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長期以來,扶貧開發工作一直存在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扶貧效益不高等問題。本文通過以SL分析框架為基礎,融入“互聯網+”戰略,最終實現“精準扶貧”的結果,讓困難群眾切切實實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因此這解決的問題就是要通過一些政策調整、機構組建等達到“精準扶貧”的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下;SL分析框架;扶貧
一、扶貧政策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人們對貧困問題理解的深入,可持續生計方法就應運而生。該框架將貧困分析建立在脆弱性分析基礎上,具體分析圍繞著外部沖擊,發展趨勢以及周期性因素幾個方面進行,并將其同生計風險相聯系,進一步運用生計策略建議及實施來解決貧困問題,進行扶貧攻堅。在SL框架中,如圖1,還從五類資源入手,分析各資源變化對貧困的影響,并把五類資源界定為自然、物資、人力、社會和金融,統稱為生計資產,因此生計策略的提出可以針對五個生計資產進行實施,從而作用于貧困問題的解決。
對于貧困問題的解決,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采取的是自發性減貧政策,即通過經濟增長效應達到減貧的目的。到了1986年,我國的扶貧進入到經濟增長自發減貧與救濟式扶貧并進的局勢,并對扶貧有針對性的消除政策,還成立了專門性減貧工作機構,此階段歷時8年,它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進行大規模開發扶貧,隨后在1994年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提出了扶貧攻堅的概念,從2001年至今日,我國的扶貧工作進入到新世紀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階段(左停等,2015)。
特別是2009年國務院扶貧辦和民政部等部門提出的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和開發式的扶貧政策制度的有效銜接,即“兩項制度銜接”政策,該政策的基礎就是對貧困戶識別與分類,以期為不同類型的貧困戶提供差異性和針對性的扶持,但卻走上了“應扶盡扶”和“應保盡?!钡姆鲐毜缆?,其結果自然不甚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由于政策盲普而造成的逆向選擇
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在扶貧攻堅過程中,由于政策指向模糊,對于扶貧工作按行政區域劃分,不細分區域內貧困人口至貧類型,而進行同一扶貧方案。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生計資本不對等等情況,使那些獲取信息較弱,資源整合力較差的真正貧困人口沒有及時申請到對應扶貧資金及相關資源,而被那些相對有一定知識,有一定資源整合力,同時有較好的信息來源的非貧困人員獲得政策扶持,造成“扶貧”變“扶富”的結果。對獲得政策扶持的那些非貧人員在獲得更多資源和致富的同時并沒有更好的帶動扶貧的進一步擴展,沒有起到扶貧好的示范效應。
(二)由于政策目標偏差形成非造血型扶貧模型
扶貧政策的目的是在給予貧困人員或團體較好的生計資本的同時,使他們增強對生計脆弱性和風險的抵抗能能力,從而實現造血型生存模式。這種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貧困選集中,選擇部分人員或項目進行政策支持,由這些受支持人員和項目帶動其他貧困人員脫貧。然而實際情況是,由于政策目標不精準,扶貧工作仍舊在“應扶盡扶”和“應保盡?!蹦J较屡腔?,使得受支持貧困人員僅僅是受到短期供血式的幫扶,而無法達到自我造血型脫貧的效果。
(三)由于生計類型未被細分,扶貧針對性欠佳
扶貧部門將扶貧業績主要著眼于貧困人口的減少,而統計量往往在一個時點上,因此,在扶貧過程中,主要從整體貧困人口下降從發,而未對貧困人口進行系統的生計類型的細分,使扶貧政策出現錯配情況,在投入大量資金的情況下,短期內降低了貧困人口數量,但長期而言,貧困問題在這些地區反復出現,無法根除?;谝陨先c,我國扶貧新目標被界定為“精準扶貧”,其核心內容和理念就是“扶真貧”和“真扶貧”(左停等,2015)。
2017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此次學習的主題是“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需要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也需要在“精準扶貧”上下一番“繡花”功夫。要進行“精準扶貧”在SL分析框架下給出一個可行方案,這個方案首先是需要對貧困人口進行精細的分類,通過對擴張型生計策略、集約化生計策略、多樣化生計策略和遷移型生計策略(Scoones,1998)即SL框架下的生計策略的四種類型為政策方向,在同一行政區域針對不同類型的貧困人口給予不同方向生計策略下的政策支持。這種方案的實施的落腳點是改變五類生計資本中元素,使貧困對象能夠改善其脆弱性,實現好的生計成果,實現真正脫貧,那么這種方案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行之有效的對五類生計資本進行改變,而這樣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成本控制,信息透明,評估準確,誠信控制等幾個方面。通過查閱資料以及對當前現實的分析,認為在SL框架下融入“互聯網+”戰略是一個較優方案,而切入點就是“互聯網+”背景下與物質、金融、自然、社會、人力五類生計資本的融合,通過這樣的融合可以達到從產業支持、資金支持到誠信控制、效率控制的多維度扶貧效果。
二、問題分析
將該問題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進行研究:(1)通過現有的數據,分析我國現有貧困農戶的生計資本狀況,并分析利用“互聯網+”背景下與物質、金融、自然、社會、人力五類生計資本的融合對“精準扶貧”效果有怎樣的影響。(2)分析現有扶貧政策制度對貧困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分清有利支持條件與制約因素,研究以持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的行之有效的路徑,將扶貧工作向產業發展聚焦,切實提高扶貧效益。(3)基于對人,分析貧困農戶在自身生計資本狀況和制度政策約束下做出的生計策略選擇情況,研究構建以信息基礎的網絡化的產業扶貧政策,從扶貧產業發展的細節上更加精確地把握扶貧工作的效果和變化,為精準扶貧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客觀的依據,使扶貧政策更加精準,更有效率。此外,通過可持續生計方法對貧困的研究,除了對收入的貧困研究之外,還對引起貧困深層次的原因進行辯證思考,比如生計發展的限制因素,發展能力和機會的貧困等。
具體而言,要進行“精準扶貧”,首先需要對貧困人口進行精細的分類,以SLA框架下生計策略的四種類型即擴張型生計策略、集約化生計策略、多樣化生計策略和遷移型生計策略(Scoones,1998)為政策方向,在同一行政區域針對不同類型的貧困人口給予不同方向生計策略下的政策支持。這種方案的實施的落腳點是改變五類生計資本中元素,使貧困對象能夠改善其脆弱性,實現好的生計成果,實現真正脫貧,那么這種方案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行之有效的對五類生計資本進行改變,而這樣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成本控制,信息透明,評估準確,誠信控制等幾個方面?;ヂ摼W(包括物聯網)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集中表現,主要從網絡生產、網絡銷售(電子商務)、網絡政務(電子政務)、網絡學習(教育培訓)、網絡社會五個方面改變著社會生產方式,進而改變人們的生計資本構成和生計策略選擇,在窮人能力明確定位以后,可持續生計途徑就可以找到制定未來發展戰略的切入點,制定未來發展戰略以加強發展能力并逐步消除制約因素以實現生計可持續性的提高。主要包括三個層面:(1)國家強制性制度變遷決定了扶貧的發展路徑。(2)貧困主體的生計策略決定了扶貧的功能定位。(3)市場機制下的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決定了扶貧的發展模式。
在扶貧攻堅過程中,國家強制制度變遷和貧困主體的市場訴求重復博弈,使主體在制度與效率間尋找、優化其生計策略,進而產生、演變,面對市場競爭明確功能定位,借助互聯網的交互聯結,進行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整合,實現其可持續的發展。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SL分析框架為基礎,融入“互聯網+”戰略,最終實現“精準扶貧”的結果。因此這解決的問題就要通過一些政策調整、機構組建等達到“精準扶貧”的目標。而解決問題的觀點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政策導向看,通過運用SL分析框架,將政策導向融入不同的生計策略類型中,而不同的生計策略類型對應不同的生計主體,針對不同生計主體的分類,將“互聯網+”作為政策傳導的載體,針對不同生計主體的不同扶貧需要,精準定位,給予出適當的政策支持,從而支撐“精準扶貧”的實現。
2、從政府功能看,由政策通過相應的互聯網技術,建立一個多層面的網絡平臺,該平臺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政府可以運用“互聯網+”戰略,將生計資本進行重新整合,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過程控制難、行政程序復雜、信息反饋實效性差等問題,達到降低扶貧成本、整合網絡資本、降低誠信風險以及不同類型生計策略指導下的扶貧政策的相互支持,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的有益結果。
3、從扶貧對象看,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整合。以往的生產、銷售、供應相互分離,每個環節之間沒有溝通聯系導致差距較大,最終導致發展狀況不均衡。生計主體的協同合作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而且能提升生產經營整體水平,采取與其他銷售主體的互補方式,注重主體之間的鏈式聯結,實現貧困主體的生計策略優化,使其在價值鏈、產業鏈聯系更加緊密。
參考文獻:
[1]趙弘.環京津貧困帶減貧策略研究—基于“可持續生計框架_的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5(9).
[2]湯青.黃土高原農戶可持續生計評估及未來—基于陜西省延安市和寧夏固原市1076戶農戶調查[J].地理科學進展,2013(2).
[3]黃興.基于模糊物元的新疆伊犁河谷水庫移民可持續生計評價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5(3).
[4]左停.精準扶貧:技術靶向、理論解析和現實挑戰[J].貴州社會科學,2015(8).
[5]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
[6]洪名勇.開發扶貧瞄準機制的調整與完善[J].農業經濟問題,2009(5).
作者簡介:盧寧(1979.6-),女,漢族,陜西咸陽,畢業于重慶工商大學,本科,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教學管理,農村經濟。