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由于爸爸媽媽都要上晚班,從高中開始,聞珺放學后就會來報亭幫忙照看生意,一直到八點鐘收攤關門。
“你好,請問這里有《華東少年》嗎?”一個男生走近報亭的窗口。聞珺認得他,他每個月都會來買這本雜志。
聞珺把雜志遞給男生,男生剛剛翻開雜志,突然“哈哈”一聲笑出來。聞珺好奇地看著他,原來男生是為自己的小說發表了而高興。
“這個‘昨夜風,就是在下的筆名,在下本名叫周無。”男生文縐縐地說。聞珺很羨慕,因為她也喜歡寫小說,而周無聽說聞珺也寫小說更是高興,他們馬上約定了“定期交流”——每月十號,在報亭見面,拿最近的習作來切磋。
第一次交流,聞珺把稿子遞給周無,周無越讀越欣喜,他認為聞珺寫得很好:“我把稿子帶回去晚上仔細研讀,看能不能給你提點兒修改建議,等你修改好了就拿去投稿,怎么樣?”
可是,他們并不知道,一場意外,改變了一切。
就在周無拿走小說《園丁》之后的一個星期,聞珺家報亭所在的街上發生了一起火災。報亭被遷到了十幾公里外的城東。聞珺和周無原本依靠報亭的聯系突然間被徹底切斷了。他們只知道對方的姓名,對其他信息如學校、班級等一無所知,這要如何才能再聯系上?
聞珺不再寫小說了。她靜靜地翻開了復習資料,一滴淚水悄悄從眼角滑落下來。這是她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世事無常。但她依然保留了一個習慣,就是讓爸爸每個月從報亭拿一份《華東少年》回來認真閱讀。
臨近高考的最后一個春天,聞珺翻開了新到的四月刊。突然,一些熟悉的句子映入眼簾。她看到了自己那篇小說《園丁》,作者名是“昨夜星辰”。
聞珺一字一句地把小說讀完。小說末尾,有一段作者的感言:
“雖然我在這里寫創作感言,但這篇小說的作者其實并不是我。小說作者委托我對文章進行修改,可我卻再也沒能聯系上她,這實在讓人感到遺憾和憂傷。不過,這篇小說的發表還是讓我感到高興,并給了我很多慰藉。小說作者每天身處喧鬧無聊的市井中,卻依然能堅持閱讀和寫作,讓我非常敬佩。她在寫作上有很高的天賦,如果她可以繼續努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另外,小說發表時用的名字是我幫她起的筆名,如果她恰好看見,希望能夠喜歡。”
聞珺把這段話反復讀了十幾遍,她先是開心地笑起來,接著又陷入了沉默,眼淚一滴滴“吧嗒吧嗒”落在紙頁上,最后她終于沒忍住,“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潘燁摘自《小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