由得停下腳步。之前,我多次聽說柘洋第一個共產黨小組成立的地方是上城劉氏宗祠倉樓,今天有緣見到,覺得意外,又很開心。
1928年“驚蟄”時分,柘洋(今柘榮)上城南門外村的貧農林愛(原名林步圓)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辭別私塾先生,小小年紀就只身一人遠赴福州給財主做“長年”(長工)。這一年他邂逅了在省立理工學校念書的福寧老鄉馬立峰(閩東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馬立峰發現林愛出身窮苦,特別是能識文斷字,善于接受新思想,是一個革命的好苗子。兩人志同道合,越談越投入,于是就介紹林愛到省立理工學校當門房工友。1931年11月,馬立峰介紹林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柘洋第一個共產黨員。
此后,林愛接受黨組織領導,經常到福州市區街頭巷尾張貼革命標語,散發革命傳單,串聯在省立理工學校當校丁的柘榮籍工友劉石伏、林兆麒、袁阿慶、劉祥等人,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培養,林愛不管是在思想的認識上,還是活動能力上,都已經符合一個革命者的標準要求。為了創建閩東蘇區,1932年11月馬立峰派遣林愛回柘洋開展秘密革命活動。受到黨的培養后回到家鄉的林愛不負重托,他積極向廣大貧苦農民宣傳革命道理,啟發他們的覺悟,發動串聯謝珍(謝阿拾)、陳如昆、袁阿文、劉祥、孔亮、陳繼嬋、袁松、陳振輝、陳阿滿、吳細弟、林梅弟、魏阿杞、吳少慶、阮得標等20多位貧苦農民,召開秘密會議,發展積極分子,建立農民武裝。就這樣,柘洋革命圣火在以林愛為首的先進青年帶領下,已成燎原之勢了。
1933年6月,已經成為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書記的馬立峰多次到柘洋指導革命群眾運動。在林愛的接應配合下,柘洋的上城、溪坪街、嶺邊亭、南門厝等地先后組織了革命群眾武裝——“紅帶會”,與反動組織“白帶會”“奶娘會”相抗衡。并發展劉石伏、林兆麒、袁阿慶、劉祥等一批積極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11月,林愛等第一批黨員在上城劉氏祠堂倉樓成立黨小組,林愛為黨小組組長,黨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
1934年4月6日,林愛組織本地赤衛隊配合閩東紅軍開進柘洋,在下城南門厝成立了柘洋區蘇維埃政府,林愛當主席,領導鄉村開展土地革命。同年10月13日,國民黨七十八師陳光世營進犯柘洋,林愛等率領地方武裝50多人及區委、區蘇機關轉移到白巖、山場一帶的深山密林中隱蔽。后與中共霞(浦)(福)鼎縣委機關和警衛連會合。不幸的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因風雨交加、山路濕滑,眼睛近視的林愛在突圍時滑倒,跌入白際下的山中不幸遇難,時年35歲。
而今,昔日的英雄們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革命者崇高形象依然留在我的心里。2003年3月,劉氏倉樓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每個角落似乎還回蕩著他們當年鏗鏘豪邁的入黨誓言。他們的革命精神永存,風采依舊。這時,又一聲驚雷。猛然間,我對革命者當年甘于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壯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對先輩們這種崇高的革命情懷和英勇獻身的光輝人格魅力永遠讓我景仰和崇拜。
(作者單位:柘榮縣乍洋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