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祥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需要開采更多的能源,采礦生產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過量的采礦會引起一些地質環境問題,帶來很多煤礦地質災害,給人們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同時還可能會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至今為止,我國煤礦開采仍然在持續增加,因此地質災害也日益增多,對于煤礦地質災害的特征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經刻不容緩。本篇文章主要探究的就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特征以及一些防治措施,希望能夠給相關的人員帶去一定的啟發和啟示。
關鍵詞:煤礦地質災害;特征;防治
我國工業化進程在逐漸加快,能源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尤其是煤礦資源的需求量更是供不應求,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就不得不擴大對于煤礦開采的數量,甚至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利益而進行非法開采活動。不管是過量的開采還是非法開采煤礦都已經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惡劣的影響,比如一些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凹陷的現象都是由于過度開采煤礦而引發的,這些問題不但威脅了人們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而且還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增長。所以,我們必須要仔細分析與探討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特征,并且在這個基礎之上運用相應的防治措施,這樣才能夠實現生態的平衡,保證企業未來的發展。
一、煤礦地質災害特征
(一)開采時的災害特征
1、瓦斯突出。瓦斯的主要作用就是將氣體存至于一個封閉的系統之內,它會以游離或者是吸附的狀態,存在于每一層的縫隙之中,但是如果破壞了其中的平衡,那么封閉的空間就會產生裂縫,這時氣體將會向外溢出。如果在一定的自然以及人為條件之下,就極有可能發生瓦斯爆炸的情況,甚至會出現人員中毒或者是火災等嚴重的問題。
2、地面沉降塌陷。大量煤礦開采會引起地面沉降塌陷,這是一種極其常見的地質災害,因為大量煤礦的開采會引起地下結構的空陷,周圍的巖石組織遭到破壞,因此一部分的巖石就會粉碎,掉落或者是移位。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導致地面沉降塌陷[1]。并且,如果人們大量的抽取地下水并且逐步擴大地下結構的空陷區,那么地下水分布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形成巨大面積的降落漏斗,這樣的情況也會使地面出現沉陷。
3、礦井突水。礦井突水指的是,在采礦以及挖掘的過程中,一旦巷道遭遇了積水問題時,那么可能大量的地下水就會涌入到礦山巷道之中。在煤礦開采的時候,礦井突水的問題也經常會發生,會給煤礦生產帶來極大的阻礙。
(二)閉坑后災害特征
至今為止,煤礦地質災害防治僅僅是在短期之內有用,并且在看的時候還會受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所影響,因此在礦山閉坑后,可能還是會有很大的災害隱患。例如一部分露天的采礦礦井閉坑之后,也是極其容易出現滑坡與崩塌的安全問題的。這是因為在進行露天開采之后,高邊坡也就順勢被留下了,盡管一些人員已經做了相應的廢石回填操作,但是還是難以實現原始的平衡。特別是當露天開采達到很深的深度的時候,因為之后的一些原因還是會出現滑坡已經崩塌的危險[2]。地下閉坑后的災害是很多的,甚至會引起山體開裂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在閉坑之后是不會馬上出現的,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才會發生,也就是說在閉坑之后,還是會因為多方因素的影響而再次發生。以上的地質災害如果發生了,就算土地已經進行了復墾,也會遭受到嚴重破壞,甚至會造成土地的廢棄問題。
二、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進行采空區地質調研
在地下的煤礦開采特別容易形成煤炭采空地區,如果不能對這些地區進行一定的修復,那么就會形成地面塌陷。傳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建立圍體,不過這種處理方法太過簡單,沒有對地域特點進行研究,所以處理方式所獲得的效果是不夠顯著的。那么在開采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行采空區的詳細的地質調研,主要分析一下地質層的組成以及結構,也同時要想好解決可能遇到問題的措施。
(二)進行防治
我國的煤炭資源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不過在每個地區,地質情況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在以前,防護措施卻是幾乎完全一樣的,所以可能會出現在某一個地方防治措施十分有效,但在另一個地方這個防護措施確實沒有用的。所以必須要在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之后根據所在地的具體的地址情況來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結合現今的科學技術來因地制宜開展防治工作。
(三)生態地貌修復
煤炭開采的過程會引起很多礦山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不過,修復生態地貌一般是在煤炭開采工作之后才進行的,大多數所應用的措施沒有符合實際的環境需要,并且相關的處理人員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往往修復工作所獲得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開采的過程中進行修復工作就能避免這些問題,在開采的過程之中,嚴格規劃并且科學處理廢棄物,一旦發現存在塌方現象就要及時進行修復,而對于那些山體滑坡區域則是需要種植更多的植物,將修復工作以及開采工作統一起來。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開采煤炭的整體過程之中,可能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問題以及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對于地質災害產生原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對于防治措施的深入解析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一來,才可以有效阻止礦產地質災害的蔓延,從而實現礦產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闕維民.中國礦業遺產的研究意義與保護展望——兼《中國園林》礦業遺產組稿導言[J].中國園林,2012,07:5-12.
[2]王永勝,郭靜蕓,董高峰,李守定,赫建明.遼寧撫順西露天礦北幫邊坡穩定性分析及變形分區[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2,04: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