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是最后也是最好的輪回

吳曉波
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是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2015年成為綠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獨董候選人。
張陽是“茶語網”的創始人,常居重慶,云游四海,日日與茶人相處,像是這個行業里的“百曉生”。每次見面,他總能從行囊里摸出幾泡茶,云里霧里地誘惑我。前日閑聊,無意中他跟我說道了茶界的一個小秘密。
當今中國茶界有68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加上各省級非遺傳承人還有數百位,他們均是一派江湖的首領,大多年過五旬,技藝嫻熟而固守傳統。
可是,現今的飲茶一族卻以都市年輕中產為主,茶于他們,既是飲品,更是生活方式和知識審美的一部分,所以,對茶以及茶具器皿的趣味評鑒與老一輩有很大的差別。
張陽說,于是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景象。
有一些老輩的“非遺傳承人”自己不敢,或者說也不能再有突破,便悄悄地鼓勵自己的子輩大破大立,一旦引發“茶杯里的風波”,他們轉身附和指責,卻又內心頗為竊喜。
破與立,傳承與創新,永遠是匠人一生面臨的課題。
在景德鎮做瓷器的匠師,人人都背誦得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制瓷工藝的描述:“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祖輩傳下來的典籍中,七十二道工藝歷歷在冊,如枷如鎖,不可僭越。
可是,在今日之世,一件瓷器是否真的還必須經歷七十二道工藝“方可成器”?
這實在是一個大大的問題。
1989年出生的崔懷宇是一位漆藝師,是百匠大集推出的第九號新匠人,在節目中,他講述了自己與老師的爭議:
漆藝是一份古老的工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國家,兵馬俑便是最著名的漆器。在崔懷宇看來,傳統漆器雖精良,但顏色深褐沉悶,遠離現代人的審美和使用場景。他多次嘗試,通過對工藝步驟的調整和材料的比對,調制出明快亮眼的馬卡龍色,他據此做出了新茶具、新果盤、新咖啡墊。
崔懷宇的這個試驗,遭到了老師的指責。在老師看來,改變漆的顏色是對漆的一種不尊重。師徒因此分道訣別。
我們真的要為這樣的訣別喝彩。
在百匠大集中,我們看到,1989年出生的崔懷宇重新定義了漆的顏色,1992年出生的金宇航使雨傘煥發出人格化的新魅力,1989年出生的葉灃儀讓絲綢畫繢的四百年工藝獲得了新生,而同樣是80后的周裕君,把外公家族祖傳的俞家年糕品類翻新,去年的銷售額超過了一千萬。
這些年輕匠人的集體出現,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匠人的固有陳見。他們沒有花白的胡子,沒有陳腐的習氣,不再茍且于古老幽暗的作坊,不再只為“皇家”或“貴族”服務。
他們年輕,快樂,敢破敢立,向傳統致敬,更讓前輩望塵莫及。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匠人的“三新主張”。
新審美——突破舊有美學范式,為當代生活服務,符合新東方的審美趣味,無論在實用性還是呈現方式上,都能夠別于前人。審美無優劣,新舊只在心念之間。一切創新,都不是為了迎合,而是能夠別開生面;
新技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具,用工業4.0的思路突破舊有的手工模式,在個人定制與可復制之間探尋危險的平衡。運用新的制作手段,讓所謂的“皇家特貢”變成普羅中產的家常之物;
新連接——運用互聯網模式,再造匠人與消費者的關系,在網絡及現實世界創造新的體驗場景,讓美好器物成為新中產生活的一部分。
新是最后、也是最好的輪回。
4月8日,在桃花盛開的無錫拈花灣,第一屆新匠人養成營已經開營。
在過去的一周里,有667位匠人在線報名,他們中的半數是80后、90后。他們中有鞋匠、陶藝師、制茶者、啤酒精釀師和插花人。
看到他們,你會相信,一份好手藝,就是一次天工開物。
他們有的傳承于家族,有的橫空出世,他們均歡喜于自己的工作,及小及微,并沒有改變世界的宏大念想。他們也許終身耗于此藝,也許僅僅是一個頑童般的過客。
人們好奇于他們的未來,如同世界好奇于今日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